各位小夥伴,下面這款風靡全城的網紅玩具,你玩過嗎?
它的名字叫做巴克球,或者磁力球。
有一些家長為了提高自家寶貝的動手能力,會選擇購買此種玩具來開發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多娃對它愛不釋手。但其實這種網紅玩具暗藏危險!
2歲娃感染性休克
竟是因為5顆小球
一天晚飯後,深圳2歲的小靜突然嘔吐不止。這可把媽媽急壞了:「難道是剛吃的海鮮不太衛生?」於是,她帶著小靜去了附近的一家醫院。可是,住院治療「腸胃炎」兩天後,小靜還是一直吐。一天下來,少說也要吐個十次八次。
眼見治療沒效果,醫生讓孩子拍片檢查。這一查——在小靜肚子裡居然發現有5個連成圈的小球!
看完片子,媽媽後背一陣發涼:「這些小球……怎麼像是之前買的玩具?」原來,媽媽在網上看到網紅玩具巴克球,覺得好玩又益智,所以給小靜哥哥買過。這些強磁性金屬小圓球,每個直徑只有5毫米,吸在一起就能組合成任意造型,不僅受到小朋友的喜愛,很多年輕人也愛玩。
真要是吃了這個巴克球,問題就可大可小了。如果孩子能自行上廁所拉出來,那就沒事;但要是卡在腸道裡,後果就很嚴重。
既然孩子沒有異常,小靜家人決定先等等看,然而,情況卻有了變化……
小靜一連好幾天都沒有自主排便,灌腸、用過開塞露後,巴克球還是沒出來。而她的臉色和精神狀態,卻是一天天變差。
住院10多天後,媽媽突然發現小靜有點不太對勁:「她的手腳冰涼,眼睛好像無法聚焦,神志也有些不清醒,怎麼喊也沒反應。」
然而,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由於感染較重,孩子術後病情仍然危重,需要繼續靠呼吸機支持,並且進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療。
直到一周後,小靜才脫離了「鬼門關」。不過,她仍然會反覆發燒。繼續抗感染治療20多天後,她的病情才真正得以控制,體溫終於恢復正常。
被這種玩具坑了絕不僅僅只有小靜一人。
青島5歲娃誤吞49枚磁力球致腸穿孔
3月10日,家住青島的5歲男孩文文(化名)在家裡突然陣發性腹痛,並伴有嘔吐。家長以為孩子只是單純地吃壞了肚子,便給他吃了點口服藥,盼著過一會兒就好了。誰知,吃了止疼藥後,孩子肚子疼痛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重,反覆發作,嚴重時甚至疼得直不起腰。3月14日,家長忐忑地帶孩子到青島市婦兒醫院就診。
按照醫院防控規定,小兒普外科醫生接診了文文。在聽取文文父母的描述後,醫生立刻為文文進行CT探查。探查時發現,文文消化道內有異物並有膈下游離氣體,這是消化道穿孔的跡象,情況十分危急,需要馬上手術!接診醫生立刻開通綠色通道,按照醫院規定準備急症手術。手術團隊迅速集結到位並做好相關防護,急症給患兒進行手術。
術中,醫護人員發現文文腹腔大量黃色混濁滲液,並有5處腸部穿孔,部分腸管粘連成團,其上滿布膿苔。手術團隊成員繼續探查發現了導致腸穿孔的「元兇」——竟是一長串磁力球,足足有49枚!原來,文文在家玩耍時發現磁力球五顏六色的,非常好看,好奇心作祟下,禁不住張開嘴巴想嘗一下味道,誰知,他竟然連吞49顆!吞下後,這些磁力球在腸部吸附成串,變成了一枚長長的「鋼針」將腸管刺破。為了防止患兒穿孔腸管壞死,手術團隊成員緊急切除部分腸管並修補其他穿孔腸管,手術成功。目前,在普外科團隊的精心護理下,文文病情平穩康復中。
這種玩具隨處可買到
家長要多加小心了
學校周邊的玩具店以及很多網店,都可以買到這種玩具。價錢也不貴,100顆只要10多塊錢。
一些熱銷網店,月銷量基本都在幾千到幾萬顆之間。
醫生提醒有娃一族別買!
要是家裡已經買了巴克球,趕緊收起來,或者乾脆扔掉。特別是二胎家庭,如果家中老大有磁力玩具,請立刻行動,避免年幼的孩子「中招」。
其實,還有N多小玩具都很容易被孩子誤吞——家有這些小玩具也要看好收起來!
兒科專家根據近年來的接診情況,總結出了十大「異物殺手」,幾乎全是家中的常見物品——
快來看看你家有沒有
1
紐扣電池
當一枚紐扣電池卡在孩子的喉嚨時,如果超過6個小時不取出,電池的正負極在黏膜上就會被相連,導致短路、發熱,熱量會進一步聚集,並在數小時內嚴重灼傷食道黏膜。
2
硬幣
硬幣之類的東西,卡在食道入口,不僅會影響進食,還容易壓迫氣管,導致慢性缺氧甚至窒息。
異物在下滑過程中,可能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傷、穿孔。若進入腸道,可引起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穿孔,危及生命。
3
螺絲、牙籤、棗核等尖銳物
誤吞這類尖銳物,會刺破寶寶的食管、胃全層,甚至造成食管、胃穿孔。如穿透食管壁,累及主動脈壁,可能會發生主動脈食管瘻,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而死亡!
4
棒棒糖之類棍狀物
如果誤吞糖棍——
①看長度:一般短於5釐米棒子可自行排出,如果長於5釐米就不太容易通過十二指腸球降交界部,需通過胃鏡取出。
②看質地:如果糖棍是紙質的,通常可在胃液作用下化掉;如果是塑料或是竹棍,還是建議到醫院請醫生取出。
各位趕緊自查下,翻一翻家裡有沒有這款玩具,或其他暗藏危險的小東西,要特別注意安全隱患,別讓這些變成傷人利器!
【來源:半島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