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斯曾說:「我選擇色彩並不依據任何科學理論,我依據的是親身的觀察、感受和經驗。」
閆平也是如此,落在畫紙上的每一筆都像是在傾訴自己的內心。
閆平,是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女畫家之一,1956年生於濟南,23歲時,考入山東藝術學院。 1989年,又進入中央美院繼續深造。這些學習經歷都為她的繪畫風格奠定了基礎。對於她來說,一生的經歷算不上坎坷也談不上平淡,但她的畫作卻總能讓人在這個愈來愈浮躁的社會裡找到溫暖。
她說:「我的生活很簡單,沒有想像中的風花雪月和浪漫情事,就是一些平凡的瑣碎。」
閆平的創作風格受馬蒂斯和畢卡索影響頗多,用抽象的藝術來表達具象的情感,是她一貫的創作風格。誠然,抽象藝術的表達是自由的,但依舊是遵循著美的規律的。這也意味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思想愈來愈自由,愈來愈追求美好的感受與理想的境界。而閆平這些有意味的形式的創作都是來自於生活中的靈感,來自於對藝術敏銳的感知和內心自由的表達。
一、作品來源於生活,創作呈現內心。
《母與子》系列畫作是她做為母親的親身感受,更多的是在記錄母子相處時溫馨愉快的瞬間,捕捉到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
《小戲班子》系列是來自農村生活時的記憶,戲班子的生活是自由的,閆平畫中的戲班子更是透露出滿滿的不羈與奔放,不拘小節的生活在她的筆下令人嚮往。
《雨過天晴》則是閆平表達自己生命態度的一個作品。
人性的明朗蘊含其中,天性的自由也在其中。經歷過歲月的洗禮,亦經歷過光陰的沐浴,對她來說,曾經的傷痕不可能悄然逝去,如今的幸福要緊緊握住。所以細節處的美好和瞬間的歡愉都常常能觸動她的內心,把自身思想情感滲透進表象對象中去,獲得藝術意象的真實性與生動性。
雨後初晴,湛藍的天空中還帶著些許烏雲殘留的痕跡,但這場雨卻給大地帶來滋潤,讓青蔥的麥田煥發出勃勃生機。雨後流淌的池水泛起波紋,仿佛奏起一部田園交響曲,給閒適靜逸的田園生活又增添了一絲活力。池塘邊,一位畫家在畫架前專注地寫生,恬靜地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便也成了一道風景。
二、抽象藝術中,迸發出的生命力。
她擅長用抽象的藝術,帶給人物無限延伸的思維空間。畫家通過錯亂交織的線條來傳遞她的情感,每一筆都不是浮筆浪墨。起伏的麥浪,蕩漾的水波……線條柔和而圓滑,線的每一次彎曲都極具規律。流動的線條,交織的色彩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風景畫。畫家的詩人情懷傾注其中。將情感注入藝術形象之中,更能與喚起人們的共鳴,藝術作品則更會有感染力。
她對美好瞬間的捕捉,對生活的希望和期待,對內心深處的釋放都通過巧妙的色彩運用和嫻熟的筆法躍然紙上。由此可以看出,畫家的內心亦是柔和而平靜的,在這秀麗的田園風光中頗有一種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心境。不過,畫家的內心世界雖平靜卻不平淡,她的作品中,色彩都極具張力,豐富飽滿的色彩運用讓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世界。她用色彩驅走黑暗,構建一個迸發著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新世界。
三、用畫筆,構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
1、她用畫筆在向我們訴說:
人經歷過風雨,便不必執念於來自彩虹的慰藉,更難得的是,在經歷過風雨依舊能平靜地去欣賞這個世界,接受那些不完美,像是雨後煥然一新的田間,還有被雨水衝刷的泥淖。
即便曾被雨水打溼雙頰,也要留存心底的一縷陽光,望著前方的原野與藍天,那便是詩和遠方的希望。
眼前殘存幾片烏雲雖不可視而不見,倒也不必放在心上,因為,勇氣終將戰勝苦難。
雨後即便沒有彩虹,也會有許多藏在角落裡的美給予你生命的活力,讓你對這個世界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
2、她用畫筆為生命照進一束光:
那束光讓埋藏在心底的自由呼之欲出。這世界愈加光怪陸離,形形色色的人在我們的生命中匆匆走過。
人時常會這樣,走著走著便迷失了自己。一生中扮演著無數的角色,卻沒有一個角色是令自己著迷的。
而閆平筆下的世界給予了我們一處心靈的棲息地,給望不到盡頭的忙碌一絲喘息,讓人順著這束光沉澱下來,找到真正的自己,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夢,向著自由的方向追逐。
3、她用畫筆帶領我們走入另一個境界:
生活中不再只剩下無止境地忙忙碌碌,人總要找尋一個機會,讓自己從熙熙攘攘的塵世抽離,回歸到大自然中,去開啟一場夢幻且浪漫的心靈之旅。
在自然中沉浸和放鬆是一種享受,在那片純粹的土地上總能更多地體會到人生真諦,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畫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時,像是把欣賞者也帶入這個自然境界中,這是畫家用心設計出的代入感。
我們學著沉澱生命卻不代表著喪失生活的激情,在尋找心靈的歸屬時,也應始終保持理想和希望的光。生活是一個大的調色盤,絕對不只有灰黑色,人應該用經久不息的生命力去描繪真正屬於自己的絢麗未來。
四、如果要去讀懂藝術,先要讀懂藝術家。
繪畫可以是藝術家抒發內心情感、描繪精神世界一種形式。抽象藝術則讓藝術家更暢快地去釋放靈魂的自由,去傳遞獨特生活方式。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藝術都沒有固定的界限,藝術不是被形式定義,而是被藝術家定義。
像是貢布裡希所說: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
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藝術家釋放內心的過程,畫作所呈現的狀態便是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體現。
劉勰曾說:「時運交替,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
一個時代的藝術特徵都是藝術家所賦予的,是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思想感情的呈現,是藝術家在時代中的一切經歷藝術化的再現。
正如閆平看待生活雲淡風輕,畫作裡便多了幾分釋然和輕鬆。閆平對待生活的態度亦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後磨礪而成。這個時代裡的人們,都經歷過國家最日新月異的幾十年,也大都經歷過變革和困苦,人生常在一夕之間發生轉折。
大時代的背景下,人們要接收的信息很多,要承受的東西也很多,如果沒有些許豁達,如何追得上這馬不停蹄的世界?在閆平的畫裡總能找到一種世外桃源般的靜謐,色彩豐富卻不喧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大概就是如閆平這般了。
自由是閆平的作品中一直以來表達的主題,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感性的藝術家,她能用畫筆拉近與欣賞者的距離,因為畫作中每一個線條,每一抹顏色都在洋溢著她的情緒,釋放著她的情感。
從她的畫作中可以品味到花與草的芬芳,綠樹紮根大地的踏實,還有蔚藍天空那一望無際的自由。從女性視角出發,她的作品裡多了一絲柔情,對生命的體會更為細膩,但其中並不乏堅毅。
她是一位母親,但更是一位藝術家。
蝴蝶是自由的,翩翩起舞的每一刻都在綻放魅力。
藝術沒有界限,更沒有性別的界限。
人生無須定義,藝術也無需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