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

2020-10-04 菜菜葉

今天,鸚鵡螺依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些熱帶海域活躍著。經歷了幾億年的演化,鸚鵡螺居然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堪稱「活化石」。它們的外殼內部分為多個腔室,只有最外面的一個腔室為肉體所處,其餘腔室都充滿氣體。

各腔室之間都有連接,通過調整內部的水和氣體比例,鸚鵡螺可以控制沉浮,這也是潛水艇的原理,「鸚鵡螺」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層用腕部緩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巖石或珊瑚礁上。通常夜間活躍,日間則在海洋底質上歇息,以觸手握在底質巖石上。

生活在海洋表層一直到600米深,適應不同深度的壓力。鸚鵡螺是肉食性動物,食物主要是小魚、軟體動物、底棲的甲殼類、特別以小蟹為多。

鸚鵡螺有近於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循環、神經系統也很發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鸚鵡螺雌雄異體,卵生。交配時,雄性和雌性頭部相對,腹面朝上,將觸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將精子莢附於雌性漏鬥後面的觸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

受精後短期內即產卵,雌鸚鵡螺每年產卵一次,一般將卵產於淺水巖石上,僅產幾枚至幾十枚,但卵較大,為40×10毫米。孵化期12個月,新出殼的小鸚鵡螺一般體長約3釐米。

鸚鵡螺在古生代幾乎遍布全球,但已經基本絕跡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裡還存在著六種鸚鵡螺。

鸚鵡螺被古生物學家習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一種活化石的代名詞。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鸚鵡螺,歷經六千五百萬年演化,外形似乎鮮少變化,而它們的祖先族群多達三十多種,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大劫難中,與恐龍同遭被掃蕩一空滅絕的命運

少數殘存的現生鸚鵡螺後裔,棲息在印度洋與大西洋海域,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是因為和同樣具有多房室外殼的菊石類相關聯。

五億多年來,它們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雖然物種規模縮水不少,但至少挺到了今天。現在正它們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真是夠命硬…

至於鸚鵡螺為什麼沒有絕滅,一個猜測是,它們平時生活在100以下甚至是深達600米的深海海底,或許這一點幫助它們倖免於難。

鸚鵡螺滅絕與否的關鍵是人類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停止捕撈和交易、減少排汙、扭轉海洋酸化趨勢,人類必須從現在開始珍惜大自然,才能在自救的同時救它們,否則,鸚鵡螺躲不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不過鸚鵡螺並不害怕滅絕——畢竟有人類和地球80%以上的物種給它們陪葬呢。

相關焦點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在地球上進化4億年時間,如今正面臨滅絕,和人類有直接關係!人類除了對宇宙之外的事情感興趣之外,對大海深處的生物極為感興趣,因為科技有限,大海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說起大海大家都會聯想到鯊魚,甚至有很多電影都和鯊魚題材有關,很多人非常害怕鯊魚會攻擊人類等等,然而近幾天科學家發布了一項新數據,或許在未來地球上再也不會出現鯊魚的身影了,為何海洋霸主會消失呢?
  • 五次地球生命大滅絕事件,第六次也許正在發生
    第一次:奧陶紀大滅絕 85%物種滅絕 巨型鸚鵡螺的末日奧陶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這場浩劫中,地球85%的生物物種滅亡,大型鸚鵡螺和許多種類的三葉蟲消失殆盡。但也有少數逃過一劫的類群,比如鱟和海百合甚至躲過了每一次大滅絕並倖存至今。鸚鵡螺也在其中,只不過今天太平洋、印度洋中的它們,最大也不過20多釐米,和它們的巨型祖先已不可相提並論了。
  • 現存海洋的鸚鵡螺,它們的祖先在史前曾稱霸海洋?
    #科普知識競賽#大家都知道史前存在著很多現在已經不存在的生物,某些史前生物憑藉強大的生命力硬是撐過好幾次地球大型災難,存活到了現在。但是有些存在到現在的古老生物,其實和它們在史前的祖先外貌上是有很大差別的。今天就來帶大家看看史前與現在差異極大的物種。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物種滅絕,不只是地球生命的重新洗牌
    渡渡鳥的好日子就在船隻靠岸的那一刻結束了,僅僅過了83年,還沒等到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它們的萌態,渡渡鳥已經滅絕。很多學者甚至曾經一度認為現有物種不可能完全滅絕,直到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古生物學奠基人、法國生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提出並證明了這個概念。
  • 地球一直都有物種滅絕,那有新物種在誕生嗎?
    地球一直都有物種滅絕,也一直有新物種誕生,只是我們無法感知到它們的進化。新物種的誕生根據現代進化論我們知道,物種是在不斷進化之中的,我們之所以感知不到進化的發生,是因為進化的過程非常緩慢,需要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能夠形成新物種。但是,人類的育種方式能夠加快生物的演化速度。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通過各種方式馴化了狼,將狼變成了狗。
  • 瀕危物種鸚鵡螺:深海中的遠古萌萌怪,販賣走私牢底坐穿~
    另一種大名鼎鼎的古生物——菊石就是鸚鵡螺已經滅絕的親戚,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菊石都只有化石了,但鸚鵡螺不僅活了下來,而且跟上億年前的外表和習性都沒有太大變化:一個有黃金比例的漩渦形外殼,像蝸牛殼又像鸚鵡嘴(這也是它們被稱為「鸚鵡螺」的原因),一對大大的圓眼睛,還有很多很多短短的觸腕——這樣子看起來就超有那種遠古生物的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泥盆紀晚世,第二次大滅絕開始出現,這次大滅絕持續了2000萬年,最終造成了19%的科、50%的屬和至少7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的原因沒有完全考察清楚,最可能原因是由於陸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導致大氣中氧氣增加,二氧化碳大幅減少,導致氣候變化所致。
  • 在過去12萬年,96%滅絕動物皆因我們,人類或成物種滅絕推手
    《科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文明的快速崛起,對於地球上其他物種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即使是史前人類的影響力也一點都不弱。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對一些滅絕哺乳動物的化石進行分析,他們發現這些物種的滅絕事件和人類活動遷徙的時間相吻合,也就是說人類一進入新的生存領地,該地區附近生存的一些物種就開始滅絕,科學家認為這主要和人類的過度捕殺有關。
  • 地球有人類以外的第二種人嗎?一種會說謊的猿,導致兄弟物種滅絕
    生物分類法中的「科」和「屬」到底是什麼概念呢?我們以哺乳動物為例來說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屬於哺乳動物綱,哺乳動物有貓科、犬科、象科。獅子、老虎、豹子、美洲豹、家貓都屬於貓科動物,獅子、老虎、豹子是貓科動物之下的豹屬動物,家貓則是貓科動物之下的貓屬動物。雖然獅子、老虎和豹子都是豹屬,但是,它們不是同一個物種。
  • 組圖:從滅絕邊緣拉回來的八種生物-滅絕,物種,生物,地球 ——快...
    「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一直是自然界所奉行的鐵則,但人類的出現開始改變了這一切。人類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將其它物種推向滅絕邊緣,而當人類醒悟之後又擅作主張的對它們施加保護,試圖彌補自己以往的過失。下面將要呈現的便是騰訊科學編譯歸納的8種曾經瀕臨滅絕但最終「起死回生」的地球生物。
  • 史前掠食者,見證地球生命進化的「活化石」——鸚鵡螺
    鸚鵡螺,(學名:Nautiloidea)是海洋軟體動物,被古生物學家稱為無脊椎動物中的「拉蒂曼魚」,(拉蒂曼魚是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的祖先,1.2億年前已經滅絕),是見證地球生命進化的「活化石」,在古生物領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90%以上地球生物消失!二疊紀的大滅絕,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每一次的大滅絕事件似乎都伴隨著地質年代的換紀,因此,該次事件又被叫做「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要說明大崩壞的的威力,我們首先拿數據說話:奧陶紀生物大滅絕滅絕物種佔比86%,泥盆紀生物大滅絕滅絕物種佔比70%,二疊紀生物大滅絕滅絕物種佔比97%,三疊紀生物大滅絕滅絕物種佔比76%,白堊紀生物大滅絕滅絕物種佔比80%。從中不難看出,當屬二疊紀生物大滅絕滅絕物種數量居多。
  • 人類在現代物種滅絕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據估計,在過去35億年裡,地球上演化出了大約40億個物種,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約99%的物種都已不復存在。在過去的5.4億年間,地球經歷了5次大規模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被稱為「五次大滅絕」(Big Five)。在每次大滅絕中,都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動物滅絕。
  • 《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從物種的滅絕中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對於個體來說,死亡是一個沉重的主題,對於一個種群來說,滅絕更是異常的嚴肅,在整個地球的歷史中,是最值得研究和引以為戒的。但是這樣沉重的主題,如何能夠讓孩子們理解呢?日本的動物學家、作家,今泉忠明,就以此為主題,主編了一本為孩子們介紹物種滅絕的書,——《哎呀,竟然就這樣滅絕了》。
  • 地球的第一次末日浩劫
    近年來,末日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從災難電影《後天》《2012》到《全球風暴》,「廢土」遊戲《地鐵2033》《輻射》系列,還有去年很火的「萌系廢土」動畫《少女終末旅行》……人類總是在擔心末日來臨、人類滅絕,世界一片死寂世界上僅存的兩位少女站在戰爭廢墟上。圖片來源:動畫《少女終末旅行》然而這些都是藝術作品裡的末日,真正的末日什麼樣?
  • 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共享地球
    棲息地的喪失,目前是地球上野生動物面臨的頭號威脅,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上85%物種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棲息地的喪失會有多種形式,從徹底的森林砍伐和碎片化,到不那麼明顯的汙染和氣候變化影響。我們知道,每個物種都需要一定數量(和類型)的棲息地來尋找食物、住所和配偶,但對越來越多的動物來說,它們祖先發現這些東西的地方現在已經被人類侵佔了。
  • 再見……因為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是否每次等到我們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我們人類才去反思錯在哪裡? 在過去的2019年,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全球物種保護狀況權威機構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裡,有467個物種被宣布滅絕。你能想到的所有動物,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甚至昆蟲等等,它們物種滅絕的速度,是過去滅絕速度的數百倍,甚至數千倍。
  • 每年有兩種以上的植物物種因為人類的原因而從地球上消失 近600種...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10日報導,針對植物物種滅絕而進行的全球首次全面調查數據表明,自18世紀中葉以來,平均每年有兩種以上的植物物種因為人類的原因而從地球上消失,從那時至今,近600種植物因此滅絕。此前,植物學家們最樂觀的猜測是,從1750年到現在,只有不到150種植物物種滅絕,但這是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而得出的數字。眾所周知,該名錄上收集的植物品種僅佔所有植物的一小部分。
  • 10個被人類「親手滅絕」的物種:中國佔4個,它在兩個月前滅絕了……
    根據聯合國統計,過去100年裡,總共超過300個物種滅絕,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相比動物的自身原因和自然災害,人類活動是導致這些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