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一尊佛像的特殊手勢,恰似賣萌可愛的「剪刀手」,連日來經網絡傳播後迅速躥紅,並引發無數網友及遊客膜拜。
網友發現「剪刀手」佛像五一小長假期間,一則關於龍門石窟「剪刀手佛像」賣萌的網帖,經過網絡傳播後,迅速發酵並引發眾多網友熱議。網帖說,洛陽龍門石窟一尊歷經千年風霜的佛像,手勢神似「剪刀手」,是在向遊人賣萌,在提醒大家保護文物,還是想說點什麼?
90後狂人族:千餘年前的藝術大師們好有遠見,知道在千年後剪刀手肯定會風靡全球,所以把佛像雕刻成了那樣,然後經過千餘年的風雨,就變成剪刀手了。
At_樹深不見鹿:再不好好保護文物,銀家就要豎中指啦!
Great_K:早都注意到了,一直認為他在賣萌。
海葵琦小琦:前年去的時候就有這個剪刀手。不過卻開心不起來,因為這代表著文物保護得並不好。
枯樹上的一隻小昏鴉:佛曰:你們這群二貨!
帽子和旅行箱:yeah~~~
「賣萌」佛像人氣高昨日上午,東方今報記者來到洛陽龍門石窟,幾經尋找,在一處名為「賓陽三洞」的景點,果然發現走紅的「剪刀手」佛像—一尊阿彌陀佛。
「剪刀手」佛像位於「賓陽三洞」中的賓陽北洞,高約10米,結跏趺坐,雙手平分指天地。據導遊介紹,賓陽三洞始鑿於北魏,原名「靈巖寺」,明清後易名「賓陽洞」,分為賓陽南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資料記載,賓陽北洞始鑿於北魏,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布局與南洞大體一致。
記者注意到,由於幾天來網絡的快速傳播,很多遊客都知道龍門石窟有個賣萌的「剪刀手佛像」,因此遊客來到賓陽北洞時駐足的時間明顯要長一些,大家或拍照留念,或比劃學習千餘年前的「剪刀手」手勢。導遊在解說時,也總是藉機幽默幾句。
專家稱實屬巧合其實,這一「發現」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有網友在一些網站的論壇發帖求解了。那麼,賓陽北洞的主佛為什麼會擺「剪刀手」的造型,這有什麼說法呢?對此疑問,龍門石窟管委會給出了解釋。
據了解,這是一種佛教手印。佛教手印,即是佛教修行者用雙手及手指結合做出各種姿勢,配合念誦佛經,以此更快地達到修行成功的目的。賓陽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手勢就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這種手印或與唐代密宗修行有關係。結合雙手的姿勢來看,高舉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無名指與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無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右手姿勢與現在大家習慣擺出的剪刀手類似,實為歷史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