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蛺蝶的生物學特性分布及人工養殖技術

2021-01-09 吉山花瑤

大紫蛺蝶的生物學特性分布及人工養殖技術

大紫蛺蝶( Sasakia   charonda  Hewitson )是日本國蝶,是中國、日本、朝鮮特有蝶類共 3 種,中國有3 種,屬大型(個別中型)蝴蝶。大紫蛺蝶色彩豔麗,五彩斑斕,喜在陽光下活動,飛翔迅速,是很有開發利用前途的資源昆蟲,它在動物分類上,屬於昆蟲綱鱗翅目蝴蝶亞目蛺蝶科紫蛺蝶屬,我國主要分布於翼、晉、陝、浙、臺及遼寧的部分地區,撫順東部有該蝶分布,寄主為榆科植物樸樹。由於近些年來人口猛增,工業的興起,城市的建立,森林的砍伐,像大紫蛺蝶這類對人類有巨大經濟利益的蝴蝶種類喪失了生活條件而處於瀕危狀態,人工養殖的成功經驗為保護持續利用大紫蛺蝶資源開闢了新途徑。

1  大紫蛺蝶生物學特性及分布

1. 1  形態特徵

成蟲:大紫蛺蝶成蟲翅展93~120mm 。體黑褐色。胸背正中央有1條白線紋。雄蝶前翅有1條中帶,從前緣中部斜向臀角,由5枚黃斑組成;由此帶將前翅分為兩大部分,近基部大半部呈紫色,泛強烈的紫光澤;其中由4枚白斑組成的斜帶,前兩枚斑小而似連非連;近後緣有1條紫色放射紋,從基部射向翅端,到中部即終止;近端部少半部呈黑褐色,其中有2~3枚黃斑,亞外緣有1列黃斑。後翅在中室端及其上部有 2 枚白斑,此斑周圍呈紫色,其它部分呈深褐色,在中後區有7枚黃斑,亞外緣區有1行斑列,在中部近緣有2枚黃斑;內角有1紅斑。翅反面,前翅頂角、亞頂角及其附近與後翅同色,呈綠褐色,其它部分呈黑褐色,斑紋呈影印形斑,與翅正面相似。雌蝶有弱光澤或無光澤,其它同雄蝶。

卵:初產綠色,有 18~22 條縱脊,漸變成淡紫色,孵化前黑褐色,卵期一般7~10日,日最高溫度30℃ 以上時,卵期 5 日。

幼蟲:綠色,背中有數對肉刺。綠色頭部有一對長觸角。 6個齡期,以3~4齡幼蟲越冬(大部分為4齡幼蟲)蛹期 2~3 周。

1. 2  生物學特性

大紫蛺蝶幼蟲在北方主要取食榆科植物,在南方取食竹子等植物。 1 年發生 1 代。成蟲喜歡吸食花蜜、爛果汁及糞便汁液。常在樹梢處盤旋。有獨霸領空的習性,與其它種類不能和善相處。飛翔能力強,善於高飛。

1. 3  分布

在我國主要分布北京、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浙江、福建、湖北、廣西、臺灣等,在遼寧省主要分布丹東、本溪、遼陽、大連、撫順、瀋陽、錦州、朝陽;在國外主要分布朝鮮、韓國、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

2  大紫蛺蝶的人工飼養繁殖

2. 1  飼養條件和設備

從野外採集來的優質大紫蛺蝶的幼蟲、成蟲、卵和蛹均可移入室內飼養。飼養室採用竹坯做骨架,用尼龍紗覆蓋籠室,以防外逃。分批飼養可製作若干個養蝶籠,籠高1. 8m 以上,以便於人員操作和成蟲飛翔。按飼養數量設計籠的長寬。

2. 2  飼養方法

由於飼養大紫蛺蝶要經過幼蟲、蛹、成蟲和卵4個階段,其形態和習性完全不同,飼養方法也不同。

2. 2. 1  成蟲。從野外採回成蟲準備繁育時,必須保證雌雄1∶1比例,以便交配產卵。大紫蛺蝶習慣在飛行中交配,故要準備較大空間,在飼養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在飼養籠內放置盆栽的寄主樸樹,在樹葉或花心中滴上酒與蜂蜜的混合物,大紫蛺蝶取食後,將會如痴如醉;也可將雌雄蝶翅剪去三分之二,減少飛翔所耗體力;這兩種方法都將大大提高交配成功率和產卵量。在野外交配後的雌蝶喜歡在葉面、果面、平滑的枝幹、紗布或縫隙產卵。在飼養室內應根據大紫蛺蝶的生活習慣性備穀草、幹枝、紗布做產卵場所。飼養籠最好放在室外朝陽處,成蟲產卵後以自然在室外孵化為好。籠內地面要栽有或水生成蟲喜食的花類,也可用 50% 的蜂蜜水裝在小盒蓋裡,放在地面上代替。

2. 2. 2  卵。野外採集的卵,要連同寄主、枝葉剪下一起帶回,將枝根部插入水瓶中,使枝葉數日新鮮不枯萎,卵期要注意保溼。待卵正常孵化後,幼蟲要立即餵以新鮮寄主的葉片,移動換新葉時要格外小心,避免震動和碰撞。

2. 2. 3  幼蟲。卵孵化為幼蟲後,大多數以葉片莖稈花果為食,從野外採回即可。幼蟲如從野外採回,應儘量減少顛簸。大的最好單個放,瓶內放些寄主和衛生紙,瓶蓋要扎眼透氣。飼養幼蟲時,要有飼養缸。飼養缸可用罐頭瓶或魚缸等玻璃器皿,以保溫透氣,蟲又出不來為原則。低齡幼蟲每罐頭瓶可裝10~100頭,

3齡以後每瓶可裝10頭左右。每瓶要同時裝入適量的寄主,每天要清除更換一次,做到保鮮、透氣、保溼,幼蟲經過幾次脫皮換齡至老齡後,便會陸續化蛹。

2. 2. 4  蛹。幼蟲發育到5~6齡老熟後即化蛹。飼養室內可用人工製作摺疊紙條、禾稈放在黑暗的保溼的土壤中,滿足幼蟲化蛹的需要。

在人為控制的環境條件下,大紫蛺蝶幼蟲存活率可達80%以上,而在野生環境中僅為2%~6% 。大紫蛺蝶的人工養殖,具有方法靈活、簡便易行、周期短、經濟效益高的特點,為更好地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龍膽石斑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
    近幾年,其人工養殖在臺灣得到迅猛發展,我國的廣東、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區亦開始引進開發龍膽石斑魚人工養殖。同時,龍膽石斑魚在遊釣業上亦是頗受歡迎的對象。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龍膽石斑魚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體長為體高的2.7倍-3倍,背鰭XI-15、臂鰭III-7、腹鰭I—5,胸鰭16、尾鰭17,尾鰭後端為園形。
  • 沼澤側頸龜生物學特性及庭院養殖技術介紹
    沼澤側頸龜生物學特性及庭院養殖技術介紹2013-06-21 16:4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本文系統闡述了沼澤側頸龜的生物學特徵,著重介紹沼澤側頸龜的庭院式養殖技術。  一.&nbsp生物學特徵  1&nbsp.&nbsp形態特徵  沼澤側頸龜頭部扁平,中等大小,&nbsp頭頂棕色、橄欖色或灰色。身被覆16&nbsp枚鱗片。吻部短而鈍,下頦至咽喉呈鮮亮的淡黃色。
  • 「斑節王」斑節對蝦生物學特性和養殖技術要點
    「斑節王」斑節對蝦生物學特性和養殖技術要點2016-03-14 15:2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生物學特性「斑節王」的親本是來源於非洲的野生斑節對蝦。相對於國內目前養殖的斑節對蝦而言,其體色較深,頭胸甲較為厚實。斑節王對蝦體長而側扁,略呈梭形,體表覆蓋一層透明的甲殼,體色鮮亮。喜棲息在泥沙質的海域中。最適水溫25~32℃,20℃以下攝食明顯減少,13℃以下即凍死。
  • 貝類的養殖是指根據貝類的形態結構、分布等生物學及生態學原理
    2.貝類養殖貝類的養殖是指根據貝類的形態結構、分布、繁殖、生長規律、生活習性及環境等生物學及生態學原理,採用各種人工生產措施來改善貝類的生長、繁殖等條件,並對貝類進行繁殖、培育生產,最終獲得商品規格的貝類的過程。貝類養殖生產過程主要包括貝類苗種生產和貝類養成兩大階段。貝類養殖可分為半人工養殖和全人工養殖。
  • 不可逆轉 瀕危生物美麗"大紫蛺蝶"訴說哀愁
    生態達人陳信守說,全臺蝴蝶有四百多種,拉拉山囊括了一半,而光是服務中心對面這塊區域,就出現過九十幾種蝶類,加上此地正是大紫蛺蝶的活動區域,所以被視為北橫一帶相當重要的賞蝶據點。瀕臨絕種的大紫蛺蝶,是蛺蝶中的大塊頭,展翅寬約十餘公分,透著豔紫藍色的背翅是牠的迷人之處,卻也因此引來殺身之禍。
  • 拯救瀕危三峽蝴蝶人工繁殖10種珍稀蝶
    重慶有關專家歷時數年,攻克了10種珍稀蝴蝶的養殖技術,今年5月,該項目獲得了2005~2006年度全市林業科技貢獻獎。  重慶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高級工程師、昆蟲專家楊萍介紹,重慶已知蝴蝶分布447種,佔全國已知類的36.5%,其中三峽庫區有珍稀觀賞蝶類60種,其中不乏珍稀瀕危種類:金裳鳳蝶、寬尾鳳蝶、喙鳳蝶、三尾鳳蝶、中華虎鳳蝶、枯葉蛺蝶。
  • 生態環境遭破壞 臺灣大紫蛺蝶面臨斷代危機(圖)
    中新網7月7日電 屬於臺灣特有亞種的大紫蛺蝶,因雄蝶翅背在陽光下會散發出藍紫色金屬光澤,而遭到民間濫捕,目前已與寬尾鳳蝶、珠光鳳蝶同被列為臺灣三大瀕臨絕種蝶類。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大紫蛺蝶生態面臨嚴重危機。
  • 歷經三年攻克人工繁育技術,淡水養殖又將增添一名特優新品種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近年來與美國田納西野生動物資源局、江陰申港三鮮養殖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美國淡水大黃魚引種繁育研究,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的帶領下,項目組在人工催產方式、苗種孵化及苗種開口餌料等方面破解多項技術難關,僅用三年時間攻克了美墨科研人員十餘年尚未成功的淡水大黃魚繁育技術,重點解決了人工催產、開口餌料、飼料馴養等系列關鍵技術,在相關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為我國淡水大黃魚進一步實現苗種規模化繁育和養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黃粉蟲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性
    大家好,我是小李養殖技巧。今天給大家來分享黃粉蟲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性,黃粉蟲成蟲食性雜,後翅退化,不能飛行,爬行速度快;喜黑暗,怕光,夜間活動較多。在一定條件下,成蟲有自相殘殺習性,但比幼蟲要輕得多初羽化的成蟲為乳白色,2天後逐漸變為堅硬的黃褐、紅褐色,4~5天後變為黑色,開始交配產卵。
  • 河蟹生物學特性的介紹
    現將河蟹的生物學特徵介紹給大家。1,形態特性;河蟹屬甲殼綱,十足目,絨螯蟹屬,其形態特性也是名符其實。河蟹的頭胸部呈方圓形,一般長6~7釐米以上,其背面一般呈墨綠色,腹部呈灰白色。由於進化之故,河蟹的頭部和胸部已經結合在一起,組成頭胸部。頭胸部是河蟹的主要部分,背面覆蓋著圓方形的尖硬背甲,就是河蟹的頭胸甲,俗稱蟹鬥,蟹殼。頭胸甲雖起伏不平,但左右是對稱的。河蟹的生殖孔就在腹甲上。
  • 上過「封面」的大紫蛺蝶首次現身寧波
    大紫蛺蝶現身奉化大堰深山。它的出現,為寧波的蝴蝶「家族」再添一員「虎將」。至此,寧波蝴蝶「家族」成員達到216種。還值得一提的是,它憑藉華麗、高貴的長相而當選為日本的「國蝶」。大紫蛺蝶現身奉化大堰深山。
  • 肉鴿養殖技術之肉鴿的生物學特性
    二、肉鴿的生物學特性1.鴿為晚成鳥剛出殼的雛鳥身體軟弱,睜不開眼睛 全身僅有稀疏絨毛,不會走動採食,需靠親鴿餵養 一個月才能獨立生活。2.和群性好,記憶力強鴿喜歡群居。
  • 蠍子人工養殖技術,怎麼室內恆溫養殖全蠍
    蠍子人工飼養管理方法有哪些?河南郟縣塑料大棚蠍子養殖技術基地為你分享最新蠍子養殖關鍵技術。據調查,蠍子容易得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初養者不太了解蠍子的生活習性,不會根據氣候條件調整養蠍技術等。可進行「五看」:一看體色,健康蠍子體色鮮豔,光海明亮;二看行動,健康蠍子對溫度、溼度、光線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反應靈敏,靜止時後腹部卷於背上或屈於身體一側,活動時腹部離地,爬行迅速;三看分布,健康蠍子白天棲息在垛體的縫隙內,一般不在垛體外,夜裡活動時蠍群分布均勻;四看進食,健康蠍子食慾旺盛,捕食乾脆利落;五看糞便,健康蠍子的糞便應為軟而不稀的糊狀物,色白或淺灰。
  • 奉化又現蝴蝶新品種,大紫蛺蝶!這是寧波的第216種蝴蝶
    近日,寧波植物專家林海倫在大堰鎮進行生物考察時,意外遇見罕見的珍稀蝴蝶種類——大紫蛺蝶。這種大紫蛺蝶也成為目前寧波發現的第216種蝴蝶,又一次刷新了寧波蝴蝶品種記錄。「近期是黃帥蛺蝶活動的季節,當時我捕捉到這隻蝴蝶時,以為是一隻黃帥蛺雄蝶,但仔細一看才發現是罕見的蝴蝶種類——大紫蛺蝶。」林海倫介紹說,這隻大紫蛺蝶的雄蝶,品相非常完整,色彩鮮豔奪目,應該是剛羽化不久的個體,同時也是生活在這個原生態山林中的原著「居民」,不可能是從別處遷飛過來的種類。
  • 蝦夷馬糞海膽養殖技術研究進展
    1989年由大連水產學院引種繁育成功,通過多年的人工育苗與試養證明,在我國北方海域生長良好。由於近年國際市場海膽及其製品供不應求,消費量日益增加而資源增殖與管理相對滯後,所以發展蝦夷馬糞海膽增養殖市場前景很大。  本文主要概述了有關蝦夷馬糞海膽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研究成果,以期促進蝦夷馬糞海膽增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 在安徽九華山發現珍稀蝴蝶——黑紫蛺蝶
    該蝶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四川、雲南, 回來查書,發現在著名昆蟲學家周堯主編的巨著《中國蝶類志》裡,沒有記載黑紫蛺蝶在安徽的分布。《中國蝶類志》相當於我國蝴蝶的百科全書,基本收錄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蝴蝶種類。書中對於蝴蝶的記載、分布地、特點等均有詳細介紹。在分布區域上沒有安徽,也不奇怪。這本書是上世紀末出版的了, 但這本書首次一統中國蝴蝶的名稱,使全中國蝴蝶愛好者們受益,其權威至今影響巨大。
  • 小茴香植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及標準化栽培技術
    小茴香植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及標準化栽培技術李曉微等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別名茴香、角茴香、有骨香、刺夢、香子、谷茴香、谷香、小香、懷香、茴香子、谷茴、土茴香等,為多年生傘形科草本植物,以全草和果實供藥用,性溫,味辛,歸肝、
  • 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
    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出處:水產科技情報 作者:陸海燕 陸惠忠 程熙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1:06:00目前對紅面蛋龜的研究鮮有報導,有關紅面蛋龜人工繁殖技術的報導尚缺。紅面蛋龜種苗主要依賴於進口,無法滿足觀賞龜市場的需求。上海市嘉定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07&nbsp年7&nbsp月從美國引進該品種的親龜,飼養在嘉定區華亭鎮上海永泓觀賞龜養殖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 西藏分布蝶類達567種
    經過國內著名蝶類專家賈鳳海鑑定為灰蝶科白灰蝶屬的蝶類,在此之前,西藏沒有該屬蝶類分布記錄。」作為昆蟲種類中重要的一類物種,蝶類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和其寄主植物,以及與生態環境、氣候等因素,相互依存、協同演化的密切關係。我區受特殊地理、氣候等條件影響,造就了錯綜複雜的生態系統,並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昆蟲資源,因而就有了「天然博物館」的美譽。
  • 蟈蟈人工反季節的養殖技術要點
    一、蟈蟈的生物學特性和品種蟈蟈為昆蟲剛,支翅目,螽斯科,蟈蛔屬蟈蟈亞種,為三大鳴蟲之一,它主食螞炸、黃粉蟲、胡蘿蔔、菜葉、豆類等,公母異體,自然交配。鳴蟲或寵物市場上出售的公蟈蟈主要用來聽音,交配後的母蟈蟈主要用來產卵或當昆蟲食品出售,每千克50元以上非常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