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李養殖技巧。今天給大家來分享黃粉蟲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性,黃粉蟲成蟲食性雜,後翅退化,不能飛行,爬行速度快;喜黑暗,怕光,夜間活動較多。在一定條件下,成蟲有自相殘殺習性,但比幼蟲要輕得多初羽化的成蟲為乳白色,2天後逐漸變為堅硬的黃褐、紅褐色,4~5天後變為黑色,開始交配產卵。成蟲的壽命在50~160天般壽命為60~90天。成蟲一生中多次交配,多交產卵,每次產卵5~15粒,最多30粒,每隻雌蟲一生可產卵350粒左右。雌蟲產卵高峰為羽化後的10~30 天,若加強管理可延長產卵期和增加產卵量。如果有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一,生態習性
1.卵
卵黃粉蟲卵常產於飼料或粉狀物中,產卵時有大量黏液27包裹於卵殼外黏附食物碎屑及糞便,可以起到保護卵的作用,同時可以保證幼蟲孵化後及時直接食用飼料和卵殼。卵的孵化時間隨溫度高低有很大差異,溫度在10℃以下時,卵很少孵化;在15~20℃時,需20~25天孵化;當溫度在20~25℃時,卵期12~20天;當溫度為25-30℃時,卵期為5~8天。
2.幼蟲
幼蟲同幼蠍一樣,有蛻皮特性。其生長發育是經蛻皮進行的,約1個星期蛻1次皮。在溫度、溼度適宜的情況下,幼蟲蛻皮順利,很少有死亡現象。剛孵出的幼蟲為1 齡蟲,蛻第1次皮後變為2齡幼蟲。幼蟲蛻皮時常爬浮於群體及飼料的表面。初蛻皮的幼蟲為乳白色,十分脆弱,也是最易受傷害的時期。約20天後逐漸變為黃褐色,體壁也隨之硬化。經60天7次蛻皮後,變為老熟幼蟲(見圖25的3齡蟲與7齡蟲比較)。老熟幼蟲長2.5~3釐米,接著就開始變蛹。幼蟲生長期一般為80~130天,平均生長期為120天,最長可達480天,生長過程一般歷經10~15齡。
幼蟲食性與成蟲一樣,只是比成蟲更加雜亂,但不同的飼料直接影響到幼蟲的生長發育。合理的飼料配方,較好的營養,可以促進幼蟲取食,加快生長速度,降低養殖生產成本。幼蟲喜好黑暗,由於群居運動互相摩擦,可以促進蟲體血液循環及消化,增加活性,因此群體生存比散居有利於生長。在飼料供給量不足或水分缺乏的情況下,幼蟲自相殘殺的習性表現非常充分。
3.蛹
老熟幼蟲化蛹時裸露於飼料表面。初蛹為乳白色,體壁柔軟,隔日後逐漸變為淡黃色,體壁也變得較堅硬。蛹只能依靠扭動腹部運動,不能爬行前進。黃粉蟲成蟲和幼蟲隨時都可以將蛹作為食物,尤其是在蛹的初期,只要蛹的體壁被咬傷一個極小的傷口,就會死亡或羽化出畸形成蟲。遊其距圍為方喜距蛹期對溫度、溼度要求也較嚴格,溫度、溼度不合適,可以造成蛹期的過長或過短,增加蛹期感染疾病、增加死亡率的可能性。蛹的羽化適宜溫度為25~30℃,相對溼度為50%~70%。溼度過大時,蛹背裂線不易開口,成蟲會死在蛹殼內;溼度過小時,也會造成成蟲蛻殼困難、畸形或死亡。蛹的越冬最低溫度為20℃。
二,生物學特性
1.群集性
黃粉蟲不論幼蟲及成蟲均集群生活,而且在集群生活下生長發育與繁殖得更好,這就為高密度工廠養殖奠定了基礎。飼養黃粉蟲也不宜密度過大,當密度過大時,一來提高了群體內溫度造成高溫死蟲,二來相應的活動空間減少,造成食物不足,導致成蟲和幼蟲食卵和蛹。
2.負趨光性
黃粉蟲的幼蟲及成蟲均避強光,在弱光及黑暗中活動性強。這是因為黃粉蟲幼蟲複眼完全退化,僅有單眼6對,因而怕光,成蟲也一樣,它們主要是以觸角及感覺器官來導向的。成蟲喜歡潛伏在陰暗角落或其他雜物下面躲避陽光,幼蟲則多潛伏在糧食、麵粉、糠麩的表層下1~3釐米處生活。雌成蟲在光線較暗的地方比強光下產卵多,因此人工飼養黃粉蟲應選擇光線較暗的地方,或者飼養箱應有遮蔽,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影響黃粉蟲的生活。
3.假死性
幼蟲及成蟲遇強刺激或天敵時即裝死不動,這是逃避敵害的一種適應性。
4.自相殘殺習性
黃粉蟲群體中存在一定的自相殘殺現象,均是發生於特殊時期與條件下。各蟲態均有被同類咬傷或食掉的危險。成蟲羽化初期,剛從蛹殼中出來的成蟲,體壁白嫩,行動遲緩,易受傷害;從老熟幼蟲新化的蛹體柔軟不能活動也易受到損傷,而正在蛻皮的幼蟲和卵,都是同類取食的對象。所以,控制環境條件,防止黃粉蟲的自相殘殺、取食,是保證人工飼養黃粉蟲成功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殘影響產蟲量,此現象發生於飼養密度過高,特別是成蟲和幼蟲不同齡期混養,因此,要根據蟲體的特性進行分離和分群管理。
5.運動習性
成蟲後翅退化,不能飛行。成蟲、幼蟲均靠爬行運動,極活潑。為防其爬逃,飼蟲盒內壁應儘可能光滑。
6.其他習性
黃粉蟲對乾燥的耐性較高,尤其是幼蟲可以糧食及其副產品為食,在不供葉芽類的情況下生活半年以上。黃粉蟲在0~8℃時抗逆性較差,幼蟲在半年內成活率可達60%~80%,蛹則下降為30%,而成蟲在1個月內全部死亡。
今天分享黃粉蟲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性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各位小夥伴們能喜歡,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更多的養殖技巧,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您的關注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