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是大同市雲州區產業脫貧的「主力軍」,去年屢被著名影星成龍提及的「大同枸杞」則是近年崛起的一支「生力軍」,12月3日,山西晚報記者在雲州區峰峪鄉採訪時,發現又一產業扶貧項目正在形成氣候--黃粉蟲養殖規模已達國內一流,這些不消耗糧食就能飼養的億萬隻「小家畜」正在「行動」,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突擊隊」
黃粉蟲是昆蟲中的蛋白之王,其獨特的多種營養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抗疲勞、降低血脂、抗癌、促進新陳代謝。1968年,黃粉蟲就隨著前蘇聯的太空飛船登上太空。2018年,世界上時間最長的「月宮365」實驗獲得圓滿成功,而在「月宮一號」中,為志願者提供動物蛋白質唯一來源的,就是黃粉蟲,現在,國際上已經開始接受昆蟲作為未來的可持續食品源以及太空中太空人的蛋白食物源。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雲州區峰峪鄉經過多方考察調研,認準黃粉蟲就是「黃金蟲」, 峰峪鄉黃花產銷專業合作聯社和大同海發天然色素有限公司建立了「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託管養殖合作模式,貧困戶入駐養殖基地,企業免費提供技術、提供場地,統一收購成蟲。
12月3日,記者在位於峰峪村的黃粉蟲脫貧奔富產業園內看到,這裡溫潤暖溼,排放整齊的飼養架上,層層堆碼著一盤盤黃粉蟲飼養盒。負責提供技術支持的山西農大教授潘登奎拉開其中一個飼養盒,裡面密密匝匝地蠕動著一條條兩到三公分長的小「胖」蟲,他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黃粉蟲全身都是寶,可以作飼料、調味品,可以製作高端食品、化妝品、保健品、藥品等,藥用價值和實用價值都很高。「雖然黃粉蟲金貴,但飼養成本卻不高,飼料主要以麥麩米糠玉米皮等為主,可以說飼養黃粉蟲是農村垃圾向新型農副產品轉化的一種極為環保、低成本的方式。」
大同海發天然色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希佔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園內工飼養著8萬盤黃粉蟲,目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黃粉蟲養殖基地。目前企業已經引進亞臨界低溫萃取生產線,可加工生產葉黃素浸膏、幹黃粉蟲、提取精油、蛋白粉、食品添加劑甲殼素等。
「這億萬隻『小家畜』可是承載著周邊貧困鄉親的脫貧夢啊!」王希佔介紹,目前園內的工作人員基本都是周邊村民,主要工作是餵蟲、曬蟲糞、烤蟲,工作強度不大,技術難度小,每個工作日能掙到60元。70歲的王久進是峰峪村的五保戶,沒有其他收入的他來到園內打工後,每月能收入將近2000元。「一輩子也沒掙過這麼容易的錢。」正在給蟲子添加飼料的老人高興地說:「這和城裡人養寵物一樣,輕輕鬆鬆就掙了錢。」
「打工的收入只是一部分,貧困村民的主要受益將來自於產業利潤。」峰峪鄉黨委書記劉茂萍介紹,利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託管養殖合作模式,今年合作社共投資120萬元養殖黃粉蟲4萬盤,帶動8個村480戶貧困戶進行養殖。黃粉蟲達產後,扣除成本和管理費收益的60%歸貧困戶所有,40%用於壯大集體經濟,預計戶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集體預計每年增收4萬元。
「下一步,將探索貧困戶自養模式,對貧困戶免費培訓技術,通過家中養殖的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劉茂萍說,黃粉蟲養殖技術門檻低,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投資小,見效快,特別適合廣大農民經營,是產業扶貧好項目。
「黃粉蟲糞便是世界上唯一的像細沙一樣的糞便,其中含有七中微量元素,可直接作為肥料使用,不僅可以增強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促進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劉茂萍說,峰峪鄉盛產小雜糧,利用黃粉蟲的有機糞便可以打造峰峪鄉優質小雜糧基地。總之,以黃粉蟲養殖為產業基礎,以深加工為核心,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打造生態循環經濟型農業綜合體,是峰峪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內容。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斌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宋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