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對動物源性疾病的監控應擴大到蝙蝠、齧齒動物之外

2021-01-13 天眼新聞

蝙蝠和嚙齒類動物被認為是高風險的病毒宿主,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些動物的某些特徵增加了疾病從動物向人類擴散的可能性,因此應對它們進行更密切的監控。但據《自然》報導,一項新的分析表明,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感染人類的傾向「並不特殊」。相關論文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通過分析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最大的病毒和宿主資料庫,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人類的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數量與兩者包含的物種數量成比例。「對那些看似驚人的模式,有一個相當合理的數字解釋。」這項分析工作的負責人之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疾病生態學家Daniel Streicker說,未來對動物源性疾病威脅的監測工作應超越特定的動物群體,並將重點放在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可這種做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切實可行的。由於蝙蝠攜帶幾種可導致人類嚴重疾病的病毒,因此把蝙蝠和齧齒動物作為大多數病毒檢測和監測工作的重點是有道理的。對單個物種的研究發現,蝙蝠攜帶的病毒按比例來說比其他哺乳動物多,不過,Streicker和格拉斯哥大學的Nardus Mollentze決定探究這種模式是否存在於不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群體中。兩人比較了11個目的人類感染病毒,包括翼手目(蝙蝠)、齧齒目(齧齒動物)和雀形目(鳴禽)。藉助資料庫,他們收集了415種從動物傳播至人類的DNA和RNA病毒數據。統計分析顯示,物種越多的動物群體傾向於擁有更多的病毒,相應的,可以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數量也就越多。Streicker表示,例如,齧齒動物是物種最豐富的哺乳動物,它們攜帶的已經轉移至人類的病毒也最多。在另一項統計分析中,研究人員考慮了與病毒因子相比,宿主生物學的重要性。研究模型發現,病毒生物學——如病毒如何複製或是否通過昆蟲傳播,比宿主的生理或生態特徵影響更大。例如,儘管蝙蝠因其免疫系統而可以容納許多不同的病毒,但Streicker認為,這些獨特的特徵不會增加病毒蔓延的風險。「沒有任何一組動物宿主會持續增加病毒對人類的威脅,」他說,「如果我們想預測哪些病毒最有可能感染人類,那麼病毒的特徵可能比宿主的特徵更有價值。」Streicker建議,未來的工作應該聚焦在病毒的特性上,這些特性可能會增加其傳染人類的可能性,同時還應該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野生動物貿易和環境變化如何推動動物與更多的人接觸並影響病毒的出現。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生態健康聯盟副總裁、生態學家Kevin Olival說,物種多樣性與病毒豐富度相關的事實,是將監測範圍擴大到某些哺乳動物群體之外的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但Olival不認為這項研究能夠平息關於是否存在特殊宿主的爭論。在這項研究中,病毒是按動物宿主的順序而不是物種進行檢測的,這意味著關於宿主的物種特異性信息丟失了,例如種群大小、密度、物種豐度和與人接觸的數量。他說,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病毒的多樣性和傳播。他補充說,鑑於蝙蝠和齧齒動物的過往記錄,繼續對它們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控似乎是合乎邏輯的。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病毒學家Jemma Geoghegan說,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病毒特徵預測下一個傳染事件之前,需要對更多的病毒進行取樣和鑑定,以揭示病毒在自然界中的真正多樣性。在那之前,她認為更好的措施應該是針對人和動物互動的「斷層線」進行基因監控,比如活體動物交易市場。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編輯 彭謙

編審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蝙蝠和嚙齒類動物是人類病毒的主要來源,病毒數量與物種多樣性成正比
    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些動物的某些特徵增加了動物向人類擴散的可能性,因此應該對它們進行更密切的監控。但一項新的分析表明,蝙蝠和齧齒動物感染人類病毒的傾向「並不特殊」。來自蘇格蘭的研究人員查看了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最大的病毒和宿主資料庫,發現感染人類的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的數量與這些群體中包含的物種數量成比例。
  • 石正麗新研究:需持續監控蝙蝠 尤其中華菊頭蝠
    石正麗新研究:需持續監控蝙蝠 尤其中華菊頭蝠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因此,持續監視蝙蝠中的這一組病毒對於預防下一個SARS樣疾病非常必要。
  • 世衛組織稱新冠肺炎病毒源於蝙蝠,通過其他動物傳染人類
    當地時間5月8日,世衛組織食品安全與人畜共患病專家彼得·恩巴雷克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及所屬的冠狀病毒族群來源於自然界的蝙蝠,偶爾通過其他不同種類動物傳播到人類,適應人體後導致疾病發生,此類傳播都是源自與動物的密切接觸。
  • 《自然》:預防下一場大流行,不能只盯著蝙蝠
    統計分析顯示,對下一場大流行的密切監測不能只盯著蝙蝠。Nature自然科研微信公號5月2日消息,蝙蝠和齧齒動物一向被認為是高風險的病毒庫,是可傳人疾病的來源,有些情況下還會導致大流行。甚至有一些科學家認為,蝙蝠的特定性狀會增加病毒從動物向人類溢出的可能性,因此更應該得到密切監控。
  • 中國進出口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介紹
    Control of Animal Diseases by MOA農業部門通過對國內流通領域的動物疫病的預防、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檢疫、疫病的控制和撲滅、動物防疫監督以及運輸控制等環節實現對動物疾病的衛生控制。對外來動物疫病與應報告的動物疫病,嚴格按照OIE的規定要求,進行控制。
  • 愛爾蘭確保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屠宰環節是保障動物源性食物安全的重要一環。愛爾蘭食品安全局(Food Safety Authority of Ireland)官網中的歐洲議會和理事會2004年條例(EC)853/2004,對屠宰場的建設、布局和設備等事項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 我們可能誤會蝙蝠了,穿山甲或將是新冠肺炎的「罪魁禍首」?
    雷鋒網編輯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縱觀這幾十年來的奪命瘟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傳染源是攜帶病毒的動物。而由這類動物所傳播的病,被稱為動物源性疾病。據中科院官網,現代醫學認知的 1145 種人類傳染性疾病中,有 62% 是動物源性疾病。而每一次病毒的背後都有一個天然宿主和中間宿主。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而我們對此知道得太少!
    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儘量少養,更不能去吃! 通常情況下,人們很難接觸到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所攜帶的病原體也難以傳染給人類,但是,捕殺和食用野生動物,導致了很多疾病的傳播和爆發。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未來50年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嚙齒類動物是大量動物病原的野外宿主和傳播媒介,對其基礎研究的不足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潛在威脅。
  • 野生動物為何易成病毒傳染源
    如同SARS疫情時期一樣,蝙蝠也被高度懷疑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元兇。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發布題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快速指南」的文章,稱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同濟醫院專家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病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據醫院感染科主任寧琴介紹,在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 「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一些物種通過努力繁殖「活得快,死得早」,比如兔子和野兔,而其他「活得慢」的物種為生存保存更多的能量,比如獾、蝙蝠和靈長類動物。  生活緩慢的物種也擁有更多樣的寄生蟲和病原體,比如北美部分地區的一些齧齒動物攜帶漢坦病毒。
  • 動物福利是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推動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環節
    大咖訪談中國獸藥協會才學鵬會長:動物福利是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推動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環節2020年10月,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CAFA)主辦的「2020中國國際動物福利產業創新周」在上海隆重召開,同期舉辦了「2020動物福利科學(中國)大會
  •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新規:運輸過程中禁止給動物「亂注藥」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新規:運輸過程中禁止給動物「亂注藥」
  • Nature:又是蝙蝠!研究人員從蝙蝠身上發現風疹病毒近親
    >烏幹達的蝙蝠,另一個殺死了德國一家動物園的3種不同動物,且研究人員在附近的野生老鼠身上也發現了這些病毒。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表明,在過去的某個時刻,一種類似的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了人類,從而衍生出了今天的風疹病毒。 儘管這兩種新病毒都不會感染人類,但相關病毒跨越物種這一事實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即這兩種病毒或其他尚不清楚的風疹病毒「親屬」可能會導致人類疾病暴發。
  • 近三千種動物與病毒關係資料庫建成
    英國《自然》雜誌20日發表了一項病毒學重要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利用創建的龐大資料庫,分析了動物攜帶多種病毒傳人的可能性。該研究識別了影響病毒能否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重要因素,並給出最有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新威脅的地理位置,以及哺乳動物物種的圖譜。
  • 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 需持續監控蝙蝠
    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體的多樣性。鑑定涉及種間傳播的關鍵殘基對於預測潛在的病原體、了解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向人類躍遷,非常重要。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在未來50年之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還會持續增加。然而嚙齒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豐富的類群,多數物種之間存在顯著的生態位分化,它們對環境變化做出的響應可能也存在著較大差異。
  • 封面圓桌丨蝙蝠不算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法定概念是否應「更新」
    「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表示,「法外之地」的野生動物隱患重重,「像蝙蝠、旱獺這樣的野生動物,很多並未在名錄當中受到保護;另一方面,它們由於攜帶多種病原體,對人類有潛在健康風險,但它們的交易和利用不受任何約束。很多事實情況都指向《野生動物保護法》應該對野生動物重新定義。」
  • 蝙蝠等野生動物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2020年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此前在雲南中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上檢測到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相比較具有96.2%的一致性。據此推測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國外大量研究報導證實蝙蝠確實是攜帶非常多病毒種類的哺乳動物之一,但是因為特殊體質(高溫)和強大的免疫系統,這些病毒並不能對蝙蝠造成傷害。
  • 關注動物福利 做好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
    摘要:近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指出,武漢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爆發的源頭之一可能是華南海鮮市場,非法售賣野生動物所致。動物福利關係著動物本身和人類健康,為做好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的安全保障,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動物福利立法,加大懲戒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