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打造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

2021-01-08 青海省人民政府

  10月26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暨青新藏三省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盟第六屆工作協作會議在西寧召開。表決通過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成為新加盟成員單位,並就青海、新疆、西藏、雲南、甘肅五省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事宜籤訂了協作備忘錄。

  會議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主辦,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加大與周邊省區的區域合作,研究分析當前面臨的困難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共同打造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

  協作備忘錄將本著「開放共贏、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共同目的,主要在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信息共享、跨區域突發生態保護事件聯防聯控、跨區域聯合執法等四個方面加強合作。將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影響評價會商機制,避免對下遊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等敏感區域造成負面影響。加強各自區域內的資源共享和監測數據信息共享,加快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措施。制定落實建立生態保護事件突發應急聯動機制,協同應急應對跨區域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可能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突發事件,通力協作,聯防聯控。加強溝通交流,客觀、公正和及時解決跨界生態環境保護糾紛問題。並建立生態環境安全隱患聯合排查機制,及時發現和消除轄區內生態環境保護安全隱患。

  同時,還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協作會,共同研究協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定期以協作專報的形式,互相通報協作工作情況,並發布數據分析報告。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成立協作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聯絡員,互通信息,交流工作。(宋明慧)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在第8個「世界雪豹日」到來之際,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致力於通過聯盟機制,激活保護潛力,開創雪豹保護新模式。
  • 青藏高原腹地青海三江源建「智慧國家公園」
    (全面深改這五年)青藏高原腹地青海三江源建「智慧國家公園」中新社西寧1月20日電 (記者 張添福)「我們現在講可可西裡堅守精神,但那時候,保護隊員是在拿命來維護那塊地方的生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日前在青海西寧說,「上一些科技手段,保護就會很高效。」
  • 【科技日報】科學家揭示樹麻雀對青藏高原適應機制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嚴酷的高原高寒環境,但也有許多生物在那裡繁衍生息。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高原動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專題研究團隊研究人員通過對麻雀的群體基因組研究,結合心肌、飛行肌組織形態特徵分析,發現了麻雀屬中的一種——樹麻雀對高原環境有著特殊的早期適應機制。
  • 為青藏高原高寒溼地「探家底」
    此外,由於環境複雜、深入困難,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相關基礎資料和數據十分匱乏。改變高寒溼地研究現狀「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信息不完整、不系統,區域溼地面積和功能等信息不準確,缺乏對溼地生態區劃的深度研究,科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撐薄弱。」王豔芬說,這是高寒溼地的研究現狀。
  • 兩種青藏高原魚類有了名字
    11月11日,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新種各一種。青藏高原湖河縱橫,魚類物種資源豐富,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生物類群之一,高原魚類的多樣性與其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密切相關。「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基本囊括了青藏高原魚類優勢類群和重要區域,採用形態學、生態學、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學等方法開展研究,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科考第三極 走近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的「指示燈」—高原鼠兔
    科考第三極 走近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的「指示燈」—高原鼠兔 時間:2020-08-15 19:13:45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2020-04-05 15:25:54科研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 高原鼠兔要不要滅?以生態保護之名|周道生態文明(16)
    1958年我國西部青藏高原地區開始消滅高原鼠兔,用農藥來控制鼠兔,隨後是超過半個世紀的大規模消滅鼠兔的運動。
  • 青藏高原上演老鷹「安家」記|國家電網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妙招
    因地制宜,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融入企業運營全流程電網在規劃、建設、運營維護以及電網設備退役之後的全生命周期當中對於生態環境都會造成影響,這決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與行動並非易事。而國家電網的經驗是:在規劃選址階段,選址選線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要求,提出環境保護、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措施。
  • 青藏高原生態攝影|玉樹秘境「第2期」:禿鷲,傳說中的「神鳥」
    有人說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之外,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極,那就是青藏高原!高山和高原共同圍合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無論是氣候、地形、景觀還是人文歷史,青藏高原顯得非常獨特!青藏高原,對我而言,一直是神秘得「高」不可攀高原禿鷲,在我模糊的印象裡,是天葬傳說裡的神鳥,帶有某種詭秘的色彩......直到今年5月,我穿越青藏高原,走進玉樹,親眼所見禿鷲食腐的場景之後,對禿鷲有了全新的認識!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也因此被稱作「世界第三極」和「世界屋脊」,總面積達到了250萬平方公裡,除了包括我國西藏全部之外,我國青海、新疆、四川、甘肅、雲南等部分地區,也都屬於青藏高原地帶。
  • 青藏高原地質研討會在拉薩召開
    中國西藏網訊 12月11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西藏地勘局協辦的青藏高原地質研討會在拉薩召開。圖為會議現場  青藏高原地處地球「第三極」,生態環境脆弱,地質條件獨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 「夜讀」遊牧文化:解讀高原生態文明的一把「金鑰匙」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是我國區域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亞洲氣候調節器」「中國水塔」之稱,保護好青藏高原是我們每一個高原人的神聖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職責。推行這一政策目的就是保護高原生態,因此,縮減一半牲畜,使用一半草場,移居一半牧民。這種管理機制在一定時段,一定範圍內成效顯著。但隨著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尋求新的管理辦法,轉換舊的機制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調研中我們發現,在三江源,傳統的「四季輪牧」方式和鄉鎮現代「三整合,四解放」的草原治理方法,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的草原經營機制,推行這種管理模式,能讓生態得到修復,生產力大幅提升。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青藏高原旗艦物種雪豹現身互助北山林場
    10月5日,青藏高原又傳來喜訊: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場在野生動物科考回收的遠紅外相機中發現,在林區海拔3900米處抓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活動的珍貴畫面。這也是互助北山林場自1958年成立以來,首次拍攝到的雪豹影像。
  • 青藏高原特有四倍體魚類基因組繪就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研究高原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而高原特色魚類是研究高原環境下生物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機制良好的生物材料。
  • 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犛牛
    在藍天白雲下,除了矯健馬兒,那發出「豬叫聲」的犛牛成為了青藏高原上的特有標誌。千萬年來,犛牛與藏族人民唇齒相依,被誇贊全身上下都是「寶」。它們對高寒、低溫、缺氧的極端環境有著超強的耐受能力,也因此成為了承載著高原文明的動物。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
  • 青藏高原溫泉蛇或揭開變溫動物高海拔適應之謎,助高原病防治
    該研究以分布於青藏高原的溫泉蛇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蛇類這種變溫動物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的遺傳機制。該研究通過對溫泉蛇進行全基因測序,將得到的全基因組序列和同屬物種及親緣關係較近的低海拔物種全基因組進行重測序,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分析,在高海拔溫泉蛇屬3個物種中發現了27個不同蛋白中的27個共有胺基酸替換。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生態環境部設立海洋生態環境司,負責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