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 長隆白犀牛大種群成功繁育我國首隻「子二代」

2021-01-08 全面資訊速遞

世界那麼大,只有廣西人民在放假。——廣西人民獲得連續五天小長假歡慶傳統節日「廣西三月三」讓大家非常羨慕,而動物界的廣「犀」三月三同樣讓人羨慕——瀕危物種犀牛在長隆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而在廣州長隆誕生的首隻白犀牛近日已經升級為爸爸,長隆珍「犀」大家族再添「大壯丁」,國內首次突破性地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據悉,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去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標誌著該物種正式進入滅絕倒計時,而其「南方親戚」南方白犀牛同樣珍稀,長隆犀牛大種群繁育的重大突破,對於搶救這一珍稀物種將有重大科研價值。

全球「犀」缺:北方白犀牛雄性已滅絕,僅剩一對母女

據悉,全世界現僅存有犀牛科的4屬5種,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犀牛均被列入瀕危物種。白犀是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陸生脊椎動物,體重可達3.5噸重,根據分布在非洲南、北不同區域而分為北方白犀和南方白犀兩個亞種。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蘇丹」已於去年去世,知名運動員姚明也發聲惋惜,呼籲大家保護白犀牛。這一亞種只剩下一對無法自然生育的母女,目前科學家正研究如何通過科技「人工授精」延續該物種珍稀基因。

白犀牛大種群生存和繁衍保護成為全球關注的難題,為避免北方白犀牛的滅種悲劇重現,長隆早在1997年開始從南非引入犀牛飼養管理,至今繁育擁有南方白犀牛24隻,黑犀牛13隻,其中共繁育成功黑犀牛8隻和4隻南方白犀牛,而作為國內首例南方白犀牛繁育「子二代」,在珍稀物種繁育和異地保護上有著突破性意義,為世界瀕危物種的基因保存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據長隆動物專家陳思明介紹,特殊身體結構及低生育率使白犀種群數量上升陷入困境。白犀牛壽命為35-45年,懷孕期長達540天,每胎僅產1仔,哺乳期大約為一年,所以至少3年才可能生產一次,加上白犀牛本身發情期不固定、時間短,真正交配時間只有一天;此外,因體型龐大、四肢較短,也導致其交配困難。長隆在飼養早期,觀察到雄性白犀牛因肥胖爬跨費力而無法成功交配,動物專家團隊及時採取擴大犀牛活動範圍、夜間放展、控制採食量等措施,並通過丰容引導增加其運動量,降低雄性白犀牛體重,大大有助其成功爬跨交配。同時還對懷孕母犀在預產期前半年即進行單獨照顧,防止其行動不便被其他犀牛騷擾誤傷。

長隆珍「犀」:南方白犀牛「小王子」喜添「大壯丁」

2009年3月3日,長隆成功繁育第一隻南方白犀牛「小王子」。而轉眼間,「小王子」已升級為爸爸啦!據長隆動物專家陳思明介紹,「小王子」的兒子「大壯」在2018年6月19日出生,是在長隆出生的首隻南方白犀牛「子二代」,也是我國首例。母犀「南鳳」是2015年1月從南非引進的,是一位「母愛爆棚」的新手媽媽,因第一胎缺乏經驗,產子過程及帶崽都很緊張。一開始初生幼崽站立找奶吃時,每次剛找到奶頭準備吸,她就馬上跑開,幼崽面臨吃不上奶的困境。不過觀察到「南鳳」出於天性還是會舔仔,長隆動物專家們沒有立即介入,而是將產房周邊隔離,禁止人員、動物靠近,通過監控實時遠距離觀察情況,所幸媽媽在安靜環境逐漸放鬆,在產仔6小時後,幼崽終於成功吃上奶。

「南鳳」護崽緊張程度可謂「草木皆兵」,「大壯」半歲前她都寸步不離的跟著,剛開始時甚至不讓飼養員碰,隨時做好衝過來想用犀牛角頂人的戒備,就算給小仔稱重她也要一起擠進地磅,讓人哭笑不得。後來飼養員一邊給其餵食一邊嘗試接觸小仔才慢慢的讓她放鬆警惕,現在隨著「大壯」長大,媽媽已經不會盯得那麼緊了,只要小仔在視野內就放心。「大壯」也從剛出生48kg長到了445kg,9個月實現800斤的驚人漲重,是名副其實的大壯。「大壯」4個月大已經長出了短短的雙犀角,天生少年老成的「皺褶」外皮,體肥笨拙,加上短短的小粗腿,分外萌。「大壯」性格活潑好動又鬼馬,仗著媽媽撐腰膽子很大,在展區有時竟敢和自己叔叔(名叫「小帥哥」)頂牛,不過另一方面「大壯」跟飼養員親近撒嬌本領一流,喜歡讓飼養員給自己撓癢。白犀牛是唯一的食草的犀牛物種,3個月左右可以嘗試學吃草。目前「大壯」跟媽媽學習採食,滾泥浴,磨癢及如何跟其他犀牛相處等生活技能。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自駕區設置了兩大犀牛展區,設有泥池,樹樁,懸木丰容展區等,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既讓這些龐然大物每天在這裡盡情玩耍,又確保了「牛脾氣」的它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不至於經常打鬥受傷。

另據透露,目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通過檢查孕酮又確認有兩隻白犀牛懷孕,估計將於2019年11月、2020年上半年出生,長隆珍「犀」大種群將進一步壯大。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公開亮相
    中國首隻白犀牛「子二代」大壯與母親形影不離(韓希 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的白犀牛在廣東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已形成30多隻的大種群,其中在廣州長隆誕生的首隻白犀牛已經升級為爸爸,這是國內首次突破性地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 中國內地首次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中新網廣州4月4日電(王華 麥念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 世界犀牛日和長隆一起珍「犀」它,愛「犀」它
    據了解,為了保護珍稀的犀牛,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在廣州清遠建立了「長隆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源基地」,專注於珍稀動物的飼養、研究、繁殖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世界痛失「蘇丹」在2018年3月19日,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部白犀牛「蘇丹」離世。對於全球的動保人士來說,那一天大概會終生難忘。
  • 廣州長隆春迎「牛氣」 成功繁育7隻金毛羚牛寶寶
    2019年新春,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頻傳喜訊,相繼誕生7隻金毛羚牛寶寶。3月11日,7隻新生「牛小寶」順利合群生活。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3月11日電(王華 麥念萍)金毛羚牛與大熊貓、金絲猴並稱中國三大國寶動物。
  • 大食蟻獸雙胞胎、巴西貘「琦琦」……長隆屢迎「新生報到」種群...
    來源:經濟日報6月10日,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大食蟻獸雙胞胎首度正式與遊客見面。這是長隆集團首次成功繁育的大食蟻獸雙胞胎,也是亞洲首例成功繁育大食蟻獸雙胞胎。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自開園以來就引進了大食蟻獸,這對大食蟻獸雙胞胎幼崽是長隆繁育的子四代大食蟻獸。大食蟻獸是比較特殊的哺乳類動物,因為嘴巴尖尖,前爪鋒利等原因,不太容易餵食,而且由於國內的大食蟻獸總體數量少,可借鑑經驗不多,前期繁育工作相對困難。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在飼養大食蟻獸過程中,主要參考相關文獻和與國外的育幼經驗,以及自身飼養經驗不斷探索積累。
  • 珠海長隆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
    6月24日,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內,豹紋鯊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這是長隆海洋王國首次成功繁育豹紋鯊,也是廣東省首次成功繁殖。目前,兩尾幼豹紋鯊正在鯨鯊館後場的育幼池歡快暢遊。長隆保育員介紹,此次共成功孵化出2尾幼豹紋鯊,孵化日期分別為2020年4月30日和2020年5月25日。還有一枚成型的小豹紋鯊正在孵化中。
  • 珠海長隆今年成功繁育10隻帝企鵝寶寶
    當日,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今年繁育的10隻帝企鵝寶寶首次與遊客見面,這10隻帝企鵝寶寶成功孵化於今年6月至8月。據介紹,近5年來,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共成功繁育36隻帝企鵝。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11月8日,保育員給今年繁育的帝企鵝寶寶餵食。 當日,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今年繁育的10隻帝企鵝寶寶首次與遊客見面,這10隻帝企鵝寶寶成功孵化於今年6月至8月。
  • 長隆「好生養」:亞洲首例大食蟻獸雙胞胎產自廣州還湊個「好」字
    近期,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大食蟻獸雙胞胎首度正式與遊客見面。這是長隆集團繼考拉雙胞胎、熊貓三胞胎之後,再創繁育奇蹟,這也是亞洲首例成功繁育大食蟻獸雙胞胎,還恰好是龍鳳胎,用民間的說法是:女、子,湊個「好」字。
  • 世界首現熊貓三胞胎 熊貓一胎多生早已突破
    目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專家和來自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的專業飼養員團隊正分秒監護熊貓三胞胎的成長和健康狀況。大熊貓「菊笑」,今年12歲,2002年出生於臥龍,在生下熊貓三胞胎前,曾於2010年產下一對雙胞胎熊貓寶寶,並於2012年前往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開展科研合作。
  • 長隆「熊貓福地」名副其實:唯一廣州土生土長大熊貓有望升級當媽媽
    近日,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又傳來喜訊:長隆成功繁育的首隻大熊貓、同時也是華南地區誕生的首隻大熊貓「隆隆」,已經成功參與了國家大熊貓繁育計劃,目前從交配情況和身體狀況來看一切都按計劃順利進行,「隆隆」很大可能即將升級當媽媽,這意味著唯一廣州土生土長的大熊貓將迎來第二代成員!也意味著長隆大熊貓繁育基地的研究又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華南地區的大熊貓種群有望進一步壯大!
  • 珠海長隆成功繁育亞達伯拉象龜
    4月30日10時,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恢復開放。記者探訪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了解到,在疫情期間,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成功繁育了一批亞達伯拉象龜。目前珠海長隆擁有亞達伯拉象龜共38隻,最年幼的是2020年4月17日出生。
  •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珠海6月27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日前,兩尾豹紋鯊廣東珠海成功孵化,這是廣東首次成功繁育該物種,也為我國豹紋鯊物種繁育積累了經驗。年幼的豹紋鯊全身覆蓋粗大的黑白條紋,因此也稱為斑馬紋鯊。
  •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記者今日(11月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我國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目前,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11月6日,我國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
  • 廣州長隆春迎「牛氣」,成功繁育7隻金毛羚牛寶寶
    新春,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接連傳來7隻金毛羚羊幼崽的喜訊,3月11日,7隻新生「牛小寶」順利地過著群居生活。中新網廣州3月11日電(王華麥念萍)金毛羚羊和熊貓、金毛猴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寶動物,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以下簡稱廣州長隆)接連傳來喜訊,7隻金毛羚羊幼崽誕生,3月11日,7隻新生「牛小寶」順利地過著群居生活。
  •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八千隻
    ,11月6日我國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30多年來,通過加強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加強麋鹿保護,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近年來,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棲息地條件明顯改善,瀕危物種拯救與保護工作成效顯著,以麋鹿為代表的我國特有物種種群擴大呈現出良好態勢。
  • 我國大馬蹄螺人工繁育成功 有助恢復海洋生態
    我國大馬蹄螺人工繁育成功 有助於恢復海洋生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專家組日前對何毛賢研究員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院「南海生態環境變化」項目中的子課題「關鍵生態種群繁育-螺類繁育」進行人工育苗現場驗收,在聽取了課題組的工作匯報,現場查看、計數、測量後,認為成功建立了大馬蹄螺人工催產
  • 長隆成功繁育華南虎雙胞胎
    長隆成功繁育華南虎雙胞胎新華網這是9月28日拍攝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華南虎雙胞胎。
  • 又放歸25隻!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
    又放歸25隻!我國麋鹿種群數量突破8000隻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胡璐)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我國日前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30多年來,通過強化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麋鹿保護舉措,目前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
  • 突破8000隻我國麋鹿種群數量持續增長
    新華社電 為進一步擴大麋鹿野外種群,我國日前成功將25隻成年麋鹿放歸自然。30多年來,通過強化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麋鹿保護舉措,目前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突破8000隻。這是記者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長隆再創繁育奇蹟
    6月10日,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大食蟻獸雙胞胎首度正式與遊客見面。這是長隆集團首次成功繁育的大食蟻獸雙胞胎,也是亞洲首例成功繁育大食蟻獸雙胞胎。活動當天,記者看到3月齡的雙胞胎食蟻獸在動物幼兒園展出,當大食蟻獸幼崽伸出長達30釐米的舌頭的時候,現場一片驚呼。首次展出的雙胞胎大食蟻獸是一公一母,儘管是雙胞胎,但還是可以從一些外形特徵去區別「兩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