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2021-01-10 花醬的成長日記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英英2歲的時候,曾帶去參加一次朋友的聚會,一開始幾個孩子都玩得還挺開心的,但沒過多長時間就突然起了爭執,媽媽們過去了解了下,發現是英英喜歡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搶過來玩。媽媽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英英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怎麼勸都沒有用,為了讓英英停止哭鬧,這位媽媽只能答應給孩子買新玩具才就此作罷。

平時的英英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常常會喜歡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會衝上去搶。遇到搶得過的,以對方孩子大哭告終;遇到搶不過的,以英英大哭告終。雖然很喜歡搶別人玩具,但英英卻把自己的玩具看得很緊,碰都不允許別人碰,這位媽媽在群裡表示,非常頭疼。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像英英這種情況,其實是大部分小朋友會有的情況。很多父母會擔憂是不是自家孩子性格不好,長大後會不會成為自私的人。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孩子此時的「自私」是一種正常現象,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種水平,在他的道德發展理論中,2-5歲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是從兒童能夠接受外界的準則開始的。

這個時期的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而把外在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來說不具有約束力。皮亞傑認為兒童在5歲以前還是「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係,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這個玩具我喜歡,所以我要玩等。

所以當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那麼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拿走,感興趣的也會嘗試佔為己有,但是,他們對於「搶」是完全沒有任何惡意的,是一種正常的行為。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分「你我他」的,說明在這方面是完全沒有意識的,當他逐漸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種行為就會慢慢改善,但是在這期間,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重要。

積極引導,正確教養

當孩子搶別人玩具時,父母不要訓斥他,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

1. 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觀念

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是一個從模糊混沌漸漸走向清晰的過程,而外界事物對孩子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我意識的清晰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儘早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概念,在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期」時,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導,從而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個性。

比如,當寶寶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們可以在一旁強調:「這個玩具是弟弟的,你可以玩但不能帶走,玩好要還給弟弟。」這些話可以幫助孩子儘快建立所有權的觀念。

我的孩子現在也快3歲,去到朋友家裡做客時,看到朋友孩子房間裡的玩具房子模型特別感興趣,就在那邊玩,後來我們大家都出了兒童房時,孩子還想進去玩,就跟我說:「媽媽,我想玩房子。」我跟孩子說:「這是姐姐的房間,你去問姐姐,只要姐姐同意,你就可以玩,就像你的玩具和你房間,別人也要經過你的同意才能進去玩,是一樣的,對嗎。」 我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完全聽懂我的意思,但是她開始走向朋友的小孩,說:「姐姐,我們去玩房子,好嗎?」 我相信這是很關鍵的一步。

2. 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

當孩子想拿別人的東西時,很多父母都會採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常會說:「快點把玩具還給別人!」「你怎麼可以打別的小朋友?」 其實,這樣的話對三四歲甚至更小的孩子來說,起不到什麼作用。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讓他去嘗試。就像我在上一段提到的那樣,可以告訴孩子,先去問問,玩具的小主人是否同意讓你玩。要讓孩子確切知道應該怎麼做,而不單單是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這樣做。

當孩子的行為表現有進步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強化孩子的行為力。我們得讓孩子明確感知到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3. 教孩子學會分享,但一定要適度

2歲左右開始,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這是非常正常的,父母不應該強制讓孩子「禮讓」給別人,哪怕是家裡的老大老二也是如此,這樣孩子會覺得,不僅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就連父母都想著搶走自己的東西,這會促使孩子的佔有欲變得更強。

父母在尊重孩子自身意願的前提下,引導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從中再想一些可以分享的辦法。比如說:一輛汽車,兩個小朋友輪流開;一輛三輪車,一個騎,一個推等。在家裡的時候,我們也要培養孩子與別人分享,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把好東西都只留給孩子一個人。

我家小孩自從會自己獨立吃飯以後,每次她吃飯的時候,我都有意識地讓孩子給我也吃一點,她會從碗裡盛出一勺飯給我,或者在她吃最愛的小零食時,我會問他,能不能給媽媽也吃一點等,就這樣在平時一點點將分享的意識和習慣滲透進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極度不願意的情況下,我也不會強迫孩子將玩具分享出去。有一次,孩子開著電動小汽車在小區裡玩耍,後來他將小汽車放到一邊,去玩滑滑梯了。這時候,有一對小男孩走過來,想玩孩子的小汽車,小男孩的爺爺也在一旁,孩子看到以後,立馬就走了過來,表達說這是他的東西,不想給別人玩。我在一旁看著,並不吱聲。這時,偏小的男孩開始吵鬧,一定要坐小汽車,我的孩子在一旁抓著小汽車的方向盤不停地說:「這是XX的(孩子的名字),不要玩。」 看出了孩子的不願意和排斥,我在一旁安撫他:「是的,這個就是XX的,是你的,那你如果不願意的話,你現在想開著小汽車回家嗎?」 孩子很猶豫,我知道他還想玩一會兒滑滑梯。

這時候,這對小男孩的爺爺拗不過倆孫子,在明知道我家孩子不同意的情況下,依然對孫子說,那你們上去坐一下吧。這時候,我女兒怯生生地看著我,重複說:「媽媽,這是XX的,這是我的。」 我對女兒說:「是的,這是你的,那等他們坐好,我們就把小汽車開回家好嗎?」女兒點點頭。儘管在極度不願意的情況下,孩子依然沒有在行為上去接觸對方小朋友,推搡等。

聽到我這樣說,對方爺爺也快速地讓倆孫子下車後走了,孩子開著她的小汽車回家了。通過這件事,我知道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我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在發現自己沒辦法處理後,再求救於大人,這是這個年齡階段比較正確的做法。而在得知孩子強烈的意願後,我願意幫助他。

4. 玩具被人搶時,父母不要「扮大方」

當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時,父母不要強行把玩具從自己孩子手中搶過來去滿足別的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懦弱,也會形成優柔寡斷,不敢反抗、不敢拒絕的性格。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孩子,是自信,勇敢,獨立的,而不是一味地去遷就包容別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做孩子的守護神,甚至還要幫孩子將搶走的玩具要回來,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同時,我們也要跟別的孩子講清楚,要玩別人的玩具時,首先要經過別人的同意,而不是硬搶。相信我們在小的時候,都有被別人搶玩具的經歷,這種感受並不好受,因此,我們也要保護好我們的孩子,不受傷害。引導孩子不要搶別人玩具的同時,也要做孩子的保護者。

90後寶媽,對外漢語老師&英語老師,喜歡讀書,寫作,繪畫,一個人獨立帶娃,我相信美好的生活,自然經得起各種折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花醬的成長日記,一起探討育兒世界裡的小樂趣。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愛霸佔別人的玩具,愛佔小便宜,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的正常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的家長有節約的習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教孩子勤儉節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家長不能按照大人省錢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比如,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買玩具不僅浪費錢還浪費時間,於是很少給孩子買玩具。孩子買玩具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當他看到好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時,就可能會去霸佔他們的玩具。這對孩子的健康長大非常不利。
  • 愛頂嘴的孩子是太叛逆?才不是,會頂嘴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我聽完表示同感對她說,別說你家五歲女兒,就連我家這3歲多的閨女,都學會了頂嘴,你說一句,她跟你頂一句。說起孩子頂嘴,很多父母都是氣不打一處來,覺得孩子頂嘴就是太叛逆,不聽話。搜狐母嬰曾做過一項調查:「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超過75%的父母選擇了頂嘴。
  •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可以問孩子「這個玩具你是想分享給哥哥,還是更想要回來呢?」,如果孩子明顯想要把玩具要回來又沒有社交能力,那麼家長就要把玩具「搶回去」了。 這個「搶回去」當然不是要讓家長動武,而是要代替孩子認真地跟那個小朋友聊一聊,比如以孩子的口吻說:「大哥哥,這個玩具是弟弟的,他暫時不想分享給你,或者你拿他喜歡的玩具交換玩怎麼樣?」
  • 孩子說「別人不跟我玩」,最不願意聽到媽媽說「不玩就不玩唄」
    指的是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做出恰當的反應。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與孩子「共情」呢?舉個例子:孩子放學回家告訴媽媽說自己很想跟同桌做好朋友,可是同桌對自己並不友好。不會共情的媽媽可能會說:「不玩就不玩唄,咱還不稀罕跟她玩呢!」
  • 孩子不聽話應該如何管教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做
    原標題:孩子不聽話應該如何管教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做   與小孩相處,可以說是一門學問,相處的方式若是不對,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然而很多小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會採取又打又罵的方式對小孩進行管教,殊不知這樣做對小孩是非常不利的。那麼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 佛山一父親把9歲兒子拽到派出所自首 孩子偷錢了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的手裡還拿著一袋東西,而男子則是怒氣衝衝的樣子。「我……想買東西……偷了錢。」孩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哭著對警察說。這位爸爸希望民警能幫忙懲罰兒子,就連人帶上「贓物」來派出所了。  俗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不少父母難免會著急和焦慮,不知道如何管教。曾經有兒童成長研究機構做過一份調查:10歲之前的孩子是不是都有偷錢行為?
  • 如果兩個孩子,父母不要跟大孩子說這兩句話,開玩笑也千萬說不得……
    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裡有最精彩的奇聞趣事、娛樂資訊,帶你玩轉娛樂圈,盤點那些解釋不了的奇人、奇事、奇觀、奇談。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挖掘身邊的奇人、奇事、奇觀、奇談,分享快樂和成果,大家有好的奇事趣事都可以在評論留言處交流,茫茫人海中有你有我,相逢就是緣!
  • 總想搶別人的玩具?教你幾招讓孩子重新愛上自己的舊玩具!
    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愛上」舊玩具 有的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玩玩具時特別喜新厭舊,總是喜歡新玩具,把舊的玩具隨手就扔掉了 如果孩子下次見到新的玩具想扔掉現有玩具時,你就可以告訴他,因為之前的玩具是自己選擇的,所以不能隨意就丟棄。 這樣,孩子也能意識到要接受自己的選擇,下次選玩具時會更加謹慎。
  • 孩子說話晚是「貴人語遲」?提升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父母該怎麼做
    當孩子開口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意味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邁出了新的一步。這樣的發現會讓父母驚喜不已,對父母來說,這第一聲「爸爸、媽媽」,擁有不同尋常的意義,是自己為人父母以來獲得來自孩子的第一次肯定。有的父母會乘勝追擊,開始教孩子學習新的詞彙,然後過渡到教孩子說出來連貫的句子,再然後就是讓孩子擁有能夠正常表達溝通的能力。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三句話,孩子將來更優秀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三句話,孩子將來更優秀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的一種觀念是,每個孩子的青春期的叛逆都只不過是一種表現,對於孩子的叛逆,不要過急去說教,而是採取一種謙卑的溝通態度,以一種朋友的身份跟孩子講話,而不是壓制!
  • 過年孩子壓歲錢該怎麼用?聰明父母有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消費觀
    現在過年回家,長輩和親戚朋友肯定要給孩子壓歲錢,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還可以替父母收著,等到孩子上學了以後,逐漸有用錢的地方了,這時候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呢?那麼該怎麼引導孩子把錢花在正確的地方呢?1.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約定一定的比例的錢讓孩子自己消費孩子的每年的壓歲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一個春節下來,至少有1000元左右,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還真是不少,如果全部都讓他自己掌控,可能會抵制不住誘惑,男孩子會去買些沒有什麼價值的玩具槍之類的,女孩子就會去買些娃娃等,雖然不是絕對禁止孩子買玩具,但是要引導孩子把錢花在有價值的地方。
  • 孩子總拿新玩具交換舊玩具,是傻嗎?其實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
    其實交換也無可厚非,但朋友發現,兒子經常帶著新玩具去,交換回來的卻是一堆破爛玩具,這讓花錢買玩具的朋友心裡有點不舒服,她覺得兒子有點傻,但又覺得好像不能跟他直接說,怕自己成年的利益眼光影響孩子,所以她無比糾結。我們一起聊天時,她說起這件事,聽完我又問了她幾個孩子的表現後,終於確定她兒子這一表現並不是所謂的缺心眼,不過是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
  • 懶父母只會說「你真棒」,正確讚賞要注意三方面,孩子上進太省心
    哈嘍,我是Matt,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堅持科學育兒、理性育兒。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正確讚賞的三個方面!Matt老師家庭教育集之——正確讚賞要注意三方面,孩子上進太省心。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對孩子多表揚、多鼓勵,這個原因我想父母都能明白。
  • 父母語言暴力為什麼會造成孩子腦損傷?
    「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2)驕縱型:有自由沒規矩。「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3)不卑不亢型:有自由有規矩。「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這3種親子關係形成的根源是什麼?是在當今日益競爭的社會環境下,每個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觀念和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而形成的。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大都有這3種特徵,怨不得別人
    現代社會裡,情商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情商高的人懂得為人處事,在各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但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忽視這一點,一味重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於情商的教育很少,導致孩子長大進入社會,不懂得正確的與人相處,往往會得罪人。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發表過對於孩子情商的看法,她認為,一個孩子情商的高低,與父母在她3-6歲時的培養有很大關係。
  • 小玩具大隱患,玩具「黑名單」你買過沒?父母如何正確挑選玩具?
    各式各樣的玩具,可是孩子們最親密的小夥伴,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新玩具,更是受到了娃的歡迎,不過父母要清楚,這些玩具很裡面,很多都存在安全隱患! 這一件件的慘劇,對父母們來說都是教訓!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避免給孩子買到這種已經進了黑名單的玩具!
  • 孩子「姐姐搶我的玩具」,媽媽「你可以搶回來」,還有一句重要
    當孩子被欺負時,忍氣吞聲,並助長對方孩子搶東西的行為。我們經常會教育孩子,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但在家裡來客人,或者碰到熟人時,又催促孩子去分享。這會讓孩子產生疑惑,為什麼我想要別人的東西,就不可以搶,別人想要我的東西,我就得分享呢?催促、強迫孩子分享,對孩子來說就是雙重標準,讓孩子困惑。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父母,真的怨不得別人
    因為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期,是情商啟蒙的重要階段,但如果家長不會引導,那麼孩子的情商註定高不了。李玫瑾坦言教授,「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都有這3種特徵,怨不了別人!「情商低」的孩子,父母都有這3種特徵1、夫妻感情不好,經常吵架的家庭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夫妻雙方的感情出現問題,相互都很討厭、一點小事就亂發脾氣,甚至吵著要離婚,雖然這對你們沒有什麼影響,可是對孩子來說,他等於失去了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
  • 孩子亂扔玩具,提醒也沒用?4個妙招培養整理習慣,父母告別催促
    可是每次說了不但不見效,貝貝還說:「我就不收拾,我還要玩呢!」朋友為此感到頭疼,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的好習慣。 3-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好習慣受益終身。如果孩子不會收納和整理,做事情都是拖拖拉拉,丟三落四的,這些看上去是小事情,可是這種雜亂無章會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教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的好習慣很重要。
  • 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買,拎得清的父母用這幾招給孩子挑玩具
    爸爸媽媽們是不是經常被網上、商場裡各式各樣的玩具種草,一發不可收拾地買買買,買回家才發現有些玩具寶寶根本不喜歡,有些玩具寶寶玩幾次就不玩了,有些玩具撞型太厲害,都有好幾個了。如何防止家裡變成玩具「停屍間」?如何避開玩具的「坑」?如何挑選真正適合寶寶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