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英英2歲的時候,曾帶去參加一次朋友的聚會,一開始幾個孩子都玩得還挺開心的,但沒過多長時間就突然起了爭執,媽媽們過去了解了下,發現是英英喜歡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搶過來玩。媽媽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英英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怎麼勸都沒有用,為了讓英英停止哭鬧,這位媽媽只能答應給孩子買新玩具才就此作罷。
平時的英英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常常會喜歡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會衝上去搶。遇到搶得過的,以對方孩子大哭告終;遇到搶不過的,以英英大哭告終。雖然很喜歡搶別人玩具,但英英卻把自己的玩具看得很緊,碰都不允許別人碰,這位媽媽在群裡表示,非常頭疼。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像英英這種情況,其實是大部分小朋友會有的情況。很多父母會擔憂是不是自家孩子性格不好,長大後會不會成為自私的人。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孩子此時的「自私」是一種正常現象,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種水平,在他的道德發展理論中,2-5歲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階段,是從兒童能夠接受外界的準則開始的。
這個時期的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而把外在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來說不具有約束力。皮亞傑認為兒童在5歲以前還是「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係,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這個玩具我喜歡,所以我要玩等。
所以當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別人的東西也是自己的,那麼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拿走,感興趣的也會嘗試佔為己有,但是,他們對於「搶」是完全沒有任何惡意的,是一種正常的行為。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分「你我他」的,說明在這方面是完全沒有意識的,當他逐漸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種行為就會慢慢改善,但是在這期間,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重要。
積極引導,正確教養
當孩子搶別人玩具時,父母不要訓斥他,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
1. 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觀念
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是一個從模糊混沌漸漸走向清晰的過程,而外界事物對孩子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自我意識的清晰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儘早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的概念,在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期」時,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導,從而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個性。
比如,當寶寶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們可以在一旁強調:「這個玩具是弟弟的,你可以玩但不能帶走,玩好要還給弟弟。」這些話可以幫助孩子儘快建立所有權的觀念。
我的孩子現在也快3歲,去到朋友家裡做客時,看到朋友孩子房間裡的玩具房子模型特別感興趣,就在那邊玩,後來我們大家都出了兒童房時,孩子還想進去玩,就跟我說:「媽媽,我想玩房子。」我跟孩子說:「這是姐姐的房間,你去問姐姐,只要姐姐同意,你就可以玩,就像你的玩具和你房間,別人也要經過你的同意才能進去玩,是一樣的,對嗎。」 我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完全聽懂我的意思,但是她開始走向朋友的小孩,說:「姐姐,我們去玩房子,好嗎?」 我相信這是很關鍵的一步。
2. 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
當孩子想拿別人的東西時,很多父母都會採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常會說:「快點把玩具還給別人!」「你怎麼可以打別的小朋友?」 其實,這樣的話對三四歲甚至更小的孩子來說,起不到什麼作用。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讓他去嘗試。就像我在上一段提到的那樣,可以告訴孩子,先去問問,玩具的小主人是否同意讓你玩。要讓孩子確切知道應該怎麼做,而不單單是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這樣做。
當孩子的行為表現有進步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強化孩子的行為力。我們得讓孩子明確感知到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3. 教孩子學會分享,但一定要適度
2歲左右開始,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這是非常正常的,父母不應該強制讓孩子「禮讓」給別人,哪怕是家裡的老大老二也是如此,這樣孩子會覺得,不僅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就連父母都想著搶走自己的東西,這會促使孩子的佔有欲變得更強。
父母在尊重孩子自身意願的前提下,引導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從中再想一些可以分享的辦法。比如說:一輛汽車,兩個小朋友輪流開;一輛三輪車,一個騎,一個推等。在家裡的時候,我們也要培養孩子與別人分享,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把好東西都只留給孩子一個人。
我家小孩自從會自己獨立吃飯以後,每次她吃飯的時候,我都有意識地讓孩子給我也吃一點,她會從碗裡盛出一勺飯給我,或者在她吃最愛的小零食時,我會問他,能不能給媽媽也吃一點等,就這樣在平時一點點將分享的意識和習慣滲透進去。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極度不願意的情況下,我也不會強迫孩子將玩具分享出去。有一次,孩子開著電動小汽車在小區裡玩耍,後來他將小汽車放到一邊,去玩滑滑梯了。這時候,有一對小男孩走過來,想玩孩子的小汽車,小男孩的爺爺也在一旁,孩子看到以後,立馬就走了過來,表達說這是他的東西,不想給別人玩。我在一旁看著,並不吱聲。這時,偏小的男孩開始吵鬧,一定要坐小汽車,我的孩子在一旁抓著小汽車的方向盤不停地說:「這是XX的(孩子的名字),不要玩。」 看出了孩子的不願意和排斥,我在一旁安撫他:「是的,這個就是XX的,是你的,那你如果不願意的話,你現在想開著小汽車回家嗎?」 孩子很猶豫,我知道他還想玩一會兒滑滑梯。
這時候,這對小男孩的爺爺拗不過倆孫子,在明知道我家孩子不同意的情況下,依然對孫子說,那你們上去坐一下吧。這時候,我女兒怯生生地看著我,重複說:「媽媽,這是XX的,這是我的。」 我對女兒說:「是的,這是你的,那等他們坐好,我們就把小汽車開回家好嗎?」女兒點點頭。儘管在極度不願意的情況下,孩子依然沒有在行為上去接觸對方小朋友,推搡等。
聽到我這樣說,對方爺爺也快速地讓倆孫子下車後走了,孩子開著她的小汽車回家了。通過這件事,我知道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我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在發現自己沒辦法處理後,再求救於大人,這是這個年齡階段比較正確的做法。而在得知孩子強烈的意願後,我願意幫助他。
4. 玩具被人搶時,父母不要「扮大方」
當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時,父母不要強行把玩具從自己孩子手中搶過來去滿足別的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懦弱,也會形成優柔寡斷,不敢反抗、不敢拒絕的性格。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孩子,是自信,勇敢,獨立的,而不是一味地去遷就包容別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做孩子的守護神,甚至還要幫孩子將搶走的玩具要回來,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同時,我們也要跟別的孩子講清楚,要玩別人的玩具時,首先要經過別人的同意,而不是硬搶。相信我們在小的時候,都有被別人搶玩具的經歷,這種感受並不好受,因此,我們也要保護好我們的孩子,不受傷害。引導孩子不要搶別人玩具的同時,也要做孩子的保護者。
90後寶媽,對外漢語老師&英語老師,喜歡讀書,寫作,繪畫,一個人獨立帶娃,我相信美好的生活,自然經得起各種折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花醬的成長日記,一起探討育兒世界裡的小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