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的奧特曼卡片變少了
媽媽:跑哪裡去了呢
孩子:姐姐把我卡片搶走了
媽媽:姐姐,沒經過你同意,自己搶你卡片嗎
孩子:是的,我還要玩,姐姐她想要,就直接搶了
媽媽:你自己的玩具,如果不想分給姐姐,姐姐想搶玩具,你可以大聲告訴姐姐,玩具是我的,我還要玩,你不可以搶。
孩子:我說了,可她還是要搶
媽媽:那你也可以搶回來
孩子:我搶不過姐姐
媽媽:那你現在告訴媽媽,就很棒啊。如果是在學校,你的東西沒有想要分享,小朋友想要玩,你可以告訴小朋友,我現在還想玩,我玩好了,再給你。 如果小朋友動手搶,你可以護住自己的玩具,或者搶回來。如果自己搞不定,就告訴老師。
孩子分享的行為,一定是要孩子自發的、願意的,而不是被父母要求、強迫的。
身邊經常有這麼一幕,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孩子的玩具被搶,父母或者長輩,總是安撫孩子:「你是乖孩子(哥哥/姐姐 ),要學會分享。」我不是說教孩子分享不對,只是我們希望孩子有素質,教孩子照顧別人的感受,但我們卻忽略了,教孩子維護自身的權利。
一味地讓孩子去分享,也許人人都誇孩子懂事。當孩子被欺負時,忍氣吞聲,並助長對方孩子搶東西的行為。
我們經常會教育孩子,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但在家裡來客人,或者碰到熟人時,又催促孩子去分享。這會讓孩子產生疑惑,為什麼我想要別人的東西,就不可以搶,別人想要我的東西,我就得分享呢?催促、強迫孩子分享,對孩子來說就是雙重標準,讓孩子困惑。
了解權利邊界
我們讓孩子學會分享之前,先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權利的邊界在哪裡。我們應該告訴孩子,自己喜歡的玩具,不願意的時候,可以不分享。在玩公共玩具的時候,別人也不可以,隨便搶奪你正在玩的玩具,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怎麼處置自己的玩具。
孩子只有明白自己不願意,可以不分享。東西被搶時,可以制止別人。了解界限,才能共情,不會在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的情況下,搶其他小朋友東西。
孩子懂得每個人的權利邊界後,在告訴未經別人允許,我們也不可以去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小朋友的玩具被搶,也會和你一樣不高興,傷心。這時候孩子才會明白,為什麼不可以搶別人東西。
敢於說「不」
我們要鼓勵孩子,當別人冒犯自己邊界,搶自己東西,欺負自己的時候,要敢於說「不」。所以在孩子發生搶奪的時候,不要用「你要學會分享」,去綁架孩子。也不要把孩子抱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安撫孩子。
我們需要去判斷,孩子是否願意分享,如果孩子捨不得,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於說「不」。孩子有說「不」的勇氣,需要建立在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孩子有信心,父母會是他堅強的後盾,需要的時候會給他提供幫助。
催促、強迫孩子分享,會讓孩子認為不分享是自己的錯,以後被欺負也不敢反抗,尋求父母的幫助。催促、強迫孩子分享,會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不能篤定,父母是否會支持自己。
練習說「不」
很多孩子被搶時會選擇沉默或者哭,但這樣並不能阻止其他孩子搶玩具的行為。還可能被人認為是軟柿子。在孩子沒有經驗說「不」時,父母僅僅是鼓勵孩子說「不」,通常孩子會選擇隱忍。
我們可以在孩子被搶奪的時候,站出來告訴搶東西的小朋友,我家孩子現在還要玩這個玩具,等會他玩好了,你可以過來詢問,他同意了你才可以拿,因為這個玩具屬於他的。
孩子會模仿和內化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好模板。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願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立場,必要的時候可以搶回自己的東西。
孩子玩具被搶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不」。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行為的邊界。孩子才能在,受到侵犯時,勇敢的說「不」。有邊界意識,孩子才不會去搶別人東西,冒犯別人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