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是難以忍受的缺點?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你錯了

2020-12-04 陪寶寶寫日記

去年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寧波的一名小學生把巧克力帶到學校,被同學發現,告訴了班主任王老師,於是,王老師就把那塊巧克力沒收了。中午的時候,舉報者又向老師告狀,說帶巧克力的小朋友罵他,還想打他。王老師了解情況才發現,原來是舉報者威脅帶巧克力者,說如果把巧克力給他吃就不舉報他。於是老師嚴厲批評了舉報者,並讓帶巧克力者當著舉報者的面吃掉了巧克力。

有網友在下面留言說,「這個老師不能更可愛了,希望孩子們都遇見這樣豁達幽默而有智慧的好老師!」「我們不僅教學,我們更應注重育人。」「太有道理了!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正確引導很重要。為育人者點讚!」

愛告狀似乎是每個孩子的通病, 可是,你知道孩子告狀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嗎?

一、為什麼孩子會告狀?

凡是多子女的家庭,大概沒有一個沒經歷過孩子之間鬧矛盾相互「告狀」的場景,反正我家是這樣的,告狀最多的是弟弟:「媽媽,姐姐沒好好寫作業,在發呆」「媽媽,姐姐不好好吃飯」「媽媽,姐姐不讓我玩她的玩具」……就連姐姐摸一下他的臉,都能成為他告狀的理由。

其實,孩子每次在告狀的時候,無非是以下幾種心理:

1、 表現自己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身邊孩子在打別的孩子小報告的時候,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比如孩子說「媽媽,姐姐不好好吃飯」,那麼此時告狀的孩子肯定自己是好好吃飯的,藉機想博得大人的表揚,如果此時大人說「是啊,你看弟弟都吃完了,姐姐怎麼還沒吃完呢」,那麼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孩子喜歡表現本身是件好事,這就意味著孩子已經慢慢地有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是想要通過這件事來標榜,試圖告訴大人:「看,我表現得很好吧,沒有犯錯。」

2、 想求得大人的幫助

經常會有孩子在跟別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向大人告狀:「媽媽,XX搶我的玩具玩」「媽媽,XX剛剛欺負我」,這時候孩子的潛臺詞就是:「媽媽,XX搶我的玩具了,我搶不過他,你幫我把玩具搶回來吧。」

孩子在一起玩會經常遇到矛盾,此時的孩子雖然已經逐步開始獨立,但依賴心理還比較嚴重,孩子試圖通過自己的告狀引起大人的重視,從而幫助自己解決困難。

其實更多的時候,孩子也不一定是非要讓大人幫助把玩具搶回來,或者是幫他打抱不平,也許只是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想要尋求一下大人安慰,宣洩一下內心的不滿情緒。

3、 逃避懲罰

就比如說我們文章開頭說的那個揭發別的孩子帶巧克力的事情,如果說第一次打小報告是為了威脅另一個孩子,那麼第二次打小報告就是害怕事情敗露被老師懲罰, 「惡人先告狀」了。

現實中也有很多孩子其實也是這樣,兩個孩子打架,其中一個為了逃避家長或者老師的懲罰,自己先主動告狀:「是他先動手的。」那麼此刻大人就要仔細問清一下真相,不能單方面聽一面之詞做決定了。

二、孩子愛打小報告是不是個大缺點?

有的媽媽聽到老師說自己孩子在學校愛打小報告就會特別焦慮,覺得這是孩子的缺點,還有家長生怕老師會因此歧視自己孩子,也害怕孩子這樣沒有小朋友願意跟他玩。

其實,雖然愛告狀雖然並不是什麼優點,但也不能完全說沒有好處。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一般都具備以下幾點優點:

1、 有正義感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通常自身做得比較好,同時對違反規則的行為不能容忍,所以通過告狀希望家長和老師來制止其他孩子的不好行為,這其實是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正義感。

2、 表達能力強

愛告狀的孩子為了說清楚事實,通常會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表達清楚,他們可以預見到不好的行為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且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和想法。

3、 懂規則

愛告狀的孩子一般都能遵循規則,比如我家孩子幼兒園班上有一次老師出去一會兒,讓小朋友們自己在教室看電視,要求大家不允許下位,可是有一個小朋友就隨意下位走動,老師回來之後我家孩子就向老師告狀,說那個小朋友下位了。這樣的孩子會把老師、家長平時的教導放在心上,不僅自己堅決執行,對其他小夥伴同樣也有一樣的要求。

正是由於孩子告狀的原因各有不同,我們在處理孩子告狀這件事上也不能一概而論,雖然愛告狀的孩子有一定的優點,但也不能說愛告狀這件事家長就不管不問,我們要分清楚孩子告狀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做到對症下藥正確引導。

三、孩子愛打小報告,家長怎麼引導

美國最大的教師隊伍培訓計劃,曾經把學生打小報告當做5大學生問題之一,並認為其惡劣程度跟打架或咬人差不多。孩子的告狀行為已經引起了學者的興趣。

然而,研究人員連續幾個小時觀察孩子,他們發現,孩子向父母告狀的內容有90%都是真實的。父母也許覺得孩子告狀沒完沒了,但對孩子來說並非如此,他每向父母告一次狀,其實都另有14次忍著委屈沒有求助。

所以,當孩子向家長或者老師告狀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認定被告狀者就是有問題,結合文章開頭講的那個新聞就會發現,有時候告狀者的行為也許才是最惡劣的;也不要粗暴地回絕告狀者:「不要什麼事都跟我說!」這樣很有可能會讓告狀者以後遇到什麼事都不願意再跟家長和老師溝通。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認真傾聽,正確判斷

大人多數不願意聽孩子來告狀,最主要的一個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夠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可是孩子在受到委屈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家長,想要依靠家長,我們首先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描述,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並且表達共情,給予孩子安慰。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幫助孩子分析孩子告狀的這件事是屬於什麼性質的事件,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那麼家長儘量不要介入,孩子在4-10歲這個階段的性格特點就是服從強權,只要看到他認為壞的事情就想告發,如果是因為一些小事家長過度介入,會讓孩子覺得這樣的事情也會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這樣一來非但不利於事情發展,還會讓孩子養成以後愛告狀的習慣,不願意自行想辦法解決。

但是,如果是類似於被人虐待或者校園霸凌類的事情,那麼此時家長就要認真對待,及時幹預,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2、 趁機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對於懂規則的孩子來說,告狀本身是體現他正義感的一面,家長和老師不應就此打擊,但是要正確引導,可以利用智慧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比如我家老二向我告狀說「姐姐今天打翻了飯」,那麼此時我會先表揚老二吃飯的時候很小心沒有把碗打翻,然後會問一下老二,如果自己把飯打翻了會不會心裡很難過呢?當得到肯定答案時,我會引導他說:「你看姐姐打翻了飯是不是心裡也很難過呢?」然後再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想一想如果此時別人嘲笑他或者告他的狀,他會不會心裡很難過呢?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無心犯錯每個人都會有,我們要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他人的錯誤,也要儘量體會他人的心情,給予他人理解和幫助。

3、 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有些孩子分析能力差,所以遇到矛盾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那麼此時家長要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多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孩子通過思考找出正確的解決和處理方案。當然了,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的引導方式也要不一樣,對於年齡較小一點的孩子,家長最好是明確給出一些建議,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如何處理。

在引導孩子不養成打小報告習慣的過程中,家長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對比,如果經常跟別的孩子對比的話,孩子容易產生自大或者自卑心理,凡事喜歡跟別人比較,一旦別人超過自己,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容易用「打小報告」這種方式去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其實,幼年時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惡意,很多時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能給別人帶來傷害,只是下意識地模仿別人的行為。所以遇到孩子愛告狀,家長在認真傾聽、冷靜分析之後也要引導孩子,讓他知道有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讓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自己要能夠處理與人之間交往的一些矛盾,並且教給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小囡愛打小報告 遇到愛告狀孩子怎麼引導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
  • 孩子愛打小報告,被排擠了怎麼破?
    不知道各位的童年裡有沒有這樣一種小夥伴,三句話不合就放大招:「我告老師!」起點君小時候挺不能理解這種打小報告的行為,而且時間久了,大傢伙兒會自然而然地站隊,疏遠這樣的「告狀精」。記得鄭淵潔還曾打趣道:小學班幹部就是培養「漢奸」嘛!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小人行為」?正向引導也可成孩子優質品質
    一次去同事家裡做客,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弟弟一個哥哥,沒過幾分鐘兩人就跑到媽媽面前"揭發"彼此:"媽媽,哥哥剛才偷吃零食了,要罰他!""你還跟我一起吃了呢!你也要受懲罰!"同事面對這種場景頓時頭疼,不知道該教訓哪一個。你是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呢?
  • 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非是不好的行為,關鍵在家長如何引導
    周末,我帶著孩子一起去朋友小莉家玩。孩子一到小莉家,就跑到小莉女兒的房間一起玩。我便和小莉在客廳聊天,正當我們聊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小莉的女兒小美便哭著跑出來說:"媽媽,小朋搶我的玩具。"兒子也跟著跑出來,解釋說:"我沒有搶你的玩具,我看你放在一邊沒有玩,我才拿過來玩的。你就喜歡向大人打小報告。"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小美已經在一旁哭的泣不成聲了。
  • 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為什麼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 孩子總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父母不要一笑而過,加以引導很重要
    姐姐你就喜歡打小報告!"......表哥每次面對兩個孩子這樣吵吵鬧鬧互相打小報告的場景也是非常頭痛,不知道該教訓哪一個還是兩個一起教訓。很多家庭應該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在面對孩子總愛打小報告的情況,作為家長,該如何面對呢?家長不要一笑而過,應重視起來並適當加以引導孩子打小報告一般在3-7歲這段時期是最為明顯。
  • 想請教一下,如果班級裡有幾個愛打小報告,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行為...
    你的孩子不滿於別人的愛打小報告,你可以肯定他有一種正直的心態,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很重要。同時,也可以告訴他,有些孩子之所以愛打小報告,未必是真的存壞心,也可能是心智還不夠成熟,還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和同學的糾紛,也有一種可能,很多孩子特別喜歡從老師那裡找認同感,等他們長大了,懂事了,慢慢會改正的。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多管閒事」?分析行為背後原因,父母幫助孩子
    後來,女孩媽媽問老師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情況,老師說孩子都挺好的,不知道是陌生還是不懂,各種「打小報告」,圍著老師轉個不停,老師說也很無奈。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有沒有感覺很熟悉?小朋友突然有了一定的「權力」,會突然忘記自己崗位存在的本意,變得有些死板,他們還會將這種與紀律、學習等相關的條條框框作為行事原則,才有了這些天天「小報告」,如果老師一開始只是為了鼓勵孩子的這種認真態度,沒有及時的糾正這個裡面出現的錯誤,很容易造成對孩子的鼓勵,就會導致孩子熱衷於這種「打小報告」。
  • 育兒教育:孩子因為喜歡打小報告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擠,怎麼辦?
    小花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家寶寶喜歡打小報告,也正是因為這樣被其他小朋友排擠在外,該怎麼辦?我有一個3歲的女兒,今年在上幼兒園小班。我女兒很熱情,並且也善於和人交流,但就是不受其他小朋友歡迎,後來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到因為我家小花喜歡打小報告。
  •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小報告,我要給這位媽媽的做法點讚
    媽媽,你跟老師說給我調位置吧。」「你今天因為老師沒有點你回答問題,就私下裡說話,被前排的姜某某聽到了,然後就打你的小報告了,是不是這樣的?」我先幫兒子把思路捋一捋。兒子說:「就是這樣的,姜某某特別喜歡打小報告,上課的時候經常把頭轉過來看我們這一排,我要是說一句話或者有一個小動作,他就舉手報告老師!」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父母的任務不是「法官」,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姐姐家有2個孩子,大一點兒的是兒子,小一些的是女兒,家裡有著一大一小2個魔王,經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向姐姐姐夫告狀,在家裡常常能夠聽到這樣的一段對話「妹妹又偷吃小零食了,她一會兒都不吃飯了。」「哥哥剛才把衣服弄髒了都,他還把水都灑到了身上。」「剛剛你不是還把小零食灑了滿地都是嗎?」「爸爸你看哥哥就打小報告,我都沒有犯錯。」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1. 道德意識的萌芽。有時孩子會打小報告的問題,不是製造麻煩別人,而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這種行為,所以他們會求助於成人,成人習慣性地把問題和依賴成人的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打小報告"和「告訴"是有區別的告密者可能是引起麻煩的人,告訴可能是想幫助別人的人。
  • 心理透視:什麼人喜歡打小報告?
    原標題:心理透視:什麼人喜歡打小報告?而日前讓網友群情激奮的「北京三男子毆打少年」事件中,被打少年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了一個信息:打人者可能懷疑自己告密,才大打出手。還有一則最新消息稱,廣東一名被辭退男子懷疑工友向老闆打小報告,持刀將其砍死。在生活中,打小報告的現象似乎比比皆是,其根源是什麼?暴露了哪些深層問題?   打小報告不等於反映問題   可以說,從上幼兒園那天起,進入集體生活的我們就開始接觸「小報告」。
  • 都大學生了,怎麼還打小報告?
    看到有大學生在網上抱怨,有同學打他的小報告,這讓他覺得匪夷所思,都這麼大人了,怎麼還打小報告呢?在這位同學的思維裡,打小報告都是中小學生才幹的「過家家」,是很幼稚的,不是成年人、大學生應該幹的事。其實不然,這位同學進入職場就會知道,將來也少不了。打小報告一般來說,是讓人不齒的行為,但也要看為何而打,如果遇到一些不良行為,這個小報告就該打。比如家境殷實還拿貧困補助。
  • 公司偶爾會有喜歡背後打小報告的同事,碰到了我們4招應對!
    一個60多歲的老鄉抬著兩籮筐玉米顫巍巍地走了過來,他問我:「小同志,你幫我看看。」我忙幫他把籮筐放了下來,「好的,大伯」,我邊應邊解開了袋口,用手抓了一把出來。太小了,一看就是瘦瘠的山地種出來的,一個念頭冒了同來:不合格。我扭頭看向老伯,正碰上他滿懷期盼,甚至有些焦急的眼神。那時候交通不便,我不知道他是挑了多久才到鄉裡的,周身衣服都溼透了。
  •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2017-12-06 2017年12月06日 14:15 來源:新民網 參與互動    孩子愛
  • 孩子愛打小報告,容易被小夥伴排擠?讀懂原因才能更好應對
    不過一夥兒小朋友當中總有一個愛告狀的,就像高曉松所說的,人群總會遵循正態分布的原則,一個班裡總有一個愛管事的,總有一個熱心腸,有一個挺「二」的,也會有一個愛告狀的。不過,聽到孩子被喊「大狀」,媽媽也有些擔心,雖然是玩笑,但是如果別人認真了會不會覺得這是孩子人品有問題呢?
  • 對付向上司打自己小報告的同事,三個對策,領導不懷疑只會更信你
    那些愛在領導面前打小報告的「敵人」從來都不缺乏。在這個問題上,領導的立場很重要。其實,領導對小報告的是非判定,看一眼就知道。你想啊,能做到領導這個級別,什麼事情沒經過呀,他也是摸爬滾打的過來人,不會輕易去相信背後那些說別人壞話的下屬,甚至會產生反感。
  • 為什麼領導喜歡打小報告的人?領導的藝術
    我們這些打工的經常會討論誰的老闆怎麼樣,今天說你的領導不好,明天說他的領導不好。那麼什麼樣的領導招人喜歡呢?什麼才是領導的藝術呢?領導的一個好的領導要注意一點不能跟下屬不要隔得太遠也不能離得太近,隔得遠了下屬說你高高在上沒有親和度說你擺譜,但是離得太近下屬覺得你沒有什麼威嚴不拿你當回事,可能隨時對你指指點點、打打鬧鬧。為什麼領導喜歡打小報告的人 ?
  • 孩子平時愛告狀,這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家長應該做好這三點
    "媽媽,我告訴你,姐姐今天作業沒做完。""媽媽,媽媽,我偷偷跟你說,姐姐今天在學校被罰站了。"妮妮平時總喜歡跟媽媽打小報告,說姐姐的不是,將姐姐平時不好的表現一股腦的告訴了媽媽。原本妮妮的媽媽沒在意,可是後來她媽媽發現,妮妮在學校的時候也常常跟老師打小報告,這時候,妮妮的媽媽才開始重視起這個問題來。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會讓孩子在同學之間不受歡迎,擔心孩子受到排擠。可是孩子不打小報告,又擔心孩子被一些壞毛病所影響,自己也學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