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小人行為」?正向引導也可成孩子優質品質

2020-12-04 小C媽媽育兒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老師和父母都很怕來告狀的孩子。

特別是在有多個子女的家庭,相信沒有一個家庭沒有經歷過孩子鬧矛盾互相"告狀"的情景。一次去同事家裡做客,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弟弟一個哥哥,沒過幾分鐘兩人就跑到媽媽面前"揭發"彼此:

"媽媽,哥哥剛才偷吃零食了,要罰他!"

"你還跟我一起吃了呢!你也要受懲罰!"

同事面對這種場景頓時頭疼,不知道該教訓哪一個。你是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呢?在孩子告狀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引導?

|孩子"打小報告"背後的心理,你了解嗎?

其實,孩子愛"打小報告",無非是出自一下幾種心理。

1.表現自己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告狀的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打小報告?

"老師,他上課吃糖!"那他肯定沒在吃。

"媽媽,姐姐又在偷玩手機!"那他肯定沒在玩。

"爸爸,哥哥剛剛不好好吃飯!"那他肯定自己是好好吃飯的,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博得大人的表揚,而這時候如果家長老師認同了"告狀"孩子的話,反過來說那些被告狀的孩子,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孩子喜歡表現並不是一件壞事,說明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想通過"告狀"的方式像父母求證,來標榜自己。

2.想求得大人的幫助

經常有孩子像父母告狀:"媽媽,他搶了我的玩具!""媽媽,他剛才欺負我!"這時候孩子的潛臺詞其實是:"媽媽,他又打我又搶我玩具了,你幫我一下吧。"

很多孩子在一起玩時難免會出現矛盾,孩子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獨立,但內心還是依賴父母這個避風港的,所以他們想試圖利用告狀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解決困難。

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受到了委屈,他們希望父母能夠幫自己一把,宣洩一下內心的不滿。

3.逃避懲罰

當然還有的小朋友其實也參與了"作案過程",但是怕被別人先揭發出來,於是就像老師或父母打小報告,先將自己摘出去。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孩子打架了,其中一個為了躲避父母或老師的懲罰,就會"惡人先告狀",自己主動說:"是他先動手的。"這時候大人就要分析情況,探清楚來龍去脈,而不能聽信一面之詞了。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處於一種什麼角色?

我們常常會想,愛告狀的孩子,到底是處於"小人"的角色,還是"君子"角色呢?

很多家長聽說孩子總是在學校告狀就會特別焦慮,覺得這是孩子的缺點,跟孩子說不要告狀,但是也沒有告訴孩子原因,讓孩子處於一種混亂的心理狀態。

1.當孩子向你告狀時,他正處於辨別是非的時候

孩子看到有小孩上課吃東西、玩遊戲,但是規定說了不能這麼做,這時候孩子正處於辨別是非的時候,他們向你告狀時,就是想求證這件事到底是對是錯,這時候,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原因就強行讓孩子不要告狀,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在是非觀的形成中出現偏差。

他們會覺得這麼做也沒有得到懲罰,那這就和規則相悖,我應該遵守還是不遵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阻止孩子說出真相,這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是非對錯,讓孩子明白。

2.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告狀"會影響孩子的"名聲"

為什麼愛告狀的孩子經常被指控為"小人"?因為孩子是有自己的社交圈的,當孩子去老師那裡告狀時,在別的孩子看來,他已經"背叛"了這個集體,而成為了老師的"跟班"。

在這個時候,孩子面臨的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孤立、霸凌等。

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這道"難題"該怎麼解決?還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正確引導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1.認真傾聽,正確判斷

很多大人非常煩孩子來告狀,孩子說到一半就打斷孩子:"不要什麼事都跟我說!""你們自己解決!"這樣很可能讓告狀的孩子以後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願與大人溝通。

我們有時候不願意孩子來告狀可能是不希望他太依賴我們,希望孩子能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可是當孩子受到委屈時,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母,我們也不能完全騏驥讓心智未成熟的孩子解決好問題。

我們首先應該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描述,蹲著和孩子平視,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這件事到底是哪裡錯了?並且表達共情,給孩子安慰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時,在幫助孩子分析告狀的這件事到底是屬於什麼性質的事情,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比如孩子在可是吃東西、跑來跑去,這些是孩子愛玩的天性,家長儘量不要介入,嘗試讓孩子自己解決,解決不了了再和家長老師說。

孩子4-10歲的性格就是服從強權,他們看到壞的事就想揭發,如果家長動不動就介入,會讓孩子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依賴父母,不願自行解決。

而如果是大問題,涉及到霸凌、虐待、孤立的事情,家長就要認真對待,及時幹預,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2.趁機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對於懂得規則的孩子來說,告狀是他們辨認是非的過程,家長和老師當然不應該阻斷,而是要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比如老二在吃飯的時候告狀:"媽媽,哥哥剛才把飯打翻了。"此時我們可以先表揚一下老二吃飯很小心,沒有打翻飯碗,然後再問一下老二,如果自己的飯打翻了心裡會不會很難受呢?

在得到肯定答案後,可以乘勝追擊,引導孩子:"那你看哥哥打翻了飯心裡是不是也很不好受呢?"激發孩子的同情心,激發共情,讓孩子想想如果這時別人嘲笑或者冷漠地告狀,自己心裡會不會很不是滋味。

我們要讓孩子在告狀時明白,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我們要用寬容的態度面對別人的小錯誤,也要儘量體諒別人的情緒,不要雪上加霜,理解和幫助別人。

3.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有些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弱,矛盾爆發後不知如何解決,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幫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多思考,讓孩子自己開動腦筋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父母最好是給出一些明確的建議,讓孩子自己獨立選擇和處理。

在引導孩子不要養成隨便打小報告的習慣過程中,家長注意,千萬不要將孩子與別人對比,這樣會讓孩子陷入自卑和不安全感中,從而產生嫉妒心理,更容易用"告狀"來貶低別人。

其實,孩子還小,他們做事並沒有很深的心機,家長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加以引導,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冷靜分析,而不是完全不聽,覺得是孩子的優質遊戲。

教孩子明辨是非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非是不好的行為,關鍵在家長如何引導
    相信生活中每位家長都見過孩子"告狀"的現象,愛告狀似乎對於3—6歲的小朋友來說是一種常態。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愛告狀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尼莫媽媽認為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不是一種不好的事情,孩子也有自己的原因,關鍵在於父母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
  • 幼兒園小囡愛打小報告 遇到愛告狀孩子怎麼引導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
  • 孩子總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父母不要一笑而過,加以引導很重要
    很多家庭應該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在面對孩子總愛打小報告的情況,作為家長,該如何面對呢?家長不要一笑而過,應重視起來並適當加以引導孩子打小報告一般在3-7歲這段時期是最為明顯。很多家長在面對小孩打小報告的時候,只當成小孩子之間無關緊要的玩笑話,所以在打小報告這件事情上面總是會很隨意的做出處理。而有的家長會認為,這是不好的一種行為,則會強制性要求孩子改變打報告的這個行為,而沒有考慮孩子自身的想法。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1. 道德意識的萌芽。有些孩子總是想通過別人的「壞」行為來表達自己,如果家長和老師表揚孩子的舉報行為,可能會變相強化孩子的舉報行為。因為孩子們相信,打小報告能讓老師和家長留意到自己做「好孩子」和「遵守規則」,並讓他們的行為得到認可。3、正義感的驅動。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多管閒事」?分析行為背後原因,父母幫助孩子
    後來,女孩媽媽問老師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情況,老師說孩子都挺好的,不知道是陌生還是不懂,各種「打小報告」,圍著老師轉個不停,老師說也很無奈。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有沒有感覺很熟悉?爸爸媽媽將外在與內在聯繫,很容易的分析出孩子出現的原因,根據孩子的行為「對症下藥」。孩子看到A小朋友打小報告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而被打報告的B小朋友得到了責備,孩子感覺有趣,嘗試「打小報告」。有的小朋友是出於幫助其他小朋友的心理,比如根據學校行為規範,小朋友某些行為不規範,其他小朋友就會出於好心去告訴老師糾正另一個小朋友的行為。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難以忍受的缺點?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你錯了
    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正確引導很重要。為育人者點讚!」愛告狀似乎是每個孩子的通病, 可是,你知道孩子告狀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嗎?一、為什麼孩子會告狀?有的媽媽聽到老師說自己孩子在學校愛打小報告就會特別焦慮,覺得這是孩子的缺點,還有家長生怕老師會因此歧視自己孩子,也害怕孩子這樣沒有小朋友願意跟他玩。其實,雖然愛告狀雖然並不是什麼優點,但也不能完全說沒有好處。
  • 孩子愛打小報告,被排擠了怎麼破?
    起點君小時候挺不能理解這種打小報告的行為,而且時間久了,大傢伙兒會自然而然地站隊,疏遠這樣的「告狀精」。記得鄭淵潔還曾打趣道:小學班幹部就是培養「漢奸」嘛!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愛告狀之後,第一反應是去制止,因為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不受歡迎。但是在採取行動幹預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從前乖巧的娃為什麼突然開始愛告狀了呢?告狀行為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在作祟?
  • 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為什麼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 想請教一下,如果班級裡有幾個愛打小報告,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行為...
    X 想請教一下,如果班級裡有幾個愛打小報告,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行為很不滿,我們應該如何勸導孩子,應該教導孩子怎樣處理與這些同學之間的關係呢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父母的任務不是「法官」,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面對早已開放的二胎政策,很多家庭都選擇養育2個孩子,但是在這些擁有眾多子女的家庭中,無疑會面對子女的管教問題,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在一起很容易就會產生互相告狀的現象,或者是發生了爭執,希望父母解決,可父母的任務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做孩子糾紛的裁判官嗎?
  • 孩子愛「打小報告」,家長或老師應該鼓勵還是制止
    家長,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他們往往被稱為「愛打小報告」或者說是「愛管閒事」的孩子,其實是不正確的。對於這樣愛把其他學生的異常行為告訴老師、家長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他們屬於「告狀」或「管閒事」,有時候卻是在「幫助人」——幫助老師、家長或同學、兄弟姐妹。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 孩子愛打小報告,容易被小夥伴排擠?讀懂原因才能更好應對
    不過一夥兒小朋友當中總有一個愛告狀的,就像高曉松所說的,人群總會遵循正態分布的原則,一個班裡總有一個愛管事的,總有一個熱心腸,有一個挺「二」的,也會有一個愛告狀的。不過,聽到孩子被喊「大狀」,媽媽也有些擔心,雖然是玩笑,但是如果別人認真了會不會覺得這是孩子人品有問題呢?
  • 育兒教育:孩子因為喜歡打小報告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擠,怎麼辦?
    小花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家寶寶喜歡打小報告,也正是因為這樣被其他小朋友排擠在外,該怎麼辦?我有一個3歲的女兒,今年在上幼兒園小班。我女兒很熱情,並且也善於和人交流,但就是不受其他小朋友歡迎,後來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到因為我家小花喜歡打小報告。
  • 都大學生了,怎麼還打小報告?
    打小報告一般來說,是讓人不齒的行為,但也要看為何而打,如果遇到一些不良行為,這個小報告就該打。比如家境殷實還拿貧困補助。大學時,一個家境很好的女生,據說每月生活費好幾千,花錢也比較大手大腳,可是一個學期下來,人家居然申請了貧困補助,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 孩子平時愛告狀,這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家長應該做好這三點
    妮妮平時總喜歡跟媽媽打小報告,說姐姐的不是,將姐姐平時不好的表現一股腦的告訴了媽媽。原本妮妮的媽媽沒在意,可是後來她媽媽發現,妮妮在學校的時候也常常跟老師打小報告,這時候,妮妮的媽媽才開始重視起這個問題來。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會讓孩子在同學之間不受歡迎,擔心孩子受到排擠。可是孩子不打小報告,又擔心孩子被一些壞毛病所影響,自己也學壞了。
  •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2017-12-06 2017年12月06日 14:15 來源:新民網 參與互動    孩子愛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到了吃飯的時候還不去吃飯還在解,小麗的暴脾氣一下上來了,大聲呵斥兒子先吃飯,可兒子紋絲不動繼續鼓搗。丈夫看不下去了,「你兇他幹啥,讓他玩去吧,這能鍛鍊他的大腦。」過了一會兒,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兒子竟然把九連環解開了,小麗覺得很欣喜,意識到自己的兒子應該是智商比較高。
  •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小報告,我要給這位媽媽的做法點讚
    「你今天因為老師沒有點你回答問題,就私下裡說話,被前排的姜某某聽到了,然後就打你的小報告了,是不是這樣的?」我先幫兒子把思路捋一捋。兒子說:「就是這樣的,姜某某特別喜歡打小報告,上課的時候經常把頭轉過來看我們這一排,我要是說一句話或者有一個小動作,他就舉手報告老師!」
  • 孩子需要正向引導,而不是一昧地懲戒!
    現在的孩子心靈都是非常脆弱的,這更顯得正向引導是多麼的重要!教育學生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需要體罰和批評才能震懾住,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跟老師對著幹甚至因為想不開而造成悲劇。每個老師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有時候正向引導比反向懲戒更能讓學生記憶深刻,換個方式教育學生,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那麼身為一個老師或者家長,又如何在合適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呢?1.
  • 有個喜歡打小報告的同事,該怎麼保護自己?這三招幫你合理應對
    一、首先要正確地看待同事打小報告的行為要是在工作中,同事打自己的小報告確實是一件麻煩事,心情鬱悶的同時,還容易做出衝動的行為;大家在面對小人說自己的壞話時,並不能有衝動的行為,更不能有咬牙切齒的心態,應該冷靜下來想想這件事情;既然自己吃了虧,那就要避免在同樣的地方吃兩次虧,大家可以看看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要明白打小報告的行為之所以存在,這是領導了解下屬們的一種方式;領導雖然不會重用那些打小報告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