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老師和父母都很怕來告狀的孩子。
特別是在有多個子女的家庭,相信沒有一個家庭沒有經歷過孩子鬧矛盾互相"告狀"的情景。一次去同事家裡做客,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弟弟一個哥哥,沒過幾分鐘兩人就跑到媽媽面前"揭發"彼此:
"媽媽,哥哥剛才偷吃零食了,要罰他!"
"你還跟我一起吃了呢!你也要受懲罰!"
同事面對這種場景頓時頭疼,不知道該教訓哪一個。你是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呢?在孩子告狀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引導?
|孩子"打小報告"背後的心理,你了解嗎?
其實,孩子愛"打小報告",無非是出自一下幾種心理。
1.表現自己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告狀的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打小報告?
"老師,他上課吃糖!"那他肯定沒在吃。
"媽媽,姐姐又在偷玩手機!"那他肯定沒在玩。
"爸爸,哥哥剛剛不好好吃飯!"那他肯定自己是好好吃飯的,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博得大人的表揚,而這時候如果家長老師認同了"告狀"孩子的話,反過來說那些被告狀的孩子,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孩子喜歡表現並不是一件壞事,說明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想通過"告狀"的方式像父母求證,來標榜自己。
2.想求得大人的幫助
經常有孩子像父母告狀:"媽媽,他搶了我的玩具!""媽媽,他剛才欺負我!"這時候孩子的潛臺詞其實是:"媽媽,他又打我又搶我玩具了,你幫我一下吧。"
很多孩子在一起玩時難免會出現矛盾,孩子雖然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獨立,但內心還是依賴父母這個避風港的,所以他們想試圖利用告狀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解決困難。
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受到了委屈,他們希望父母能夠幫自己一把,宣洩一下內心的不滿。
3.逃避懲罰
當然還有的小朋友其實也參與了"作案過程",但是怕被別人先揭發出來,於是就像老師或父母打小報告,先將自己摘出去。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孩子打架了,其中一個為了躲避父母或老師的懲罰,就會"惡人先告狀",自己主動說:"是他先動手的。"這時候大人就要分析情況,探清楚來龍去脈,而不能聽信一面之詞了。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處於一種什麼角色?
我們常常會想,愛告狀的孩子,到底是處於"小人"的角色,還是"君子"角色呢?
很多家長聽說孩子總是在學校告狀就會特別焦慮,覺得這是孩子的缺點,跟孩子說不要告狀,但是也沒有告訴孩子原因,讓孩子處於一種混亂的心理狀態。
1.當孩子向你告狀時,他正處於辨別是非的時候
孩子看到有小孩上課吃東西、玩遊戲,但是規定說了不能這麼做,這時候孩子正處於辨別是非的時候,他們向你告狀時,就是想求證這件事到底是對是錯,這時候,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原因就強行讓孩子不要告狀,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在是非觀的形成中出現偏差。
他們會覺得這麼做也沒有得到懲罰,那這就和規則相悖,我應該遵守還是不遵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阻止孩子說出真相,這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是非對錯,讓孩子明白。
2.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告狀"會影響孩子的"名聲"
為什麼愛告狀的孩子經常被指控為"小人"?因為孩子是有自己的社交圈的,當孩子去老師那裡告狀時,在別的孩子看來,他已經"背叛"了這個集體,而成為了老師的"跟班"。
在這個時候,孩子面臨的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孤立、霸凌等。
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這道"難題"該怎麼解決?還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正確引導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1.認真傾聽,正確判斷
很多大人非常煩孩子來告狀,孩子說到一半就打斷孩子:"不要什麼事都跟我說!""你們自己解決!"這樣很可能讓告狀的孩子以後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願與大人溝通。
我們有時候不願意孩子來告狀可能是不希望他太依賴我們,希望孩子能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可是當孩子受到委屈時,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母,我們也不能完全騏驥讓心智未成熟的孩子解決好問題。
我們首先應該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描述,蹲著和孩子平視,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這件事到底是哪裡錯了?並且表達共情,給孩子安慰。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時,在幫助孩子分析告狀的這件事到底是屬於什麼性質的事情,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比如孩子在可是吃東西、跑來跑去,這些是孩子愛玩的天性,家長儘量不要介入,嘗試讓孩子自己解決,解決不了了再和家長老師說。
孩子4-10歲的性格就是服從強權,他們看到壞的事就想揭發,如果家長動不動就介入,會讓孩子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依賴父母,不願自行解決。
而如果是大問題,涉及到霸凌、虐待、孤立的事情,家長就要認真對待,及時幹預,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2.趁機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對於懂得規則的孩子來說,告狀是他們辨認是非的過程,家長和老師當然不應該阻斷,而是要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比如老二在吃飯的時候告狀:"媽媽,哥哥剛才把飯打翻了。"此時我們可以先表揚一下老二吃飯很小心,沒有打翻飯碗,然後再問一下老二,如果自己的飯打翻了心裡會不會很難受呢?
在得到肯定答案後,可以乘勝追擊,引導孩子:"那你看哥哥打翻了飯心裡是不是也很不好受呢?"激發孩子的同情心,激發共情,讓孩子想想如果這時別人嘲笑或者冷漠地告狀,自己心裡會不會很不是滋味。
我們要讓孩子在告狀時明白,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我們要用寬容的態度面對別人的小錯誤,也要儘量體諒別人的情緒,不要雪上加霜,理解和幫助別人。
3.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有些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弱,矛盾爆發後不知如何解決,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幫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多思考,讓孩子自己開動腦筋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父母最好是給出一些明確的建議,讓孩子自己獨立選擇和處理。
在引導孩子不要養成隨便打小報告的習慣過程中,家長注意,千萬不要將孩子與別人對比,這樣會讓孩子陷入自卑和不安全感中,從而產生嫉妒心理,更容易用"告狀"來貶低別人。
其實,孩子還小,他們做事並沒有很深的心機,家長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加以引導,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冷靜分析,而不是完全不聽,覺得是孩子的優質遊戲。
教孩子明辨是非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