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多管閒事」?分析行為背後原因,父母幫助孩子

2020-12-04 布丁媽媽私享會

昨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遇到孩子同班女同學,兩個人一開始很開心在玩,突然小女孩過來跟我說,阿姨,他剛才不理我,他還不小心踩我腳了......我回復小女孩,對不起啊,回頭我好好教訓他,要不然你先別跟他玩了。結果,小姑娘又屁顛屁顛去跟我家孩子玩了。

小姑娘媽媽就跟我說,這閨女太矯情,在家一會說A上課亂跑、一會又說B搗蛋不聽老師話,還會說誰經常不跟她玩之類。後來,女孩媽媽問老師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情況,老師說孩子都挺好的,不知道是陌生還是不懂,各種「打小報告」,圍著老師轉個不停,老師說也很無奈。

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有沒有感覺很熟悉?爸爸媽媽們上學的時候是不是有同樣的情況發生,當時老師怎麼處理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但這種「打小報告」的人卻會成為孩子們中很討厭的一類人,爸爸媽媽肯定都不希望孩子被討厭,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吸引注意力孩子在家是家庭的中心,有風的風要雨得雨,但在外上學,沒有家人沒有熟悉的那些關注,內心會有些不適應,如何能夠得到別人的吸引以及關注,「打小報告」就是一個很好地辦法。

孩子通過與老師反饋同學發生的事情,可以引起全班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是一種很反面的行為,孩子依然很開心有人在意,甚至表現出更加踴躍積極的「打報告」,只為了更多的關注和注意。

老師的誤導班級管理只靠老師是無法完成的,所以設立了班長、副班長、各種委員、小組長等等「崗位」,這些設置與我們工作職場的上下級設置類似,主要是為了方便班級人員的管理,老師可以加強老師與同學之間的關係。

小朋友突然有了一定的「權力」,會突然忘記自己崗位存在的本意,變得有些死板,他們還會將這種與紀律、學習等相關的條條框框作為行事原則,才有了這些天天「小報告」,如果老師一開始只是為了鼓勵孩子的這種認真態度,沒有及時的糾正這個裡面出現的錯誤,很容易造成對孩子的鼓勵,就會導致孩子熱衷於這種「打小報告」。

家長的縱容孩子基本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願望都能夠給予滿足,不願意委屈孩子,但因為這種看似很正常的縱容,導致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產生自私的心理。

孩子回家與家長訴說班級裡面「誰誰誰上課走神,誰誰誰不做作業」等等之類的話語時,很多家長往往對此報之一笑,認為孩子這樣屬於一種很正常的行為,畢竟孩子還小。家長這種無意的默認的行為,對孩子變成一種鼓勵,孩子自然在學校裡面更加變本加厲。

依賴保護心理的表現孩子年幼對家庭或感覺安全的情況會自然的產生依賴,在家有親人保護,在學校集體有老師的一些呵護,孩子在熟悉了外界以後,表現出來的一種依賴自我保護心理。

孩子通過「打小報告」獲得外在的安全感,確定自己處於一個沒有傷害的環境,類似於「提前倒打一耙」的情形。孩子並無惡意,只是驗證和穩定自己的不安。

「打小報告」不管是在成人之間還是在孩子之間,非常流行,心理表現也基本相同,自己有的時候會有些無能,無法做到更好,但通過去搞定別人實現自己的一些小「目的」。孩子「打小報告」這種行為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特別是對思想還未完全成熟的孩子。

隨著年齡增長,如果孩子們未得到任何人或任何事的阻止,將這種行為習慣一直延續,就會變得更加自私自利,甚至變得迷茫。爸爸媽媽需要在孩子出現這種不好徵兆的時候,提前採取措施進行遏制,幫助孩子更好的面對未來。

一、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孩子天生就會「打小報告」,比如小時候在家,爸爸拿了孩子的玩具,逗孩子玩的時候,孩子會去跟媽媽說爸爸拿了玩具不給他玩,比如在外面玩耍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的很開心,顧不上理會孩子,孩子就會跟爺爺奶奶說那個小朋友不跟他玩,等等。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這種「打小報告」是為了獲得一種安慰,一種安全感,一種滿足等,他們並非真的對此行為擁有著敵意,只是受自身年齡以及個體發育特點的原因,表現出來的一種需求安撫,這些都是孩子內心真實需求的外在表現。

孩子達到一定年齡,真正離開家庭步入到集體中,不管是幼兒園還是義務教育階段,外界所有的一切都在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打小報告」也就變成了集體中很容易出現的一種行為。

爸爸媽媽在孩子出現「打小報告」的徵兆情況時,先通過與老師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學校的一些行為,尋找孩子行為的外在依據,再通過與孩子進行很友好的溝通,獲得內在的原因。爸爸媽媽將外在與內在聯繫,很容易的分析出孩子出現的原因,根據孩子的行為「對症下藥」。

孩子看到A小朋友打小報告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而被打報告的B小朋友得到了責備,孩子感覺有趣,嘗試「打小報告」。有的小朋友是出於幫助其他小朋友的心理,比如根據學校行為規範,小朋友某些行為不規範,其他小朋友就會出於好心去告訴老師糾正另一個小朋友的行為。

孩子們分不清楚哪一種行為得到鼓勵,得到表揚,他們只是看到有小朋友因「打小報告」得到了關注,孩子們榮譽感爆棚,自然會越來越熱衷於「打小報告」。

爸爸媽媽不妨讓孩子去與打小報告、告狀的小朋友交流,為什麼打小報告,至少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解釋。當然,爸爸媽媽也要引導孩子思考,這種「打小報告」是不是影響到自己的日常關係,是否影響到了自身學業,是否影響到了自己的實際判斷能力....

孩子會根據這些提示重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爸爸媽媽也要跟著孩子一起分析,幫助孩子發現「打小報告」、告狀背後的秘密。爸爸媽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很容易讓孩子看到是否可行。

二、加強家庭教育規範性

每個孩子因為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等的不同,在真正的步入到小集體中時,每個人表現得也會完全不一樣,有的孩子可能表現得會比較成熟一些,有的孩子就會有一些幼稚的行為,但不管是哪一種,最主要的情況是來自於家庭教育的規範程度。

孩子在步入第一個集體之前,爸爸媽媽都會告知孩子一些注意事項,特別是集體中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或者矛盾,容易造成傷害。一般情況,父母都會告訴孩子,如果在集體中遇到欺負或者不公平的對待,要去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忙處理。

爸爸媽媽的本意是讓孩子在幼兒園如同在家一樣,有老師的保護不至於受到威脅之類,但事實上,真正的日常中,孩子將這種「告狀」、「打小報告」當成家常便飯,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去找老師,不僅僅會讓老師煩惱,讓其他的小朋友討厭,還會讓孩子形成不自覺地依賴,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表現出這種「打小報告」性質的行為時候,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委婉阻止孩子,不要認為孩子只是暫時,時間久了孩子就是習慣,爸爸媽媽一定先從家庭開始規範家庭教育,不能給孩子展示一種鼓勵她這種行為的態度。

家長表現出阻止、不允許,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當然,不是說孩子就不能找老師,這需要分清楚怎麼找老師,需要為什麼事情可以尋求老師幫助,需要爸爸媽媽在日常中進行規範,不至於孩子變成一個缺少朋友的「孤獨人」。

三、角色扮演,換位思考

「打小報告」、「告狀」很容易被家長看成是一種「多嘴」,「多管閒事」,有些家長就會嚴厲的阻止,不允許小朋友這樣。爸爸媽媽這樣的強迫行為會讓小朋友失去判斷,即使遇到嚴重的事情也不敢說,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產生委屈。

爸爸媽媽在孩子日常中,可以採用角色扮演、換位思考的方式,與孩子進行關於「打小報告」的遊戲,讓孩子認識和了解這種行為意味著什麼。

日常中,孩子會因為某一些原因犯錯,爸爸媽媽不妨故意對孩子說,你犯錯了,我要告訴你們老師。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會聽老師的話,所以不願意自己老師知道自己表現存在不好的地方。這種時候,家長就可以延伸到小朋友的身上,」如果你去跟老師說別的小朋友犯錯,別的小朋友是不是會很難過,是不是也不願意你告訴老師呢」。

這個遊戲並不是告訴孩子一定不能告狀,反而是告訴孩子在想要「打小報告」之前是否思考過,對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擁有著一定的同情,如果真的想要幫助小朋友提高自己,還可以通過私下提醒告訴小朋友哪裡做的不好進行改正。

四、減少依賴,學會獨立

孩子最初的「小報告」來自於對家庭成員的依賴,上學期間的「告狀」、「打小報告」也是基於自己無能為力的做到事項,通過他人達到。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描述打小報告的情況時,不是直接否定,而是給予一種肯定,滿足孩子內心需要關注關心的心理,然後再告知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採取的是敷衍或者打哈哈,家長的模糊表達讓孩子很困惑,分不清這種行為可以還是不可以。孩子如果用一些譬如「小朋友碰到我了」、「某某今天衣服不乾淨」等類似的事情進行訴說,爸爸媽媽可以回答「這樣啊」、「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之類,很淡然很輕鬆的回應孩子,讓孩子看不到這種事情的必要性,時間久了,孩子也就不說了。

「打小報告」、「告狀」行為,只是孩子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的表現,爸爸媽媽要用一種正確的眼光看待,孩子從依賴到獨立需要時間的磨鍊和磨合,一定要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他們才會最終實現完美的獨立。

很多家長將孩子的「打小報告」與「多管閒事」聯繫,一味批評和責備孩子,否定他們這種行為帶有的積極性和正能量,殊不知很容易因為家長的這種態度,孩子會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反而影響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育。

孩子喜歡「打小報告」、「告狀」,背後有一定的形成原因,爸爸媽媽在遇到孩子這種情況時,如果能夠搞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既不會錯怪孩子,也能夠幫助孩子認識這種行為的利弊。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父母的任務不是「法官」,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一、孩子喜歡告別人狀的背後原因1、想要佔上風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孩子們打的小報告,往往是一些無可厚非的問題,不過是誰貪嘴吃了零食,或者是玩遊戲不守規矩罷了。二、孩子告狀時,父母的做法對孩子很重要1、拒絕鼓勵無論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家人,還是孩子在幼兒園中的同學老師,面對孩子頻頻的打小報告,其實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厭惡的情緒,父母對於孩子的小報告,應當採取一種拒絕的態度,不要鼓勵孩子時時刻刻打小報告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小人行為」?正向引導也可成孩子優質品質
    在孩子告狀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打小報告"背後的心理,你了解嗎?其實,孩子愛"打小報告",無非是出自一下幾種心理。1.表現自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告狀的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打小報告?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難以忍受的缺點?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你錯了
    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正確引導很重要。為育人者點讚!」愛告狀似乎是每個孩子的通病, 可是,你知道孩子告狀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嗎?一、為什麼孩子會告狀?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一般都具備以下幾點優點:1、 有正義感愛打小報告的孩子,通常自身做得比較好,同時對違反規則的行為不能容忍,所以通過告狀希望家長和老師來制止其他孩子的不好行為,這其實是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正義感。
  • 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非是不好的行為,關鍵在家長如何引導
    相信生活中每位家長都見過孩子"告狀"的現象,愛告狀似乎對於3—6歲的小朋友來說是一種常態。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愛告狀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尼莫媽媽認為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不是一種不好的事情,孩子也有自己的原因,關鍵在於父母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
  • 孩子總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父母不要一笑而過,加以引導很重要
    很多家庭應該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在面對孩子總愛打小報告的情況,作為家長,該如何面對呢?家長不要一笑而過,應重視起來並適當加以引導孩子打小報告一般在3-7歲這段時期是最為明顯。其實,在面對孩子打報告的這種行為上,家長首先不要一笑而過,或者偏心、強制性的去處理,應把這件事情重視起來,了解孩子這麼做的原因,並做好正確的引導。孩子為什麼總愛"打小報告"?
  • 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為什麼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1. 道德意識的萌芽。有時孩子會打小報告的問題,不是製造麻煩別人,而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這種行為,所以他們會求助於成人,成人習慣性地把問題和依賴成人的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打小報告"和「告訴"是有區別的告密者可能是引起麻煩的人,告訴可能是想幫助別人的人。
  • 想請教一下,如果班級裡有幾個愛打小報告,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行為...
    你的孩子不滿於別人的愛打小報告,你可以肯定他有一種正直的心態,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很重要。同時,也可以告訴他,有些孩子之所以愛打小報告,未必是真的存壞心,也可能是心智還不夠成熟,還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和同學的糾紛,也有一種可能,很多孩子特別喜歡從老師那裡找認同感,等他們長大了,懂事了,慢慢會改正的。
  • 孩子愛打小報告,容易被小夥伴排擠?讀懂原因才能更好應對
    要說告狀這件事,確實是孩子圈裡不被大家喜歡的,和面對面的爭奪吵架不同,告狀仿佛是一種「背後手段」,好像告狀的人是把自己主動歸為大人陣營,所以會被小夥伴們排斥和嘲笑。不過一夥兒小朋友當中總有一個愛告狀的,就像高曉松所說的,人群總會遵循正態分布的原則,一個班裡總有一個愛管事的,總有一個熱心腸,有一個挺「二」的,也會有一個愛告狀的。不過,聽到孩子被喊「大狀」,媽媽也有些擔心,雖然是玩笑,但是如果別人認真了會不會覺得這是孩子人品有問題呢?
  • 幼兒園小囡愛打小報告 遇到愛告狀孩子怎麼引導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
  • 孩子愛打小報告,被排擠了怎麼破?
    起點君小時候挺不能理解這種打小報告的行為,而且時間久了,大傢伙兒會自然而然地站隊,疏遠這樣的「告狀精」。記得鄭淵潔還曾打趣道:小學班幹部就是培養「漢奸」嘛!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愛告狀之後,第一反應是去制止,因為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不受歡迎。但是在採取行動幹預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從前乖巧的娃為什麼突然開始愛告狀了呢?告狀行為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在作祟?
  • 孩子愛「打小報告」,家長或老師應該鼓勵還是制止
    家長,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他們往往被稱為「愛打小報告」或者說是「愛管閒事」的孩子,其實是不正確的。對於這樣愛把其他學生的異常行為告訴老師、家長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他們屬於「告狀」或「管閒事」,有時候卻是在「幫助人」——幫助老師、家長或同學、兄弟姐妹。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小報告,我要給這位媽媽的做法點讚
    「你今天因為老師沒有點你回答問題,就私下裡說話,被前排的姜某某聽到了,然後就打你的小報告了,是不是這樣的?」我先幫兒子把思路捋一捋。兒子說:「就是這樣的,姜某某特別喜歡打小報告,上課的時候經常把頭轉過來看我們這一排,我要是說一句話或者有一個小動作,他就舉手報告老師!」
  • 育兒教育:孩子因為喜歡打小報告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擠,怎麼辦?
    小花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家寶寶喜歡打小報告,也正是因為這樣被其他小朋友排擠在外,該怎麼辦?我有一個3歲的女兒,今年在上幼兒園小班。我女兒很熱情,並且也善於和人交流,但就是不受其他小朋友歡迎,後來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到因為我家小花喜歡打小報告。
  • 孩子喜歡多管閒事,愛告狀,其實是一種好事!
    4歲這個年齡階段比較容易出現的一個行為,我們會發現四五歲的孩子特別喜歡去多管閒事,一會就會跑過來跟你說,媽媽,你看小明搶別人的玩具了,一會又會跑過來跟你說,媽媽,誰跟誰沒有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就連出個門過個馬路他都要管點閒事,媽媽,你看現在是紅燈,這個小姐姐她沒有停下來等等等等,這個孩子在四五歲這個年齡段孩子特別會有這樣的一些行為,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一個行為,這個是孩子受內在秩序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
  • 孩子平時愛告狀,這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家長應該做好這三點
    妮妮平時總喜歡跟媽媽打小報告,說姐姐的不是,將姐姐平時不好的表現一股腦的告訴了媽媽。原本妮妮的媽媽沒在意,可是後來她媽媽發現,妮妮在學校的時候也常常跟老師打小報告,這時候,妮妮的媽媽才開始重視起這個問題來。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會讓孩子在同學之間不受歡迎,擔心孩子受到排擠。可是孩子不打小報告,又擔心孩子被一些壞毛病所影響,自己也學壞了。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而其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定義及背後的心理原因。
  • 爸爸奶奶洩憤棒打孩子:父母的失控,是孩子習得攻擊性行為的主因
    通過這個實驗,班杜拉發現,促使兒童習得攻擊性行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榜樣的模仿,而大多數的孩子一開始都是把身邊的成年人當成榜樣的。當孩子看到身邊的成年人使用暴力的時候,他們會在潛意識中覺得榜樣的暴力行為是被允許的,同時也會削弱自身對攻擊性行為的抑制。長期受這種行為影響,就會在自己遇到挫折或表達情緒時,不自覺的模仿成年人使用攻擊行為。
  •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2017-12-06 2017年12月06日 14:15 來源:新民網 參與互動    孩子愛
  • 知乎高分提問:當孩子大聲指出公交車上有人行竊時,作為父母應該...
    但在這個問題下面,更多的網友傾訴的卻是有同樣正義的行為後,父母糟糕的表現。有一位湖南株洲的網友就說,當他回去驕傲的告訴媽媽後,他媽媽的第一反應是把他罵了一頓,讓他不要多管閒事,小心壞人報復。當時,小小的孩子內心就感覺受到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