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親戚家有個小朋友,同齡小孩子都叫他」李大狀「,之前聽他被小夥伴們這樣叫,還以為是」壯實「的壯,最近才知道,原來是」告狀「的狀,因為他喜歡跟小夥伴的爸爸媽媽告狀,所以小夥伴們就」親切「的給他起外號叫李大狀。
這個孩子確實很喜歡「檢舉揭發」:
「小姨,哥哥偷吃冰激凌!「「阿姨,他們要拿鞭炮掰開了點!」「媽媽,爸爸床底下有錢!」
被揭發的人無不拿眼瞪大狀同學,爸爸也不例外。
要說告狀這件事,確實是孩子圈裡不被大家喜歡的,和面對面的爭奪吵架不同,告狀仿佛是一種「背後手段」,好像告狀的人是把自己主動歸為大人陣營,所以會被小夥伴們排斥和嘲笑。
不過一夥兒小朋友當中總有一個愛告狀的,就像高曉松所說的,人群總會遵循正態分布的原則,一個班裡總有一個愛管事的,總有一個熱心腸,有一個挺「二」的,也會有一個愛告狀的。
不過,聽到孩子被喊「大狀」,媽媽也有些擔心,雖然是玩笑,但是如果別人認真了會不會覺得這是孩子人品有問題呢?那麼,這些愛告狀的小孩子,真的就是人品有問題,長大後會變成喜歡在人背後打小報告的人嗎?
仔細觀察會發現,愛告狀的孩子主要是3-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告狀行為就會消失,所以說,愛告狀更多的是某一個年齡階段孩子心智發展的表現,並不能以此判定孩子的人品性格。
那孩子告狀,都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
一、3-6歲人際關係發展期
3歲前,孩子是關注物>關注人的,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所以孩子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玩具,不需要夥伴;3歲後,孩子關注人>關注物,隨著交際範圍的擴大,孩子逐漸關注他和人的關係,他喜歡和別人一起玩兒,會主動拿出自己的玩具請求加入小夥伴們一起玩兒,並且學會思考人際關係。
從何成人的關係,到和同齡人關係的過渡,是孩子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如果孩子沒能完全脫離對大人的依賴,就會出現遇事就向大人尋求幫助的情況。
二、4-5歲道德感發展期
除了不知所措的告狀,還有充滿正義感的告狀。
3歲時,孩子道德感開始出現,並且在之後的4-5歲開始逐漸形成概念化的道德感。但與此同時,孩子的道德發展水平卻還有局限,判斷行為的依據是結果而不是動機,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和複雜性,有時候會讓大人難辦。
4歲左右孩子的道德發展還處於"他律"階段,他們會把爸爸媽媽、老師制定的規則當作金科玉律,並且通過告狀等方式去制止,以此維護心中的道德。
三、2.5-4歲社會規範摸索期
有時候孩子的告狀,並非是找那個被他告的人的麻煩,而是對規則的質疑。
「媽媽你說小孩子不可以吃冰激凌,那為什麼哥哥和我差不多,他卻可以吃冰激凌?」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懂得規則適用範圍,和大人的管理範圍。他會把爸爸媽媽制定的規則當做「普適」規則,不管是不是在自己家裡,其他人是誰,都覺得應該是同樣適用於規則的。
當大人解釋「為什麼別人可以不用遵守規則」的時候,孩子會進入規則探索階段,去試探講過的所有規則什麼時候可以變通,什麼時候可以例外。
四、個人自尊成長期
還有的孩子愛告狀,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想要表現自己。
這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表現。有的孩子更重視夥伴對自己的評價,會主動和朋友們打成一片,希望獲得朋友的肯定,於是在背著大人做出格事兒上,選擇向著夥伴們;有的孩子更重視大人對自己的評價,於是願意為了大人的表揚而去做行動。
五、小孩子的惡作劇
還有一種動機,是惡作劇式的,我告狀,你就會被批評,這是一種對付小夥伴的辦法。
如果無傷大雅,也不必擔心,這也是孩子心智發展的一種表現。懂得借勢而行,用大人的力量贏得優勢。
盤點了很多告狀的心理機制,知道孩子告狀是一個階段的發展表現,那作為家長,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告狀呢?如果不好好引導,對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會不會有影響呢?
還是要結合孩子的告狀動機來看,父母是鼓勵還是反對,如何處理孩子的官司,都需要視情況來看。
首先,不鼓勵
很多爸爸媽媽希望有個孩子能及時通知他們小孩子中間的動態,如果有什麼危險的舉動,能夠提前得知,及時阻止,有的老師也會利用班裡愛告狀的孩子掌握班級的動態。
通過孩子了解情況,是一種途徑,但是如果鼓勵一個孩子去時刻監督夥其他人的行為和語言,這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
首先孩子會面臨夥伴們的指責和提防,自己也會有壓力,而如果習慣這樣的做事方式,對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也不是好事。
其次,不反對
而如果孩子是為了正義,為了規則來告狀,父母也不要反對,否則以前給孩子建立的道德和規則就會產生動搖。
也不要否定孩子,罵孩子多管閒事,這樣會打消孩子求證的積極性,也會打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因為孩子是信任你才會過來找你告狀的。
最後,認真對待,用心引導
儘量保持認真對待,用心引導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告狀。從孩子的表現中,發現他的心理機制,然後進行合理的引導。
如果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可以教孩子應對方式,同時要引導孩子更加獨立的解決問題;
如果是因為道德感,要肯定孩子,同時引導孩子看到更多面的事情,不要變得刻板;
如果是因為探索規則,要肯定孩子,同時引導他正確理解規則;
如果是因為想要大人的關注,可以拒絕孩子,同時在其他方面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關注,讓孩子更加自信;
如果是因為惡作劇,則要嚴肅的告訴孩子,不可以幸災樂禍,看人笑話,更不可以進一步的添油加醋誣陷別人。
總之,分清動機,合理引導,才能正確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孩子成長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