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理透視:什麼人喜歡打小報告?
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秘書長 侯玉波
在近日熱播的電影《歸來》中,女兒丹丹為了當上舞蹈主演,向人告密,致使逃回家的父親被抓回農場,讓家庭陷入悲劇。而日前讓網友群情激奮的「北京三男子毆打少年」事件中,被打少年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了一個信息:打人者可能懷疑自己告密,才大打出手。還有一則最新消息稱,廣東一名被辭退男子懷疑工友向老闆打小報告,持刀將其砍死。在生活中,打小報告的現象似乎比比皆是,其根源是什麼?暴露了哪些深層問題?
打小報告不等於反映問題
可以說,從上幼兒園那天起,進入集體生活的我們就開始接觸「小報告」。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動不動就往老師、領導身邊湊,有意無意地把大家私底下開的玩笑、組織的活動「送」到他們耳朵裡去。儘管不容易被抓到真憑實據,但每個人其實都心知肚明,並暗自防範這些「告密者」。
告密行為自古有之。秦朝最先以法律形式鼓勵公開告密;明朝形成「內廠、東廠、西廠及錦衣衛」四重監視體系。現代社會,從小學開始,「線人」式管理就近乎常態。日前有報導稱,深圳某小學設立「情報專員」,定期向老師提供情報。相信很多「80後」也經歷過全班被老師逼著寫紙條,互相檢舉壞人壞事。
儘管沒有證據,但懷疑自己被告密的人都會滿腔怒火。在北京國貿工作的「80後」陳捷告訴記者:「我上初中時就被女生打過小報告,被老師痛批。當時特別憤怒,那是一種被人窺視、背叛的感覺,比被人當面罵還憤怒。」而出賣耶穌的猶大更是被世人唾棄至今。但不少打小報告的人卻並不認為自己有錯。「愛調研」網站調查發現,許多打過小報告的人認為,自己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及讓上級了解情況;但82.5%的人認為打小報告與向領導反映問題存在本質差異,被打過小報告的人則認為「告密者」別有用心,是為了拉攏與領導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