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2020-12-04 新世紀小奶爸

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

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

1. 道德意識的萌芽。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階段和正義階段。孩子們喜歡告狀的行為主要是在他律階段,即孩子服從權力,遵守教師和家長,一旦發現錯誤的行為總是及時報告老師和家長,他們可能不打算給別人麻煩,僅僅因為規則下的道德意識,促進「打小報告」的行為。

2. 想要取悅或被認可的。

有些孩子總是想通過別人的「壞」行為來表達自己,如果家長和老師表揚孩子的舉報行為,可能會變相強化孩子的舉報行為。因為孩子們相信,打小報告能讓老師和家長留意到自己做「好孩子」和「遵守規則」,並讓他們的行為得到認可。

3、正義感的驅動。

當孩子長大後,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念和道德價值觀,他們的正義感可能會驅動他們「打小報告」的行為。當看到別人的錯誤行為時,孩子就會成為「正義的使者」,勇敢地站出來舉報別人的不良行為,這是孩子正義精神的體現。

4. 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它。

有時孩子會打小報告的問題,不是製造麻煩別人,而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這種行為,所以他們會求助於成人,成人習慣性地把問題和依賴成人的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打小報告"和「告訴"是有區別的

告密者可能是引起麻煩的人,告訴可能是想幫助別人的人。

1. 有的時候,孩子的告密只是通知。

有時大人會對孩子「告密」行為的過度解讀。孩子並不想期望得到認可或為自己著想,只是想告訴大人,孩子的行為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具體情況。

2. 有時孩子告密是會告狀性講一些事情。

當孩子的利益受到傷害,比如被同學欺負時,孩子會選擇向成年人告發。這種行為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大人懲罰學生的錯誤行為。如果成年人能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那麼他們就能引導孩子規範他們的行為。

3.有的時候孩子們的告密僅僅只是回應事情。

事實上,有些孩子的「告密」行為是老師要求的,他們會將相關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有時,它涉及到一些學生的興趣,在其他孩子的眼中,它成為「告密」的行為。事實上,孩子們是在響應老師的要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如何正確引導"愛打小報告"的孩子

雖然孩子們報告這樣的行為是很自然的,但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打小報告」的行為可能會使孩子失去朋友的信任。人們不願意花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因為擔心他們接下來會被舉報。而且被報告的孩子也會不信任周圍的人,不願意輕易相信周圍的人。

心理學研究指出,不安全感會使人產生焦慮和恐懼。如果有打小報告的行為,那麼課堂氣氛很容易變得緊張,影響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大家都很警惕。舉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

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告密的行為呢?

1. 了解你的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

父母不應該否決孩子的舉報行為,而應該區別對待。一個粗心大意就會對孩子的道德規範意識的建立產生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的時候,孩子報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同學確實有問題,家長應該準確判斷,給孩子一些幫助。

家長和老師不應該鼓勵孩子抱怨,而應該引導他們關注孩子所說的內容,引導他們注意正確的行為,而不是總是關注別人的錯誤。

2. 讓你的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時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所以他們求助於大人。這時,大人可以把問題丟給孩子,引導孩子思考,和孩子討論解決辦法。慢慢讓孩子改變尋求幫助的方式,養成思考解決辦法的習慣,減少對成人的依賴,增強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性。

當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打小報告的時候,他們應該注意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沒有害處,家長和老師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不鼓勵孩子,讓孩子逐漸放棄打小報告的想法和習慣。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煩,那麼家長和老師應該積極給予幫助,或者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慢慢改變孩子尋求幫助的方式,停止孩子的報告行為。

大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在無意中幫助孩子養成報告錯誤行為的習慣,發現第一個跡象就及時糾正,以免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PS: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請點個關注!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收穫!謝謝!

相關焦點

  • 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真相是這些!
    為什麼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01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 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非是不好的行為,關鍵在家長如何引導
    相信生活中每位家長都見過孩子"告狀"的現象,愛告狀似乎對於3—6歲的小朋友來說是一種常態。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愛告狀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尼莫媽媽認為孩子總愛"打小報告"並不是一種不好的事情,孩子也有自己的原因,關鍵在於父母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
  • 孩子總出現打小報告的行為,父母不要一笑而過,加以引導很重要
    很多家庭應該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在面對孩子總愛打小報告的情況,作為家長,該如何面對呢?家長不要一笑而過,應重視起來並適當加以引導孩子打小報告一般在3-7歲這段時期是最為明顯。很多家長在面對小孩打小報告的時候,只當成小孩子之間無關緊要的玩笑話,所以在打小報告這件事情上面總是會很隨意的做出處理。而有的家長會認為,這是不好的一種行為,則會強制性要求孩子改變打報告的這個行為,而沒有考慮孩子自身的想法。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小人行為」?正向引導也可成孩子優質品質
    在孩子告狀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打小報告"背後的心理,你了解嗎?其實,孩子愛"打小報告",無非是出自一下幾種心理。1.表現自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告狀的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打小報告?
  • 幼兒園小囡愛打小報告 遇到愛告狀孩子怎麼引導
    生活之中有許多的小孩子都比較喜歡引起別人的重視,因此在幼兒園裡才會出現小孩子愛告狀的現象,那麼對於這一類的小寶寶應該如何來教育與指導呢?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看看吧!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事幼教工作多年,我發現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打小報告,很多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頭疼,但又沒有相應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為什麼幼兒對打小報告會樂此不疲呢?怎樣才能減少幼兒的這種告狀行為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平等對待每位幼兒。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比較偏愛的兒童。
  •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舉報同學帶零食反被批評 孩子打小報告該鼓勵嗎 2017-12-06「打小報告」該鼓勵還是冷落?  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心理教師陳來秀說,當孩子事無巨細都去報告老師時,實則是弱化了他們自身對問題的正確判斷和妥善處理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遇事「甩鍋」的習慣,並且長大後有可能成為「媽寶」和「巨嬰」。  贊成方:告狀或能阻止危險  不過,反對王老師做法的聲音也不小,甚至有點針尖對麥芒。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多管閒事」?分析行為背後原因,父母幫助孩子
    爸爸媽媽將外在與內在聯繫,很容易的分析出孩子出現的原因,根據孩子的行為「對症下藥」。孩子看到A小朋友打小報告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而被打報告的B小朋友得到了責備,孩子感覺有趣,嘗試「打小報告」。有的小朋友是出於幫助其他小朋友的心理,比如根據學校行為規範,小朋友某些行為不規範,其他小朋友就會出於好心去告訴老師糾正另一個小朋友的行為。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難以忍受的缺點?了解這些你就知道你錯了
    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紀,正確引導很重要。為育人者點讚!」愛告狀似乎是每個孩子的通病, 可是,你知道孩子告狀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嗎?一、為什麼孩子會告狀?愛打小報告的孩子一般都具備以下幾點優點:1、 有正義感愛打小報告的孩子,通常自身做得比較好,同時對違反規則的行為不能容忍,所以通過告狀希望家長和老師來制止其他孩子的不好行為,這其實是體現了孩子內心的正義感。
  • 都大學生了,怎麼還打小報告?
    看到有大學生在網上抱怨,有同學打他的小報告,這讓他覺得匪夷所思,都這麼大人了,怎麼還打小報告呢?在這位同學的思維裡,打小報告都是中小學生才幹的「過家家」,是很幼稚的,不是成年人、大學生應該幹的事。打小報告一般來說,是讓人不齒的行為,但也要看為何而打,如果遇到一些不良行為,這個小報告就該打。比如家境殷實還拿貧困補助。大學時,一個家境很好的女生,據說每月生活費好幾千,花錢也比較大手大腳,可是一個學期下來,人家居然申請了貧困補助,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 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的思考:千萬別讓孩子做卑鄙的「告密者」
    因此,教會孩子不做「告密者」,就是在告訴他們打小報告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告密」行為不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也會影響孩子自我發展。 正如《人民日報》曾經一篇文章中所寫到:不告密,與其說是一種可貴品質,不如說是一條道德底線。
  • 孩子愛打小報告,被排擠了怎麼破?
    起點君小時候挺不能理解這種打小報告的行為,而且時間久了,大傢伙兒會自然而然地站隊,疏遠這樣的「告狀精」。記得鄭淵潔還曾打趣道:小學班幹部就是培養「漢奸」嘛!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愛告狀之後,第一反應是去制止,因為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不受歡迎。但是在採取行動幹預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從前乖巧的娃為什麼突然開始愛告狀了呢?告狀行為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在作祟?
  • 想請教一下,如果班級裡有幾個愛打小報告,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行為...
    實現公平和正義自然是好的,但我們也明白,這是追求的方向,其實在現實中總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如何與這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況相處好,其實會十分深刻地影響到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一直都這樣認為。你的孩子不滿於別人的愛打小報告,你可以肯定他有一種正直的心態,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很重要。
  • 孩子「打小報告」家長該怎麼做?
    不少人認為,「告密者」所做的事情並不太光彩,而更難得的是王老師的做法讓孩子能夠明辨是非。尤其是對於剛剛開始樹立人生觀的時候,如果能夠進行正確的引導,對於孩子以後價值觀的形成極為重要。觀點:如何看待「告密者」?隨著「巧克力事件」的不斷發酵,在收到不少網友留言的同時,王悅微老師也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她認為,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告密」的行為,主要有三種動機。第一種是出於兒童樸素的道德感,比如考試作弊、逃值日、賴作業,在孩子們看來,這是錯誤的行為,應該被批評、被指正,他們告狀,只是出於簡單的是非判斷。
  • 寶寶總喜歡告狀,要明白寶寶背後的潛臺詞,聰明家長巧引導
    如果孩子漸漸養成遇事就告狀的習慣,將來無論碰到什麼事,第一時間不是去主動想辦法解決,而是張口就去告狀,久而久之,會形成逃避的習慣,後患無窮。其實孩子熱衷於打小報告,並沒有家長擔心的那麼可怕。所以說,寶寶會告狀了,說明寶寶又進入了新的思維發展階段。但是,家長也不能聽之任之,也要積極幹預,儘早讓孩子脫離打小報告的習慣,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那麼,家長們,孩子愛打小報告出於哪些原因呢?一、寶寶愛打小報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人們為什麼喜歡「打小報告」?
    儘管這些「打小報告」的人不容易被抓到告密的證據,但許多人都心知肚明,並謹慎地堤防著。所以當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現有不符合老師或家長要求的行為的話,就違背了他們心中的準則,自然就會跟老師或家長「打小報告」了。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父母的任務不是「法官」,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二、孩子告狀時,父母的做法對孩子很重要1、拒絕鼓勵無論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家人,還是孩子在幼兒園中的同學老師,面對孩子頻頻的打小報告,其實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厭惡的情緒,父母對於孩子的小報告,應當採取一種拒絕的態度,不要鼓勵孩子時時刻刻打小報告
  • 孩子愛「打小報告」,家長或老師應該鼓勵還是制止
    家長,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他們往往被稱為「愛打小報告」或者說是「愛管閒事」的孩子,其實是不正確的。對於這樣愛把其他學生的異常行為告訴老師、家長的孩子,老師、家長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他們屬於「告狀」或「管閒事」,有時候卻是在「幫助人」——幫助老師、家長或同學、兄弟姐妹。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 孩子平時愛告狀,這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家長應該做好這三點
    妮妮平時總喜歡跟媽媽打小報告,說姐姐的不是,將姐姐平時不好的表現一股腦的告訴了媽媽。原本妮妮的媽媽沒在意,可是後來她媽媽發現,妮妮在學校的時候也常常跟老師打小報告,這時候,妮妮的媽媽才開始重視起這個問題來。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會讓孩子在同學之間不受歡迎,擔心孩子受到排擠。可是孩子不打小報告,又擔心孩子被一些壞毛病所影響,自己也學壞了。
  • 心理透視:什麼人喜歡打小報告?
    原標題:心理透視:什麼人喜歡打小報告?而日前讓網友群情激奮的「北京三男子毆打少年」事件中,被打少年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了一個信息:打人者可能懷疑自己告密,才大打出手。還有一則最新消息稱,廣東一名被辭退男子懷疑工友向老闆打小報告,持刀將其砍死。在生活中,打小報告的現象似乎比比皆是,其根源是什麼?暴露了哪些深層問題?   打小報告不等於反映問題   可以說,從上幼兒園那天起,進入集體生活的我們就開始接觸「小報告」。
  •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三個原因解讀孩子攻擊行為,要重視
    因此老王非常想不通,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那麼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就提到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出現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指小孩通過言語或者肢體上的方式,對他人做出攻擊的表現。但很多家長卻並不清楚,自家小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