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小報告和告密?其實孩子的告密是天性使然,父母不應該總是不理解。
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的原因
1. 道德意識的萌芽。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階段和正義階段。孩子們喜歡告狀的行為主要是在他律階段,即孩子服從權力,遵守教師和家長,一旦發現錯誤的行為總是及時報告老師和家長,他們可能不打算給別人麻煩,僅僅因為規則下的道德意識,促進「打小報告」的行為。
2. 想要取悅或被認可的。
有些孩子總是想通過別人的「壞」行為來表達自己,如果家長和老師表揚孩子的舉報行為,可能會變相強化孩子的舉報行為。因為孩子們相信,打小報告能讓老師和家長留意到自己做「好孩子」和「遵守規則」,並讓他們的行為得到認可。
3、正義感的驅動。
當孩子長大後,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念和道德價值觀,他們的正義感可能會驅動他們「打小報告」的行為。當看到別人的錯誤行為時,孩子就會成為「正義的使者」,勇敢地站出來舉報別人的不良行為,這是孩子正義精神的體現。
4. 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它。
有時孩子會打小報告的問題,不是製造麻煩別人,而是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這種行為,所以他們會求助於成人,成人習慣性地把問題和依賴成人的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打小報告"和「告訴"是有區別的
告密者可能是引起麻煩的人,告訴可能是想幫助別人的人。
1. 有的時候,孩子的告密只是通知。
有時大人會對孩子「告密」行為的過度解讀。孩子並不想期望得到認可或為自己著想,只是想告訴大人,孩子的行為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具體情況。
2. 有時孩子告密是會告狀性講一些事情。
當孩子的利益受到傷害,比如被同學欺負時,孩子會選擇向成年人告發。這種行為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支持,希望大人懲罰學生的錯誤行為。如果成年人能正確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那麼他們就能引導孩子規範他們的行為。
3.有的時候孩子們的告密僅僅只是回應事情。
事實上,有些孩子的「告密」行為是老師要求的,他們會將相關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有時,它涉及到一些學生的興趣,在其他孩子的眼中,它成為「告密」的行為。事實上,孩子們是在響應老師的要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如何正確引導"愛打小報告"的孩子
雖然孩子們報告這樣的行為是很自然的,但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打小報告」的行為可能會使孩子失去朋友的信任。人們不願意花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因為擔心他們接下來會被舉報。而且被報告的孩子也會不信任周圍的人,不願意輕易相信周圍的人。
心理學研究指出,不安全感會使人產生焦慮和恐懼。如果有打小報告的行為,那麼課堂氣氛很容易變得緊張,影響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大家都很警惕。舉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
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告密的行為呢?
1. 了解你的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
父母不應該否決孩子的舉報行為,而應該區別對待。一個粗心大意就會對孩子的道德規範意識的建立產生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的時候,孩子報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同學確實有問題,家長應該準確判斷,給孩子一些幫助。
家長和老師不應該鼓勵孩子抱怨,而應該引導他們關注孩子所說的內容,引導他們注意正確的行為,而不是總是關注別人的錯誤。
2. 讓你的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時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所以他們求助於大人。這時,大人可以把問題丟給孩子,引導孩子思考,和孩子討論解決辦法。慢慢讓孩子改變尋求幫助的方式,養成思考解決辦法的習慣,減少對成人的依賴,增強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性。
當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打小報告的時候,他們應該注意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沒有害處,家長和老師可以簡單地回應孩子,不鼓勵孩子,讓孩子逐漸放棄打小報告的想法和習慣。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麻煩,那麼家長和老師應該積極給予幫助,或者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慢慢改變孩子尋求幫助的方式,停止孩子的報告行為。
大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在無意中幫助孩子養成報告錯誤行為的習慣,發現第一個跡象就及時糾正,以免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PS: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如果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請點個關注!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收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