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 20 個月了,小朋友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她的東西,她就會主動讓出去。有時玩具被搶走,她雖然很難過,哭得很委屈,但不會去搶回來。我有點顧慮,擔心她會委屈了自己,要不要教育她霸道一些,讓她更加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好的,這是關於「玩具被搶了只會哭」的話題。
1 歲半到 2 歲的寶寶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所以她的玩具被搶了會難過、會哭,是正常的反應。甚至更直接的本能反應是呆住或逃避,而不是搶回來。
為什麼呢?因為搶回來是基於一系列基本的社交原則。比如沒經別人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拿了別人的東西,要還回去;「我」要維護好自己的權利。當寶寶對於規則還不具備這樣的認知時,就只會產生傷心的感受,沒有在第一時間用頭腦去判斷對錯,因而就沒有決定怎麼去做,而只是完全陷入了傷心的情緒中。
而 2 歲到 2 歲半左右的寶寶才真正進入同伴交往的敏感期。這個時候,寶寶才會逐漸用理性的大腦去學習和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規則。所以,20 個月的寶寶,玩具被搶了之後,只哭沒有去搶回來,這很正常。被搶之後,能採取行動「維權」,不僅需要寶寶有「物權意識」,還需要他具備一定的社交知識,這是他大一點之後才能學會的。
那麼,爸爸媽媽們可以怎麼做呢?
先要安撫寶寶的情緒,說出她的感受,與寶寶共情。注意非語言的安撫,抱著寶寶允許她哭一會兒。
然後,等寶寶情緒好一些之後,幫助她理解社交規則。比如「別人的東西,沒經過允許,不能直接動手拿,要先和別人商量」。 商量的意思是,用嘴巴說「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教室裡的玩具,誰先拿到了誰先玩」等等。
最後,我們要問一下寶寶的願望,協助他去達成。安撫好情緒之後,可以問寶寶:「那這個東西你還要不要?是給別人分享,還是更想要回來?」如果是後者,就協助寶寶去要、去溝通。引導他通過每一次同伴分享或同伴衝突,來加深對社交規則的理解和記憶,鼓勵寶寶在懂得對錯好壞之後,做出自己在那個當下最想要說的、最想要做的行為。
因此,父母的功能主要是:安撫情緒,明確社交規則,問寶寶的願望,協助他去達成。
當然,不同的寶寶會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果寶寶的行動和我們期望的不同,我們可以表示尊重,也可以去示範。比如教他大聲說:「那是我的!還給我!」甚至也可以教她搶回來,試試「這種維權的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價值觀。
但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到了 3、4 歲,4、5 歲的時候,同伴衝突的應對方式就沒有標準答案了,更重要的是,培養寶寶觀察同齡人的敏銳程度,就是根據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因為,並不是面對所有情況都一定要搶回來或者打回去。如果寶寶遇到比她高、比她強壯、下手沒有輕重的同伴,怎麼辦呢?打回去或者搶回來並不是萬能的。寶寶進入幼兒園之後,社交衝突會越來越複雜。因此,培養寶寶對同伴、環境的社交敏銳度和策略多樣化,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比如「下一次,如果看到已經有小朋友被衝撞了,你就可以注意躲避一下,是嗎?」「如果已經感到有小朋友不開心了,你就可以停止說『不好聽』的話再去刺激他了,是嗎?」這些細節,都是隱藏在每一件社交衝突背後的具體的應對方法。
因此,爸爸媽媽們,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我們只要通過每一次具體的社交衝突,幫助寶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積累不同的社交規則和應對方式就好了。因為每一次衝突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都在提高寶寶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