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了,孔子說三十而立,似乎30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一旦到達,現實的壓力接踵而來。
結婚、生娃、買車、買房,這些以前感覺遙遙無期的問題,隨著30歲的到來一瞬間壓到了自己的身上。
沒錢的滋味,很多人都體會過,是真難受啊。
那種窘迫、焦慮、煎熬,讓你在多年之後仍能歷歷在目、無法忘懷。
很多人說金錢能夠解決生活中90%以上的煩惱,人生真的是「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嗎?
錢帶給人的安全感,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
自己有錢,生活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性,也才能更有底氣去應對各種意外。
生活就是很現實,當你處於弱勢的時候,身邊人都會看人下菜,對你不理不睬,甚至陌生人都會無緣無故地對你甩臉色。
王爾德說,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此。
沒錢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剝奪人的生活,還在於打擊人的意志,消解人的未來,讓豪情青年過著過著,就變成了佛系中青年。
為什麼,我們到哪裡都無法遇見想要的風景?
其實答案不在外界,而在自己心裡。
如果我們心裡有甜,世界就是甜的,心裡有澀,世界就是澀的,心裡有壓力,世界就是充滿壓力的。
世界,不過是我們內心的映射,金錢也是我們內心的映射。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應該全面梳理一次自己與金錢的關係。
在金錢和財富的問題上,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1、不會賺錢,不知道怎麼賺錢。
2、拼命努力掙錢,過得很節儉,但錢還是不多。
3、掙得雖然不少,但總攢不住錢,也不知道錢都花到了哪裡。
4、事業存在卡點,總覺得得不到想要的回報。
5、錢雖然夠花,但總覺得沒有安全感,經常感到匱乏。
6、提到錢,就莫名地不好意思,既想要,又抵抗。
......
也許多數人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
金錢買不了快樂;
人一旦有錢了就會變壞;
窮的時候就應該要很節省;
我買不起……
如何擺脫信念的魔咒?
好像一談到信念,很多人會不以為然,覺得很空,但是,信念卻一直在不知不覺的左右我們的人生軌跡、是非成敗。
信念很小,信念也很大,認識它,突破它,人生可以被改變,無限可能都可以發生。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例子,告訴我們信念的力量是何等強大,大到可以讓健康的死,也可以讓絕境的人生。
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而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
一些身價千萬的父母,去趟香港給孩子帶一堆上千塊的童裝,因為這是父母想要的。
而孩子喜歡的貼紙或搖搖車,卻經常跟孩子較勁,給孩子製造匱乏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一些,容易變得慾壑難填,跑車名表攀比著買,也很難彌補童年的匱乏感。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有關金錢的語言,就會留在潛意識裡,制約你。
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或者想要看到的界面。
但決定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背後,以一種自動的方式在運行。
因此,我們就是這樣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模式。
每一個缺乏資格感的人,內心深處總有一句『我不行』、『我不配』的定義。
這幾個字就像魔咒一樣,深深藏在信念深處,甚至自己都不曾意識到。
一旦做事的時候就會自動冒出來,像一根無形的繩子,牢牢地控制著、束縛著你,讓你感覺人生有很多牽絆、很多糾結、很多困擾,結果遇事總退縮,不敢想、不敢信、不敢做,就是這根隱形的繩子阻礙了我們的氣場,束縛了我們的幸福人生。
如果有人舉著手指說「你不許……」「你不能……」,會讓你想起誰?
很多人會想起小時候父母限制自己時的樣子。
成長過程中父母過激的評判話語,就像給孩子下的魔咒。
父母真心愛孩子,動機也都是為了孩子好,但行為方式未必會起到好的效果,負面的話語說得太多,會給孩子內心形成創傷,父母的話都會被孩子忠實地接收,最終成為他人生的魔咒。
小時候會被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孩子的潛意識是會接收的,雖然長大後不記得了,但遇到事情會本能的退縮,潛意識裡有「我不行」的聲音。
不同的認知,會產生不同的行動,帶來不同的結果。
面對危機,內在有力量的人之所以能保持樂觀的態度,相信自己可以東山再起,正是因為他能從更高層面看問題,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災難的損失,並想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反之則把眼光放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無法看得更高看得更遠,因此會感到很焦慮,很痛苦。
所以說,性格可能決定了我們某些習慣,但認知一定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一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這在古代尤為明顯。
因為知識傳播受到了技術的制約和統治階層的壟斷,比如當時印刷書籍很麻煩,價格也非常貴,出行條件差,有些朝代還管的比較嚴格,不像今天這樣買張票就能旅遊,窮人是沒法讀更多書,見更大世面的。
所以,一位農民,他的認知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成為韓國之光的《寄生蟲》,幾乎就是為奧斯卡而生的,是一部赤裸裸的「韓國摺疊」。
大部分情況下,貧富差距無論有多對立,兩極的人類只是靜默的對立,只是平行世界互不侵犯的仇視。
窮人用盡全力為全家老小找到了工作,還以為從此過上截然不同的一生。
等大夢初醒,才知道這偷來的上流人生,原來還是要還的。
等燈光一亮,午夜的鐘聲一響,原來蟑螂還是要滾回到溼漉漉的陰暗角落裡去。
收入多少錢才不會覺得窮,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在我看來他是一種心理感受,只要自己覺得自己是有錢人,無論自己的月薪是多少錢,自己依然都是有錢人,假如自己覺得自己很窮,哪怕月入20萬,在自己的心裡也依然是一個窮人。
這個問題上,與其糾結自己的月薪,要達到什麼樣的一個水平,才不是窮人。
如果你的財務狀況很差,你對此有什麼感覺?
焦慮、憤怒還是無助?
這時你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你的情緒中一段時間,順著情緒去找出這個信念。
每一種情緒可能代表不同的信念,如憤怒或許說明你有個信念——我這樣的人不配有錢,無助可能說明你沒能力掙到錢,等等。
當你找出這些限制性信念以後,就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一步步面對這個部分。
第一步:將你的限制性信念寫下來,然後好好感受它,感受它帶給你的情緒
第二步:從情緒中抽離出來,讓一個成年的智慧的自己去告訴過去的自己,這些都只是你的信念,而不是事實。
第三步:嘗試用一個新的信念去替代它。
第四步:採取新的行動。
最後一步:獎勵自己。
在你的心裡,自己是窮人,還是富人?
如果你曾經是個窮人,現在成了富人,你的內心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呢?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