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
——陳鶴琴
幾場直播下來,每當自由提問環節,總有老師提出:森林學校與五大領域怎麼結合?作為一名有十年經驗的一線幼兒園老師,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弄明白一個問題,五大領域包含哪些內容,我國最早提出五大領域概念的是誰?
眾所周知,幼兒園五大領域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而這一個概念最早提出的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
但是,陳鶴琴先生雖然他把課程內容劃分成了五項,但是這五項活動是一個整體,如人的手指與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連,血脈相通,因此五大領域又被稱為「五指活動」。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接著再來看看陳鶴琴先生經典的教育理念—活教育。
「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與實際緊密地結合,陳鶴琴先生還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辦幼兒園,必須「以自動代替被動」,必須是幼兒「自動的學習、自發的學習」,自己去動手動腦獲得知識。
以上所述,陳鶴琴先生也是支持,以幼兒為中心,鼓勵幼兒在大自然去探索,發現,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在這樣的理念下,實施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
五大領域是具體的課程,那麼森林學校一定會是開展五大領域課程的載體。所以在森林學校,應該更能將五大領域實施。
例如:在探索昆蟲的課題中,首先,這個課題本身就是屬於科學學科的範疇,在整個活動目標中,孩子一定會有語言,健康,藝術的涉及。孩子們通過對真實昆蟲的探索,結合《三到六歲幼兒發展指南》的目標,制定各年齡段所達到的目標要求,去引導和幫助孩子達成。
為了更好地實施森林教育,我們碧思頓森林教育,根據中國林地的地理特點,進行了一個完整的大中小班課程計劃。在此,我們來看看一個範例。
在森林學校小班課程教案,第一頁的活動:<叢林抓捕記>我們能看到,它的課程目標為三個:
1.了解和感知毛毛蟲,小鳥的基本形態特徵。
2.提升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
3.培養幼兒通過不斷思考、探索來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這三個課程目標下,我們會在整個活動中,記錄幼兒在探索和觀察的過程中的所有行為,進行基本能力的培養,如:觀察力、感官探索、團隊協作、想像力、創造力、動手能力等。
在這個小班的活動中,分為了森林學校裡的兩個課時完成。每個活動,都有很詳細的參考。對於老師來說,就會很清晰地知道,整個活動的流程,目標,以及老師能根據幼兒實際活動的延伸教育。
我們接下來,再回歸到五大領域和<3到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指南>提出,三歲兒童在健康領域所要達成的目標為:
1.身心狀況:具有健康的體態,情緒安定愉快。
2.動作發展:協調性和靈活性。
科學領域方面:
1.親近大自然,喜歡探究。
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帶著<指南>的要求,我們再看森林教育的課程,老師們會很清楚的看到,森林教育的目標與五大領域的關係其實是相輔相成,本身就是一個集合,而不是脫離或者說是不符合國情的。
因為教育是無國界的,同在藍天下的孩子,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想看到的是他們在羽翼豐滿時,自由的翱翔……
所以,親愛的老師們,我們的森林教育的課程其實也是遵循五大領域和《指南》要求。幼兒在森林學校的課程,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玩,而是在玩中學。
作為一位合格的森林學校教師,當你能夠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那麼你會發現,森林學校的孩子們各項機能的發展,都會超出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