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師草間彌生:藝術不是保守,也不是做作(圖)

2021-01-12 華夏經緯網

  歷時3個月,草間彌生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我的一個夢」接近尾聲,然而,記者近日觀展時,發現位於上海當代藝術館的展覽現場依舊人潮湧動,展館內外擠滿慕名而來的「遊客」,其中不乏特意從外地趕來的草間彌生的擁躉。火爆的參展熱情與草間彌生的「江湖地位」匹配,卻也讓人思考,為何國內藝術家的展覽從未有過如此盛況?這位被加上「波點女王」「怪婆婆」「精神病患者」等諸多標籤的日本藝術天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展覽當然充斥著草間彌生標誌性的波點,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圓點分布在繪畫作品中,巨型南瓜、八爪魚觸角等雕塑作品上,以及充滿神秘感的空間裝置裡。

  現在看來,在物品上加一堆波點或許沒什麼了不起,然而,在半個多世紀前第一個為波點吃螃蟹,並將波點做到極致,具化成各種各樣表現形式的,只有草間彌生。她「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反觀國內藝術圈,經常爆出某知名藝術家抄襲西方藝術家作品的醜聞,雖然一再澄清只是向大師「借鑑」或「致敬」。近年來飽受詬病的作品,包括無論從選材還是形式上都明顯模仿博伊斯的蔡國強的《撞牆》、邱志傑的《紀念碑》,模仿安塞姆·基弗《罌粟與記憶》的尹秀珍作品《風機》等,但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借鑑」到這種程度,除了留下一串爭議,沒能創造出任何屬於自己的風格。

  除了山寨之風盛行,中國藝術界還向兩個方向越走越遠:太保守和太做作。「保守」派過分迎合傳統審美觀,為的是參加全國美展、青年美展,或是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做作」派則搞一些別人看不懂的偽藝術,附以高深莫測的解釋,以為就是當代藝術。國內藝術市場的不良炒作又助長了這兩種趨勢的蔓延。

  草間彌生告訴我們:藝術既不是保守,也不是做作。

  她不迎合審美,她創造審美。草間彌生當然不是一出道就受熱捧,她曾被批評為日本壞品位的代表人物之一,1957年到達美國時,不受美國藝術界待見,飽受經濟和精神雙重折磨,然而,年逾80歲的她用半個世紀的創作來不斷證明自己,終於成為藝術風尚引領者。如今,她的銀質南瓜一個可以賣到50萬美元。

  她也不故弄玄虛。觀眾不需要過人的審美功力,也會覺得她的作品可愛又有奇幻色彩。不過,看似簡單的波點背後,意義卻嚴肅又深刻,她之所以如此寵愛波點,是因為「波點擁有太陽的形狀,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徵;它也有著月亮的形狀,這意味著寧靜。圓形、柔軟、色彩斑斕、無知無覺、不可捉摸,波點成了一種運動。波點是通往無限的方式。」

  我們一直強調藝術家要「接地氣」,此次展覽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夢幻世界,仿佛與現實社會毫無關聯,那麼,草間彌生本人不接地氣嗎?當然不是,南京德基LV櫥窗裡曾展示過一組豔麗的八爪魚觸角,即為草間設計,她和許多日本藝家一樣,與奢侈品牌有著密切合作。她也毫不諱言自己對名聲的渴求,在收穫巨大名聲的時候,她繼續努力創作,想變得「更有名」。60年代,為了抗議「越戰」,她還策劃了一系列「裸體偶發藝術」。「接地氣」不是浮於作品表面,在作品中表現鐵路高架等形式上的東西,更重要的體現在對生命和世界的深層次感悟上。

  在藝術這塊領地上,見風使舵順勢而動,或許能得到暫時的收益,卻無法成為經典。草間曾「如此自大」——「我覺得沒有人比我有才華」,同時又如此執著——「我一直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藝術上」,她一條道走到黑,才成就了今天的江湖地位。

  草間彌生的「瘋狂」與「堅持」,無疑給中國當代藝術以啟示——要追求標新立異,而不是譁眾取寵,用所謂現代藝術來做「皇帝的新裝」。「藝術家要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的真性情,不應為『討好』而偽裝不屬於自己的思想。」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這樣對記者說,他疾呼中國藝術家應還原藝術的本原。記者 龔倩 付奇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相關焦點

  • 草間彌生: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早就自殺了
    位於日本東京都港區的國立新美術館,正在舉辦傳奇藝術家草間彌生藝術生涯以來最大型個展——《草間彌生 我們永遠的靈魂》,展覽將持續到5月22日。在家中的草間彌生草間彌生說,如果沒有藝術,沒有這些圓點,我早就已經選擇自殺。對她來說這些忽大忽小的圓點是支撐她繼續生存的巨大能量。
  • 一周藝術人物|斯坦福藝術捐贈人辭世,草間彌生要升藝術氣球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藝術捐贈人瑪麗·瑪格麗特·安德森在舊金山辭世,享年92歲,她與丈夫向史丹福大學捐贈的20世紀美國藝術品是該校「最具價值的藝術收藏」之一。下個月,藝術家草間彌生將在紐約與氣球專家合作,在參加活動的百萬觀眾面前,讓藝術的「太陽」升到天空。
  • 90歲,身價幾十億,她是最貴的藝術女王——草間彌生
    說起草間彌生,不少人會想起浮誇的裝扮和色彩波瀾的波點,2017年,所有在世女藝術家的拍賣榜上,她以1億美元的拍賣總價位居榜首,不少密集物恐懼症都表示不服:憑什麼一堆圓點點就能賣這麼貴?然而,這位「終極網紅」的經歷,還真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人們眼裡的「怪異老婆婆」和這些孩子一樣,很多人對草間彌生的第一印象,都是「很多波點」和「怪婆婆」。
  • 從草間彌生的眼裡重新認識圖形——圓
    從1967年開始,草間彌生開始嘗試當下流行的偶發藝術。她的第一次表演於1968 年10月15 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對面舉行。這部作品的特色是裸體表演者以邦戈鼓的節奏跳舞,而草間彌生自稱「女祭司」,在裸體的身上畫藍點,並主持活動。表演主題是反對越南戰爭,並以一份新聞稿開頭,該新聞稱「用這種股票賺錢使得戰爭繼續下去。我們抗議戰爭建立在殘酷,貪婪的工具之上。」
  • 約瑟夫·康奈爾 | 草間彌生的無性愛人,更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
    1962年,33歲的草間彌生,已經漸漸有了名氣,成為那個時代的前衛藝術家。某一天,草間的經紀人對她說:「這兩天我們會去見一個神秘人士,不過彌生,帶你去見他是有條件的喔。記得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跟我一起去吧。」
  • 評展|草間彌生是否還魅力如舊,美術館當然不只是「打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期評點的展覽是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草間彌生第二次在上海辦大型個展,波點、鏡屋等「網紅」元素悉數登場,但如何引導觀眾了解藝術家而不是「打卡」?
  • 草間彌生、村上隆、荒木經惟為什麼這麼紅?原來是因為它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圖片來源於網絡策展人陸蓉之曾經在採訪中這樣形容過草間彌生:「在今天來說,像草間彌生這樣的藝術家是很獨特的。因為,她是真的是沒有受任何流派、任何大師及歷史人物的影響;她不看藝術史書,更不屑去念藝術史。甚至在寫文學書籍時也不去讀任何文學作品。」對於普通藝術家來說,如果不去藝術的發展史和當今藝術的各類形態,是很難進行長時間有效的創作。
  • 徐小虎:草間彌生不能用繪畫藝術家形容,好繪畫是要動你靈魂一寸
    下面我們一起來從繪畫的角度聽聽這一些藝術大師是如何講藝術的。一個真正的繪畫藝術家,他會通過自己的作品,透過文化,透過時空與大家來打招呼的。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對作品的研究之中與市場之中,這是藝術與技術的本質區別。真正的藝術是一樣可以在很多年之後讓我們感動,而假的藝術家只是在做買賣,何來藝術這一個說法呢?
  • 他是草間彌生的愛人,戀母情結嚴重,卻是美國第一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約瑟夫康奈爾《無題(Penny Arcade Portrait of Lauren Bacall)》,1946年藝術八卦資深人士都知道,康奈爾一生都沒有過世俗之愛,直到晚年才愛上了草間彌生,二人有過一段長達十幾年的無性之戀;此外,康奈爾還是一位戀母情結極其嚴重的人,一生都不曾遠遊。那麼,他為何這樣呢?
  • 草間彌生:南瓜總是讓我笑,它們是蔬菜裡最幽默的
    草間彌生87歲的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出生於日本,在東京學習藝術,而後在1957年來到美國。
  • 草間彌生的鏡像屋,一個唯美的「複製」世界,一切都是那麼的夢幻
    只需要兩面鏡子就能做到的事情並不難,但是,有一位藝術家,卻利用這個簡單的方法,給人們帶來了在視覺上為之驚嘆的奇妙畫面,她就是草間彌生。這是1967年的草間彌生,還有她最愛的波爾卡圓點,不管是衣服上,馬匹上,還是其它的藝術道具上,到處都是。
  • 日本,在松本市美術館沉浸於草間彌生的世界
    當我看到她著名的南瓜作品時,當場就迷上了我想應該有不少女生都熱愛草間彌生的作品吧?最近草間彌生的特展「草間彌生 ALL ABOUT MY LOVE 我的所愛」,就在我的故鄉松本市美術館舉辦,不走一趟真說不過去呢!造訪草間彌生故鄉,參觀松本市美術館!位在長野縣松本市的市立松本市美術館,在2018年3月3日-7月22日舉辦「草間彌生 ALL ABOUT MY LOVE 我的所愛」特展。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作為民營資本的「天協文化」在10年間也引進了多場國外一流藝術家的真跡展,其中包括「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蓬皮杜現代大師展」「西方藝術500年」等,也一度引領城市展覽藝術新風尚。2011年天協文化「畢卡索中國大展」開幕儀式上,張曼玉出現在展廳。
  • 長沙商場展演慶雙節 波點風潮、花植藝術節博眼球
    草間彌生X村上隆藝術雙聯展於9月19日-11月9日在長沙海信廣場西廣場展示。《消失的房間》由觀展者自行在原本純白的牆上和家具商貼上多色的圓點,享受沉浸式的互動藝術體驗。風靡世界的「波點風潮」登陸海信廣場,五一商圈新晉打卡地亮相。
  • 藝術盒子 | 新發現的凡·高遺物為他早年愛情提供線索
    草間彌生:我最欣賞我自己 今年3月22日是日本前衛藝術先驅草間彌生90歲的生日。「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藝術展目前正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將持續至6月9日。 人稱「波點女王」的草間彌生,是一名「精神病藝術家」。
  • 日本七大藝術離島,漂浮在海上的文藝聖地
    ,其中不乏藝術氣息濃厚的假日避世地。依海而生的離島不但景色宜人,其中不乏藝術氣息濃厚的假日避世地。以聞名世界的直島為首,四國區域的大多離島上安置著外形各異的美術館和生態休閒區。如果你想將藝術與旅行兩個愛好結合,日本四國地區的這七大藝術離島應該符合你的口味。
  • 詩追求藝術真實而不是對生活自然主義地描摹
    藝術真實以第一人稱開始的故事總是給人一種假象——作者在寫自己的經歷。實際上,這種現象在詩歌閱讀中同樣存在。正如塞琪·科恩所說,「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其實寫得相當矯情和做作,不過有一點,感情是真實的,寫完之後幾乎沒做修改,就直接投給校報,居然被採用了。
  •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京都藝術大學傻傻分不清楚!
    說起日本藝術私立院校,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東京五美」;那麼說起國公立藝術院校的話,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國公立五藝大」了吧,他們是日本頂級的藝術院校,更是許多藝術生嚮往的藝術學習殿堂。名美美術教育之前介紹過「東京五美」,那麼今天名美美術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國公立五藝大」。
  • 現當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貓
    同樣養貓愛貓的現代文學研究者陳子善教授曾出版《貓阿貓》,並曾以《從現代文人畫貓寫貓看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遷》為題,講述了現代文學藝術史上諸多「貓人貓事」,其中都提及了徐悲鴻的貓。西泠春拍中收錄的《貓戲圖》與《蕉陰凝視圖》,正是文人與貓的一番寫照。
  • 故宮出版社推出「跟著藝術大師」系列 一本書讀懂一個大師
    故宮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為了更好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之美,2021新年伊始,故宮出版社推出了「跟著藝術大師」系列《跟著王希孟遊千裡江山》《跟著惲壽平去寫生》兩本新書。作者們以輕鬆的筆調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從一位藝術巨匠談起,談及繪畫史上的名作,談及諸多繪畫題材,聊聊歷史、聊聊藝術、聊聊藝術家的故事,帶領大家走進繪畫藝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