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大腦的感覺門控系統!

2021-01-11 生物谷

2020年7月28日訊 /

生物谷

BIOON /——許多自閉症患者都有感覺過敏、注意力缺陷和睡眠紊亂的症狀。與這些症狀有關的一個大腦區域是丘腦網狀核(TRN),它被認為是流入皮質的感覺信息的守門人。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繪製出了TRN前所未有的詳細圖譜,揭示了該區域包含兩個不同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經元子網絡。該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之一Guoping Feng說,這些發現可能為研究人員設計藥物提供更具體的目標,從而減輕自閉症的一些感覺、睡眠和注意力症狀。


"我們的想法是,你可以非常明確地針對一組神經元,而不影響整個大腦和其他認知功能,"馮教授說道,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的James w和Patricia Poitras教授,也是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大腦研究所的成員。


該研究近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題為Distinct subnetworks of the 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不同的亞群


當來自眼睛、耳朵或其他感覺器官的感覺輸入進入我們的大腦時,它先進入丘腦,然後再傳遞到大腦皮層進行更高層次的處理。這些丘腦-皮質迴路的損傷會導致注意力缺陷、對噪音和其他刺激過敏以及睡眠問題。


控制丘腦和皮質之間信息流動的主要途徑之一是TRN,它負責屏蔽令人分心的感官輸入。2016年,馮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Michael Halassa發現,一種名為Ptchd1的基因的丟失會顯著影響TRN的功能。對於男孩來說,丟失這種攜帶在X染色體上的基因會導致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攻擊性、智力障礙和自閉症譜系障礙。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體內的Ptchd1基因被敲除後,小鼠表現出許多與人類患者相同的行為缺陷。當TRN基因被敲除時,小鼠只表現出多動症、注意力缺陷和睡眠中斷,這表明TRN是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了解更多關於TRN中發現的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希望找到治療多動症和注意力缺陷的新方法。目前,治療這些症狀最常用的是利他林(Ritalin)等興奮劑藥物,這些藥物對大腦有廣泛的影響。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找到一些特定的方法來調節丘腦-皮質輸出的功能,並將其與神經發育障礙聯繫起來。他們決定嘗試使用單細胞技術來解剖細胞的類型以及表達的基因。以確定是否有特定的基因可以作為藥物靶標?


為了探索這種可能性,研究人員對TRN神經元中發現的信使RNA分子進行了測序,揭示了在這些細胞中表達的基因。這使得他們能夠識別出數百個基因,這些基因可以根據細胞表達這些特定基因的強烈程度,將細胞分化成兩個亞群。


他們發現,其中一個細胞群位於TRN的核心,而其他細胞在核心周圍形成一層非常薄的層。研究人員發現,這兩類細胞還與丘腦的不同部位形成聯繫。基於這些聯繫,研究人員假設,核心細胞參與將感覺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而外層細胞似乎幫助協調通過視覺和聽覺等不同感官傳入的信息。


可用藥的靶標


研究人員現在計劃研究這兩種神經元可能在各種神經系統症狀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包括注意力缺陷、過敏和睡眠中斷。利用基因和光基因技術,他們希望確定激活或抑制不同TRN細胞類型或細胞中表達的基因的效果。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這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未來真正開發出具有調節不同功能的特定藥物靶點。丘腦-皮質迴路控制著許多不同的東西,比如感覺感知、睡眠、注意力和認知能力,這些可能會更有針對性。


研究人員說,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治療注意力或過敏症,即使它們不是由TRN功能缺陷引起的。


TRN是一個目標,如果你增強它的功能,你可能能夠糾正由丘腦-皮質迴路損傷引起的問題。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距離開發出任何治療方法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潛力是他們不僅可以利用單細胞技術理解大腦如何組織本身,而且也可以知道如何隔離大腦功能,允許科學家識別調節特定功能的更具體的目標。" (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味覺系統將味道信息從舌頭傳遞到大腦的機制
    /Nature 20172017年8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Charles Zuker和同事們通過研究小鼠舌頭上的檢測苦味的細胞和檢測甜味的細胞,梳理出味覺系統如何自我建立連接。這些結果揭示出細胞如何不斷地重新建立連接來保持味覺正常運行,從而允許味道信息從舌頭傳遞到大腦。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從進化上說,斑馬魚的祖先與人類祖先在4億年前「分道揚鑣」,其歷經的差異進化時間遠長於小鼠與人類的一億年的差異進化時間。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TP13A2 deficiency disrupts lysosomal polyamine export」。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蚯蚓的大腦位於第三體節的口咽上方,分為兩葉。感覺神經發出後向前進入口前葉和第一體節。掠食性多毛動物的神經系統則更為複雜,其大腦可以分為前腦、中腦和後腦,一對環繞食道或口咽的結締組織由大腦發出後環繞前腸,並連接腹神經索。早期環節動物有一對由橫向結締組織連接的腹神經索,在晚期環節動物中則融合為一根神經索。
  • K+通道TASK2雙孔結構域pH門控的結構基礎獲解析
    K+通道TASK2雙孔結構域pH門控的結構基礎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33:06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Stephen G.
  • Nature:利用CRISPR/Cas9揭示蛋白ENL促進AML白血病產生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16872017年3月5日/生物谷BIOON/---利用員工牌進入大樓的任何人可能理解蛋白ENL如何為治療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提供新的可能。
  • 最新Nature:非洲爪蟾的演化,菸鹼受體,胰腺癌16年10月20日刊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以閱讀封面專題:Genome evolution in the allotetraploid frogXenopus laevis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的結構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是配體門控性離子通道
  • Nature:科學家闡明雌雄線蟲大腦發育初期的差異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線蟲神經系統中這種性二型現象產生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由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所提供資助。在雄性或雌性的線蟲(漂亮新小杆線蟲或秀麗隱杆線蟲)機體中往往存在少量的不同性別所特殊的神經元,而其餘的神經元在兩性線蟲大腦中均存在,儘管雄性和雌性線蟲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模式並不相同,而如今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揭示了其大腦中神經元布線圖形成的分子機制。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15日
    本研究通過分子遺傳學剖析整合應激反應(ISR)門控認知處理的神經環路,發現學習減少海馬興奮性神經元和一組表達生長抑素的抑制性神經元eIF2α磷酸化,去除上述神經元中p-eIF2α可增加mRNA翻譯,增強突觸可塑性,提升長期記憶。結果表明eIF2α依賴的mRNA翻譯通過細胞自主性機制調控記憶鞏固。
  • 研究揭示斑馬魚決策的神經迴路
    研究揭示斑馬魚決策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4 9:41:26 美國哈佛大學Armin Bahl組發現斑馬魚幼體證據積累和決策的神經迴路。
  • Cerebral Cortex:科學家揭示嗅覺系統影響大腦記憶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大腦中的感官知覺如何影響機體的學習和記憶過程,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rebral Cortex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波鴻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氣味的處理過程影響大腦記憶中心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嗅腦的重要部分—梨狀皮質會對海馬體中的信息儲存過程產生直接的影響。
  • 研究揭示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研究揭示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42:05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Michel G. Nivard課題組,使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揭示了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 Nature:科學家利用雷射DeepPIV揭示深海動物神秘黏液結構
    mucus filters粘液過濾器採用DeepPIV 系統中的雷射來展示幼蟲的內部結構,揭示出其內部的神秘結構生長在幾乎是零重力的環境中,許多深海動物進化為軟體、凝膠體的身體並且使用精細的粘液結構來捕獲食物。直到今天,研究這些複雜的生物結構依然是幾乎不可能的。但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打破了這一困境。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鑑於這些幹細胞能夠發生增殖並且能夠對它們進行準確地基因操縱,這種模型系統提供一種強大的工具來對人細胞在早期發育期間如何轉化為不同的細胞類型和哪些變化可能導致人疾病進行詳細的分子分析。這種模型也揭示出儘管基因SOX17和BLIMP1對生殖細胞命運是至關重要的,但是SOX17隨後在內胚層組織產生中發揮著另一種作用。然而,為了準確地描述胚胎如何發育,理解細胞在正常胚胎的三維環境中如何表現是有必要的。通過研究最常見使用的小鼠胚胎,這一點是不能夠實現的。小鼠胚胎是由圓柱體形狀的卵子發育而成的,而人胚胎具有平面的圓盤形狀。
  • 攻擊行為如何被大腦控制?科學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調節開關」
    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攻擊行為的「調節開關」。據許曉鴻研究員介紹,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後,從調整自身狀態,到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大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第一隻恐龍蛋是軟殼蛋
    系統發育學分析表示這枚蛋可能來自身長至少7米的海洋爬行動物,薄殼大型卵可能與較大的體型和卵胎生相關。衰老大腦中血漿蛋白的攝入降低,配體特異性受體介導的轉運向非特異胞膜轉胞吞作用轉變,同時伴隨周細胞覆蓋的特異性丟失。藥物抑制衰老上調的ALPL可增強大腦攝取治療相關轉鐵蛋白、轉鐵蛋白受體抗體和血漿。[相關報導:當大腦變老時,發生了什麼?
  • 科學家可以操控猴子的大腦「做決定」了|Nature
    近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我們衡量不同的選項時,大腦眶額葉皮層對每個選項編碼的主觀價值能夠直接影響最終的行為決策。這項研究的成果將幫助人們研究成癮行為,飲食障礙,以及其他與行為決策出錯相關的神經精神障礙。
  • 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走進動物的大腦瞧一瞧
    希望了解大腦編碼語言的神經科學家,一般研究的是大腦的細胞網絡是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並產生行為的,比如運動或語言。但他們無法從細節上了解兩者之間的重要信息——能揭示動物情緒或欲望模式的大量神經元電活動,以及哪些活動能幫助調整動物的行為。即使就在幾年前,測量腦內部狀態背後的特定網絡的活動也是不可能的。一系列新技術的出現開始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 研究揭示大腦抵抗西尼羅河病毒感染方式
    論文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博士後研究員Brian Daniels說,「RIPK3是促進大腦中抗病毒炎症產生的信號環境的一部分。」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到RIPK3通過招募趨化因子而對西尼羅河病毒在大腦中的存在作出反應。Daniels解釋道,這些趨化因子促進成功地清除西尼羅河病毒。它們吸引抵抗感染的白細胞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