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片文章我給大家介紹了天津的傳統早點鍋巴菜、麵茶、老豆腐,並且推薦幾家有特色的小店。今天我再和大家聊聊天津的傳統早點鍋巴菜。天津人叫嘎巴菜,但是出售嘎巴菜的招牌上都是寫的鍋巴菜。為了通俗易懂我們下面都叫鍋巴菜吧。
鍋巴菜是天津特色的早點,他創始於天津,並且在天津發揚光大,現在成為天津老百姓早點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在天津吃早點一定會有鍋巴菜的身影出現,那麼鍋巴菜作的有特色的店鋪太多了,但是如果你問天津人哪家鍋巴菜最正宗,給你的回答一定是大福來鍋巴菜。
為什麼是大福來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鍋巴菜的歷史。
大福來的創始人可是大有來頭,相傳是水泊梁山菜園子張青的第十三代。當年他們十字坡大戰後投奔梁山,也就是那時候他們的獨子張君與他們失散,張君被一位老漢收留,老漢是攤煎餅為生的,張君學會了攤煎餅,老漢去世後,張君為了尋找他的父母,從山東來到了直沽寨(也就是天津),在三岔河口擺攤賣煎餅為生,從此便安家在此,時代流傳。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張記煎餅鋪已經遷址到天津西大彎子,掌柜張蘭就是張青的第十八代孫。乾隆二次南巡路過天津,在三岔河口上岸巡視觀景,一路巡視到了張記煎餅鋪,便買了一張煎餅卷大蔥嘗嘗,乾隆覺得好吃,於是吃的有點快了,一下噎著了,然後讓張蘭上一碗湯,煎餅鋪哪有湯啊,張蘭慌亂中,將煎餅撕碎,放入香菜、蔥花、點上香油,放上鹽,用開水一衝,端上桌來。誰知乾隆特別喜歡這個味道,便問這是誰做的?張蘭的妻子被叫出來,皇上指著湯碗問叫什麼名字?張蘭妻子一位在問自己的名字,便回答道「郭八」乾隆一聽,這個名字挺不錯,鍋上的嘎巴嗎,再加上一個菜字,叫鍋巴菜就好了。
轉天一位御前侍衛送來了賞錢,並對張蘭高聲喊道「你的大福來了」這時張蘭夫婦菜知道昨天那位是當今皇上,趕緊磕頭謝恩。
從此以後,張蘭的煎餅鋪就改名叫「大福來」,也從賣煎餅改為了賣鍋巴菜。他們夫婦也將這個鍋巴進行了改進,首先鍋巴由原來的小米加黃豆,改成了綠豆加大米,這樣更適合天津人的口味,其次,白開水變成了素滷加小料,味道更加鮮美。從而張蘭夫婦創製出了素香風味的天津鍋巴菜。這其中又經過了幾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流傳至今。
上面只是大福來的歷史發源,主要是告訴大家鍋巴菜就是大福來發明的,而且他家的鍋巴菜也的確有特色還好吃。
鍋巴就是用綠豆加大米攤成煎餅,然後再切成柳葉狀,配上專門製作的素滷,然後淋上麻將、豆腐乳、放上香菜,再放上特製的辣椒。那個味道太好了。
那麼我們來天津去哪裡能吃到大福來呢?天津大福來有很多店鋪,裡面早點一條龍什麼都賣,鍋巴菜、老豆腐、羊湯、餜子等等。在古文化街正門對面現在就有一家大福來的店鋪,裡面什麼都有,而且還有耳朵眼炸糕的售賣窗口,基本上天津特色的早點這裡就都有了。
但是有些朋友說了,旅遊區的店又貴又不好吃,還是想吃居民區的。那麼我給大家介紹兩家。
紅橋區西青道科園公寓底商,這家店味道不錯,每天來吃早點的人特別的多,以至於原來天天門前都堵車。
還有紅橋區丁字沽店也不錯,聽說浙江衛視還去那家做過節目。
原來大福來在北馬路派出所旁邊有一個特別小的店,但是那家的大福來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家,現在已經關門了,也不知道那家作滷子的師傅去了哪家店。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喜歡的朋友請下方評論、點讚、轉發、並關注萬能的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