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千奇百樣的「妖怪」,被藝術家們賦予了人性。他們既有貪嗔痴念,也有愛恨情仇。在這個人類與妖怪共存的世界裡,作家以故事為鏡,妖怪為鑑,寫出了浮世悲歡的人生百態。——題記
在百度百科中,「妖怪」是指地球上除了人和神以外的生命的存在。它的產生源於人類對大自然和未知生物的敬畏之心。隨著時代的發展,妖怪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文學、影視和動漫作品中。「妖怪」的形象也逐漸現代化和娛樂化。
這些形形色色的「妖怪」不僅構成了我們的神話體系,而且還塑造了我們的文化模式與文學想像。遺憾的是因為各種歷史原因,中國的妖怪被迫斷代,凋零。
如今,我們似乎早已遺忘了這個獨特的文化遺產。為了彌補這塊文化缺口,作家張雲花費十餘年時間,從浩瀚的中國歷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寫成《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一書。
張雲曾自號「搜神館主」,雖從小嗜妖如命,卻也膽小怕鬼。早在《中國妖怪故事》之前,他便出版了「民國妖怪志系列」(《傒囊·三目之嬰》和《山都·幽怨之鈴》)。
與「民國妖怪志系列」不同,張雲在《中國妖怪故事》的野心要更大。全書一共收錄1080個妖怪詞條,並以妖怪名稱加上相應故事的方式編寫成妖、精、鬼、怪四大部分。
在書中,張雲從妖怪敘事的角度出發,站在文化史的高度為讀者梳理了中國妖怪文化的發展脈絡,重新審視了妖怪文化的貢獻和藝術價值。今天,我將結合張雲的《中國妖怪故事》,從中國妖怪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和大家一起去了解妖怪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形象與文學想像。
01、妖怪文化:源於中國,興於日本
日本著名妖怪研究學者水木茂曾說過:「如果要考證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來自中國。除此之外的20%來自印度,剩下0%才是其本土的妖怪。」
既然中國的妖怪文化底蘊深厚,那為何如今卻日漸式微?而起源於中國的妖怪文化,最後為何又盛隆於日本?
事實上,儘管妖怪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民國以後,由於社會動蕩及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綿延幾千年的志怪文學陷入了低谷。在《中國妖怪》中,張云為我們總結了中日妖怪文化發展差距的四個原因。
首先,在觀念上,妖怪在我國多被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從而忽略了其自身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意義。而在日本,妖怪得到了國民的重視。妖怪文學甚至被列入民俗學、文化學甚至被提升到民族性的高度。
其次,中國妖怪數量眾多,四處散落,但卻沒有被全面收集和整理。致使妖怪種類不成體系,十分可惜。
而日本學者自二戰後便一直搜集整理本土的妖怪故事。比如鳥山石燕共描繪了二百零七種妖怪,完成了日本妖怪的形態定型,為日本妖怪的普及和傳播奠定了重要基礎。
水木茂的《妖怪事典》和《日本妖怪大全》則完成了對日本妖怪的全景式集納總結,對日本妖怪研究和妖怪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再者,中國志怪文學自清代後式微,而日本妖怪文學卻一直作為日本文學的一股中堅力量。不管是推理小說家,還是奇幻作家,都能夠用大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講述關於妖怪的故事。
最後,在文化推廣上,日本妖怪文化的影響力也要遠大於中國。像夢枕貘的《陰陽師》和《妖貓傳》。
還有《怪談》、《墓場鬼太郎》、《千與千尋》、《百鬼夜行抄》和《夏目友人帳》等海量的電影漫畫,都為日本妖怪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
這些文化層面的推廣,都使得日本妖怪走向了大眾,走向了市場,走向了世界。而中國的妖怪文化,卻開始滯後。
那麼,這些在世界上聲名大噪的日本妖怪,在古代中國又曾經經歷過怎樣的發展呢?
02、神話中國:萬物有靈,萬物皆妖。起於先秦,沒落於清。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所有靈氣之物都可以變化成形成精。因此,在中國的神話裡,主張「萬物有靈,萬物皆妖」。《孔叢子·執節》曾記載:「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謂天祥也。」而在不同時代,妖怪的文學形象、功能和文化想像也經歷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和演變。
1、先秦時代:妖怪文化的醞釀和初步形成時期
先秦時期是妖怪文化的醞釀和初步形成時期。妖怪不僅散見於《春秋》《楚辭》等各類史書中,也出現在志怪文學中。雖在內容上略顯幼稚,卻也初露崢嶸。
這一時期的妖怪主要來源於上古的傳說、英雄和奇異的自然物種。不管是名字、出處,抑或是故事情節都十分零碎。這些妖怪多為半人半獸、多頭多身、吞天噬地、氣勢磅礴,充滿了雄渾的浪漫主義氣息。
而稱為「古今語怪之祖」的《山海經》正誕生於這個時期。《山海經》共十八章。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教、民族、產品、藥品、祭祀巫醫等。書中有許多著名的古代神話傳說和妖怪故事,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
儘管這些內容零碎,很少有完整的情節,但極為豐富的傳說和神怪極大地拓展了妖怪文化的內涵。龐大的妖怪記載讓《山海經》成為妖怪文化獨一無二的寶庫。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
2、兩漢時期:志怪文學趨於成熟,妖怪文化開始興起
兩漢時期志怪文學趨於成熟,妖怪文化開始興起。這一時期妖怪的形象也開始脫離半人半獸、能力巨大的「創世」級妖怪,而更加趨向於大自然。
而在故事情節上也開始與一些著名人物、著名故事聯繫起來,有了完整的情節,雖然篇幅不長,但起轉承合,引人入勝。
3、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文學的完全成熟期,妖怪文化的鼎盛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志怪的完全成熟期和鼎盛時期。當時志怪作品眾多,題材廣泛,包羅萬象,而且有從短篇向長篇發展的趨勢。
例如,志怪文學的不朽之作《搜神記》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搜神記》搜集各種民間關於鬼怪、神異以及神仙方士的傳說。大部分故事都以妖怪為主角,每個故事的敘述簡短精要。
此時妖怪的現實性和時代感開始加強,故事也開始反映社會現實的黑暗、混亂以及人民群眾遭受的苦難,體現人民群眾對理想和內心的追求。
4、唐宋元明清:志怪文學的絕響,妖怪文化的巔峰
到了唐朝,唐人傳奇開始比較自覺地通過小說的形式,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來反映作者的理想。故事從以前的短篇、碎語,演變成浩繁長篇,結構曲折迴蕩,文筆優美,比如《柳毅傳》。
宋代完成了妖怪們史無前例的集結,《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等典籍中妖怪文學鬱鬱蔥蔥。而元雜劇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為後來的《西遊記》提供了素材。
這一時期的志怪小說,不再是以往單純的妖怪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引入了懸念、推理等情節,受到大量平民百姓的喜歡。
比如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吳承恩的《西遊記》、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與《醒世恆言》,還有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這些文學經典也都賦予了妖怪文學新的內涵和形式。
清代妖怪文學則出現了俠義及公案小說形式。眾多優秀的妖怪文學的筆記開始湧現,比如《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三異筆談》《螢窗異草》等。
最出名的當屬《聊齋志異》,它不僅內容豐富,且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堪稱妖怪文學一絕。
宋元明清時期,既是妖怪文化的巔峰,也是中國志怪文學的絕響。這個時期的妖怪開始來源於日常生活。新的妖怪沿襲之前或者從以前的諸多妖怪中演化而來。故事題材也比較單一,多數是狐妖女鬼、書生佳人的愛情故事。
03、中國妖怪故事:照妖鏡下的人生百態,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
自《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西遊記》和《聊齋志異》,妖怪文學佔領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半壁江山。這些千奇百樣的「妖怪」,被藝術家們賦予了人性。他們既有貪嗔痴怨,也有愛恨情仇。
而在這個人類與妖怪共存的世界裡,作家以故事為鏡,妖怪為鑑,寫出了浮世悲歡的人生百態。「妖怪」不僅是我們的文化遺產,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妖怪都成為了獨特文化象徵。
比如「龍」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神話動物和神聖動物,秦漢時代以後再演化為皇權的符號。「麒麟」成為了祥瑞之物,古人更是用「麒麟才子」來形容德才兼備之人。
再者,妖怪在不同的時代被藝術家們賦予新的形象和新的生命。比如《野人閒話》中的白骨精成了《西遊記》中的白骨精。現代仙俠劇中常出現的「鮫人族」來自於《搜神記·卷十二》的「鮫人」,《妖貓傳》中的「妖貓」來自於《夜譚隨錄·卷二》。
《聊齋》、《搜神記》、《封神榜》等古代大量志怪小說陸續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李碧華和天下霸唱等現代作家更是從豐富的「妖怪素材庫」中取材,打造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動人而經典的角色。
如今,中國妖怪已成為了東亞文化圈的創作素材。深受日韓地區喜歡的「殭屍」更是每年都被搬上熒幕。不管是80年代的香港殭屍片,還是現在的韓國的《釜山行》,美國Netflix拍的《王國》,均以「喪屍」為外衣,深度探討人性及社會問題。
儘管中國妖怪文化已停滯百年,但慶幸根基深厚。也慶幸有張雲這樣的有心人,不遺餘力地對「妖怪」加以系統整理和推廣。我想在未來,中國妖怪文化將能得到國人更多的重視。自然也會有更多的創作者,用全新的眼光和高度,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