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闡述之前,不妨先來說說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很多角色都挺有意思,也令人深思,就以李必為例,本以為他是一個與以前的電視劇中無異的正派人物,一心為了天下和百姓、不為己私、淡泊名利等等,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你會發現,他的心中並不是像聖人一樣清心寡欲,完全地不顧名利,完全地為民著想,他有著當宰相的野心,在做會危及到他的宰相之路的決定時,他也會猶豫;在長安城和百姓危在旦夕的時刻,他首先想到的是保住太子而不是百姓,或許可以說他好得不是那麼的「純粹」,但是在我看來,這樣才真實,這個角色才有血有肉,難道所謂的「好人」就不該有半點私慾,並且勇氣與智慧並存,為了你好他好大家好,就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犧牲自己嗎?如果一個人可以簡單地通過人設來了解,那麼古今中外的人們研究人性還有何意義?哲學家提出「我是誰「這個終極問題之一又有何意義?因為大家不過是帶著標籤的「紙片人「而已。
不禁想起高中的語文小說閱讀,老師曾說,一個人物唯有在紙上「立」起來,沒有絕對的正面,也沒有絕對的反面,不那麼完美,就像帶著己私的無私,帶著柔情的堅強,帶著溫暖的殘忍……這樣他的形象才豐滿,才有立體感,而越是豐滿圓潤的小說形象,就越令人深思和印象深刻。小說尚且如此,那現實生活中為什麼還要以單薄的人設來片面地概括一個人呢,甚至還以這樣的人設對其進行捆綁,豈不是將一個立體的人重新塞回紙張之中了麼?
人設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而且每個人都不是用一個簡單的詞彙就能夠完全概括的,人因複雜而充滿變化,也正因人的多面性,生活才會豐富多彩。人設也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每個人都是「社會人」,都會接觸和融入社會,擁有自己的社會角色,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行為模式,同時還要接受社會的評價,所以擁有人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人設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於人設的無知和盲目。
對自己的人設不滿意沒有關係,這種事情畢竟不能強求,還記得《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喊出的這一句「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麼?只有自己明白自己是什麼樣子,何必為了一個外在的評價而苦惱呢?褪去人設,摘下標籤,站在鏡子前,好好地看看自己,你是誰不是人設決定的,而是你自己,這樣心中或許就有了繼續前行的勇氣。除了穩定好自身心態,勇敢地直面不符合自身的人設之外,我們還可以採取積極的行動,比如適度做一些與人設相反的事情、真誠坦率地向別人吐露心聲等來打破人們對自己的刻板印象,從而改變他人由於人設對自己並不真實的看法。
其他人的人設崩塌也沒有關係,人設並不是他們本人的體現,他們是什麼樣子,不要你覺得而是要他覺得,不必對一個人設耿耿於懷。換個角度說,或許你離這個人的真實面貌又近了一步,或者你了解到了這個人的另一面,何必為了他人的人設崩塌而惱怒,甚至謾罵呢?尊重並諒解他人的人設,才能使自己走出自己的情緒不適圈。
最後,借用薛之謙在《渡》中的一句歌詞,「人設太可憐,希望你諒解。」,願每個人不再受人設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