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7月6日訊(記者陳凌燕 通訊員王敏 張全錄)為了排查去做CT,結果在肺上發現了肺結節!六旬老人因此寢食難安。肺結節有「肺癌爸爸」的別稱,不過專家指出,普通人群肺結節檢出率高達20%-25%,且大多是肺小結節、微小結節,兩者確診為肺癌的比例分別低於10%和1%。大多數肺結節就如臉上一個痣,市民們不必驚慌,但也不要疏於觀察。
61歲的陳婆婆最近吃不香也睡不好。上個月她在家人建議下做了一次肺部體檢。沒想到新冠肺炎是排除了,卻意外發現了肺小結節。「這要是惡性腫瘤怎麼辦?」陳婆婆有點慌了。上周,她在兒子陪同下來到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病區副主任楊澄清接診後認為,老人患的是胸膜下結節伴暈徵,考慮為肺隱球菌感染。抽血一查,正如所料。醫生說,陳婆婆口服氟康唑即可痊癒。
「最近做肺部CT的人挺多。」楊澄清說,不少發現結節的患者也陸續開始到醫院就診或在網上諮詢,「其實肺結節普通人群的檢出率達20%-25%,因為常被懷疑是腫瘤,讓不少人寢食難安。」楊澄清解釋,直徑≤3cm的肺部陰影被稱為肺結節。「這些結節中,有些是炎症所致,有些與結核桿菌、隱球菌感染相關,還有些與環境等因素有關。相當一部分肺結節無需吃藥打針,還有一部分只需用藥就能治癒。只有很小一部分肺結節是腫瘤。」楊澄清還表示,對於肺小結節,就算是肺癌也是早期肺癌,「這部分早期肺癌與傳統意義上的肺癌有很大差別,手術切除後生存率幾乎100%。」
不過,如果發現了肺結節也不能置之不管。肺結節發病因素具有多樣性、複雜性,臨床診斷容易被混淆,武漢市肺科醫院因此開設肺結節門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胸外科、腫瘤科、放射科、內鏡室、病理科共同組成肺結節多學科會診(MDT)團隊,成立肺結節管理工作室,對肺結節患者進行綜合管理,做針對性治療,並長期隨訪。
楊澄清表示,只要科學診斷、規範治療、定期複查,肺結節就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