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就有很多行文樸素的詩歌,人們將其整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然後就匯集成了《詩經》。雖然這部偉大著作的很多作者都無從考察,但其中卻蘊含了深刻思想和巨大智慧,也讓後世讀者無比讚賞,所以才能傳世久遠。
《詩經》中也有很多成語,比如不稼不穡,指不參加勞動生產;兢兢業業,指工作時踏實認真。再如,不可救藥,比喻無法挽回的局面;丹鳳朝陽,指賢才遇到明主,等等。
讀者在閱讀這些經典著作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就會有很大收穫。下面介紹《詩經》裡的一段話,短短37字,卻包含一個成語,更指點人生。
鶴鳴
先秦:佚名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段短文的大意是:白鶴在深澤鳴叫,鳴聲響亮、直上雲天。魚兒遊到淺灘,時而也潛遊在深淵。可愛的園林裡種著高大的紫檀,樹下還長著楷樹。其他山上的石塊,也可以用來磨玉石。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人博採眾長,方可立於不敗之地。與朋友相互切磋,不僅可以查漏補缺,還能避免重蹈覆轍。雖然說生活中經常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可是在經驗缺乏的情況下,失敗的風險就非常大。如果可以找到捷徑、又能避免犯錯誤,為人處世的效率將會增加很多。
古人云,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加以合理利用,是共同發展的主旋律。「它山之石」,既能幫助自己改正錯誤、提供借鑑的外力,也反映出古代文化的獨特智慧。
漢高祖劉邦並沒有經世之才,若論運籌帷幄,他不如張良;若論帶兵打仗,他比不上韓信。若論管理才幹,他又不如蕭何。但正是因為劉邦善於駕馭人才,並學會用他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才最終一統天下。
三國時劉備的文オ不如諸葛亮,武功更不如關張和趙雲,但他善於協調,可以吸引優秀人オ為他所用。多一樣才華,就等於錦上添花。
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社會歷練、人生經驗等方面,經常有不足之處,只有借用別人智慧,才能讓思考更加周全。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荀子也曾告誡後人,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借用別人的智慧,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發現別人的才能,為我所用,就等於汲取了智慧的營養,比獲得金錢更為划算。
綜上所述,一個人的經驗、眼光和能力等都非常有限,只有積極引進外援,並善於借鑑別人的長處,才能化解一些自身缺點無法彌補的問題。人生苦短,卻經常遇到迷津,多學習古人智慧,也會少走很多彎路。
他山之石,就是指那些可以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可以攻玉,就是比喻藉助外勢力,增長見識、提高能力,並修正錯誤、改進效率。為了積極落實,得到切實的成效,大家必須自覺地看見自己的缺點,同時發現對方的長處,然後抱著謙虛謹慎的態度,而不可心胸狹窄、巧言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