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要把蟑螂餵養大,同學們都驚呆了。
不要小看它,它是寵物,又是實驗品
電影《馬達加斯加的企鵝》正在熱映,而昨天,30隻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雄赳赳地走進了杭州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爬上了初中部的講臺。
這些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蟑螂還都是幼蟲,有的只有成人的食指指甲蓋那麼大,但它們都是貨真價實的蟑螂,在盒子裡爬來爬去,不時爬到老師的手上,引得課堂上的同學驚聲尖叫。
要把它打造成機器蟑螂
上課的陳炯炯老師,來自省科協,面對手上爬來爬去的蟑螂,他一臉淡定。
「這些蟑螂,中文名叫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和在垃圾堆裡爬的蟑螂有所不同,這是一種寵物蟑螂。今天的這些蟑螂,我要分給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把它們餵養長大。」
陳炯炯老師說,學校開設了「機器蟑螂課程」,報名參加這個選修課程的同學,有小學六年級和初一、初二的學生。除了要把蟑螂養大,觀察蟑螂的習性、記錄它們的變化,更重要的,今後,同學們還將在老師的指導下,給蟑螂植入電子設備,改造這些蟑螂,讓這些蟑螂能被同學們所控制,比如向左走向右走,變身「機器蟑螂」。
蟑螂的神經系統和人是不一樣的,比人簡單多了。只要在蟑螂的神經系統中插入電極,接上藍牙裝置,人們就可以用手機給藍牙發出指令,藍牙再通過電極,向蟑螂的神經系統發射電脈衝信號,刺激蟑螂,蟑螂就會按照人的要求前進或後退。
接下來,學校將購買一批售價100美元左右的傳感器,植入蟑螂體內,實現控制蟑螂行動的目的。
陳老師說,在美國,已經有公司研發出了可遙控蟑螂的應用程式和裝置,給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安上這些電子裝置,通過手機控制,讓蟑螂根據指令移動。而大成嶽家灣實驗學校的同學們,也要做到這點。
「當然,因為這個實驗比較複雜,不指望每個學生都能成功,但學生們在完成這些實驗的時候,肯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穫。」
學生的第一任務是辨別雌雄
把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改造成「機器蟑螂」,這個實驗來源於美國Backyard Brains公眾開放實驗室,這是一個讓普通人生動理解神經科學的公眾開放實驗室。陳炯炯老師去年曾去美國參觀過這個實驗室。
陳老師解釋,馬達加斯加蟑螂比較愛乾淨,它的神經系統比較簡單,這種蟑螂習性比較懶,不愛動,容易完成麻醉、手術等一系列操作,因為這些原因,它被很多科學實驗選作實驗對象。
昨天,是同學們接觸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的第一堂課,上課的30位同學都是男生。這堂課是入門課,同學們主要是熟悉這些蟑螂朋友,了解蟑螂習性,辨別它們的雌雄。
接下來,同學們要把蟑螂養大,接著要製作「機器蟑螂」。
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要先了解蟑螂的生理結構,在動手前,必須認識整個實驗過程的原理。
學生還要用實驗來證明蟑螂有沒有神經系統,學會如何麻醉、解剖蟑螂,如何給蟑螂植入電極,最終實現順利地控制蟑螂的行動路線。
最後,同學們還要製作PPT來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實驗過程、自己的收穫體會等。
陳老師說,相對於以往形式單一的科學課程,製作「機器蟑螂」的課程非常受到同學們尤其是男生的歡迎。
「機器蟑螂」整個實驗的過程,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在動手的過程中,同學們學到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也鍛鍊了觀察、思考、動手、表達能力。」
它,不是一隻普通的蟑螂
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原生於馬達加斯加島,不喜光,隱秘地生活在溫熱潮溼的落葉層中,因為它們是雜食類的生物,會吃一切身邊的東西,因此作為分解者,它們在整個生態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馬達加斯加蟑螂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蟑螂之一,一般都可以長到5-7釐米,它們沒有翅膀,不會飛,也不會咬人,很溫順不好動,也不會傳播疾病,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受人喜愛的寵物(網上賣家售價每隻10-30元),也被廣泛地使用在科學教育實驗中。當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受驚的時候,一股急速的氣流會穿過腹部的呼吸孔,發出明亮的「噝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