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那天,一個「姓」哲學的孩子從主管部門那裡獲得了出生證。於是,叫什麼名字,誰來撫養長大?能否活下去?將他塑造成怎樣的個性?都成了撫養者事先要操心的事。
今年,這個誕生在2010年世博年7月19日的孩子——《哲學分析》雜誌迎來了10周歲。11月「世界哲學日」的第二天,滬上哲人團聚盧灣區順昌路可以看黃浦江的編輯部為少年慶生,他在9歲時就躋身於核心期刊之列,不可不謂英雄出少年。而許多出生時的秘密至今才揭曉——當年是嫁接了一家叫《少女》的青春雜誌的刊號,才開闢出中國哲學核心雜誌的另一番天地,歸屬於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少女》雜誌還有一個詩意的刊名:花與愛麗絲。上海社科院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就成了他的養父養母,作者群供給成長養分,編委會主任潘世偉將一眾人馬稱為「學術共同體」。如今,《哲學分析》總編輯童世駿,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為10歲慶生寫下《哲學,如何讓世界更美好》,而當年出生時的賀文是《哲學,讓世界更美好》,而慶生會上,哲人們談的更多的是未來十年的期許。
2020年11月20日迎來創刊10周年時(上圖)2010年7月19日發刊式猶在眼前,(下圖)
約稿門檻:C刊不是唯一標準,以誰在《哲學分析》發稿為榮
獲得出生證的一個月內,時任上海社科院黨委副書記、哲學所所長的童世駿總編為孩子的取名煞費苦心。左邊是中國期刊界的哲學C刊大孩子們:中國社科院屬下《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世界哲學》,廣州的《現代哲學》《中國哲學史》,還有至少8家以書代刊的二級高校哲學系如北大《哲學門》,人大《哲學家》,武大《哲學評論》,右邊是國外哲學雜誌的名字。幾個來回,最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範蔚文建議的《哲學分析》這個刊名獲得了新聞出版總署的通過。
《哲學分析》至今已出版11卷63期
*如何向名家約稿?
如何脫穎而出?誰都會想到向名家約稿。編輯部聘請了各大高校哲學系的主力軍作為編外力量。「當時,還給我發了紅紅的聘書。」孫向晨記憶猶新。吳曉明的記憶裡那幾年,總編童世駿逢人碎碎念的就是他襁褓裡的孩子《哲學分析》,「讓作者們不以給C刊供稿為榮,而以給《哲學分析》供稿為榮!」武大的郭齊勇聽了鼓動,投去大作《儒家文明的教養的意義》;北大的康德、韋伯研究專家韓水法還記得童主編帶隊來求稿,他被英雄主義的宣言感染,賜稿《展開:關於啟蒙歷史一個側面的考察》。
作為總編的童世駿自然是激活自己海外資源,作為國內知名的哈貝馬斯研究專家,他直接給哈貝馬斯去郵件,稱自己要辦一份有分量的哲學雜誌,不久哈公就賜稿《宗教、法律和政治——論文化多元的世界社會中的政治正義》;「哈貝馬斯後來把他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演講稿給了我,他還抱怨時間太少,很多內容沒有展開。」以後十年中,哈貝馬斯九十歲演講等重量級稿件都能在《哲學分析》上第一時間看到。「哈貝馬斯前後給過好幾篇稿件。」
哈貝馬斯與他所撰寫的《宗教、法律和政治——論文化多元的世界社會中的政治正義》
*第一期的炫目陣容
作為首刊,童世駿的挪威導師著名的北歐哲學家希爾貝克也送來了稿件,託馬斯·博格如約給了《康德眼中的公正世界秩序》。就這樣,除了這些,第一期,陣容強大的海內外大家雲集:陳嘉映、王慶節、楊國榮、江怡、倪培民、陳亞軍、普特南、蘇佩斯……2009年年底助理研究員張志宏在人大讀博,眼見著上海社科院哲學所的師兄們頻繁來京,居然結出這麼豐碩的成果。首期的強大陣容還得力於一些熱心者的捐助,一位曾經是優秀青年哲學教師的企業家提了塑膠袋裡裝的五萬元錢直接從銀行來到編輯部,另一位對人文學術的興趣和造詣都很深的企業家更是慷慨解囊數十萬,這讓行政撥款有限的雜誌在初創階段並不捉襟見肘。
《哲學分析》第一期堪稱「思想的盛宴」
*也常常經歷搶稿失利
當然,約稿並不總那麼順利。時任雜誌常務副主編的成素梅不僅親自挑選和翻譯國際著名哲學家的文章來救急,而且還不計數地為年青作者親自修改稿件來保證雜誌的學術質量,向國內學者約稿更是她十年來一以貫之的任務。特約編輯應奇清晰得記得他去武大訪友,和幾位哲學人酒過三巡,攤牌要約稿,一人熱情高漲,誇口道:鄧曉芒下午剛在大會上做了一個勁爆的演講《從康德哲學批判儒家的鄉愿道德》,我去邀。應奇惶恐不安,《哲學分析》可不是C刊,鄧曉芒這樣的名家可會賜稿?第二天傳來消息,稿子已被某名刊約走。華東師大學報常務副總編付長珍感慨,這已經是「搶稿」的年代,但無論怎樣,在激烈的競爭中,《哲學分析》像哪吒一樣少年出世了。同為養父母陣容的何錫蓉、方松華、王為松、範蔚文也曾捏著一把汗,如今暫時鬆了一口氣。
*不僅僅是辦一份C刊
作為總編輯,童世駿有一個心願,上海社科院哲學所是和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同一年加入了FISP(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業界最高專業團體聯盟)的僅有的兩家機構。而由20世紀著名哲學家馮契先生擔任首任專職副所長的上海社科院哲學所有著悠久的歷史,由哲學所主編的雜誌《毛澤東鄧小平思想研究》有著很好的學術口碑。儘管全國有不少高校出臺的二級期刊,但是上海更或長三角地區卻始終沒有一本哲學的核心刊物,正是看到理論思想界的重要引領作用,這樣的一本重量級的學術專業雜誌也呼之欲出,無論是頂層的果斷布局還是業界的期盼。「從綜合期刊而言,我們希望人們會說『北有《哲學研究》,南有《哲學分析》』。」在展望未來中,與會學者發出了這樣的期盼,而十年前的布局無疑是很好的先手棋,才使得今天的展望有了紮實的起點。
今年,《哲學分析》雜誌的「養父母」——上海人民出版社與上海社科院哲學所續籤合作協議
告別獨唱:爭鳴欄目、開闢當代名家思想研討,對唱到組唱
後來者須破局方為先。如何在眾多兄長的大家庭中顯出個性?在今天學者眼中,楊國榮讚譽「用分析等嚴謹的哲學方法來做哲學,符合哲學的學理特點」或許是業界的代表性口碑。
*前沿性和當代性:打破學科二級分類,以問題主導各視角回應
在《哲學分析》的實際當家人、主編成素梅看來,雜誌的最大特點是前沿性,體現在打破學科分類,以問題引領組稿。作為舶來品的哲學學科,從1920年代引入中國高校後,就逐步形成目前以中西馬為主幹、加上科學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等學科的大致學科布局,但綜合性哲學雜誌由此而形成的這個學術紋理,被《哲學分析》打破了。欄目設置中的第一個就是「哲學專題討論」,以記者手頭隨意翻開的2016年第二期為例,該刊有四組稿子聚焦這個專題,當首的是楊國榮的《道德形上學的當代思考》,接著是潘小慧的《中西四德的對觀:倫理衝動的兩種道德哲學形態》,第三篇是孫春晨的《超越源自注意權利觀的「倫理精神」——樊浩教授「倫理精神」系列論著讀後》,最後一篇是樊浩的《倫理道德,為何「精神」》。可以看出,針對倫理道德,四篇稿子的作者研究領域有差別,即便是同一領域的倫理學專業,視角也不同。
《哲學分析》最用心的三位頂層設計者潘世偉、童世駿、王為松(上圖),成素梅主編和社科院哲學所的元老們陸曉禾、俞孟宣、何錫榮、方松華
「我們提倡對唱,甚至組唱,而不是獨唱。」總編輯童世駿這樣向記者概括。「這就是我們想追求的『前沿性』」,成素梅告訴記者,因為需要各種角度來談,話題的設置也必須有當代性,或者一個傳統話題,但解讀的視域是最新的當代視角。記者隨手翻到2014年第三期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探討,從標題看得出是由張一兵教授的《回到馬克思》(第三版)引發的討論,四篇文稿中,兩篇是日本學者的回應,一篇是內田弘的「《資本論》的構成原理是什麼?」,另一篇是新田滋「馬克思研究的新視域」,第三篇是孫正聿《「靶子」·「靈魂」·「血肉」:〈哲學筆記〉和〈回到列寧〉》,最後一篇是張一兵的《學術構境:難以進入的異質性思考空間》。
現場哲人云集,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吳曉明(中)說,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即將完成,要交給「未來哲學」的構建者們
*各層面的交叉性:隨筆、訪談、論壇與講堂,開拓到日常生活
另一個特色是交叉性,體現在《隨筆與訪談》及《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欄目。成素梅認為,前一個欄目是開闊的交叉性,後者則將交叉性的視野拓寬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創刊號中的《隨筆與訪談》中,就刊發了陳亞軍在匹茲堡大學訪學期間對當紅實用主義哲學家布蘭頓的訪談。在《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專欄下,例如《專家還是磚家——由義大利拉奎拉地震引發的哲學思考》,《論友誼的「正當性」——一個託馬斯主義的回答》,從標題即可知一斑。
除了相對面對面的約稿組稿外,《哲學分析》雜誌社還堅持做論壇和演講。至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20期的論壇,在論壇中,也有一個創新——當代學者思想的研討,比如楊國榮的史與思當代中國哲學視域,陳嘉映哲學思想30年批評和回應,俞吾金學術思想全國研討會,耿寧心性現象學學術討論會等,並且每次論壇都是在不同的高校哲學系舉辦;當然論壇對時代問題的呼應也相當及時,甚至是引領性的,比如2013年有「從辯護到審度:科技時代如何看待科學」,2014年有「資訊時代的哲學精神」,2017年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反思,2019年有「當代社會的倫理挑戰研討會」。在已舉辦的11期講堂中,主要是延請國內外頗有聲望的某一學科的帶頭人做主題演講,海外學者居多,偏重最前沿動態。
《哲學分析》講堂主要邀請海外學者主講,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下一個十年目標:技術+疫情下,哲學,怎樣讓世界更美好?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的任務是改變世界而不是解釋世界。在創刊之初,陸曉禾清晰地記得總編輯童世駿這樣詮釋這句話:解釋世界是改變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研討會展望未來時,童世駿進一步詮釋,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1958年,漢娜·阿倫特出版《人的困境》一書,「從我們最嶄新的經驗和我們最切近的恐懼出發,重新考慮人的境況」,而當今時代進入了數字-技術時代,疊加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通過重新考慮人的境況之未來變化的趨勢和限度以及與之相應的人類能力和人類責任,可以作出更合適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代成員之可持續、有尊嚴生活的合理安排。」
簡言之,「哲學,怎樣讓世界更美好?」成為下一個十年的目標。
童世駿為《哲學分析》所寫的發刊詞題為「哲學,讓世界更美好」,十年後他再度寄語「哲學,怎樣讓世界更美好?」
尊老扶幼:「6070」工程見效,9年進C刊背後的每年有進步
目標建立在現實之上。雖然作為學術共同體,大家更注重學術期刊的實際口碑,但硬榮譽更是口碑的見證。「每年我們都有一點點進步,有點小驚喜。」成素梅點題,這份光榮榜更像進步榜。第二年2012年雜誌就衝出上海社科院,成為「第五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2014年編輯部被評為上海市「巾幗文明崗」,接著2017年就進入南京大學的了CSSCI擴展版目錄,2018年,被列入中科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擴展版目錄,2019年被列入CSSCI來源期刊目錄。和與會的本地學者一樣,江怡在第二年就給了很高的評價,「無論是對哲學學科的發展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哲學分析》雜誌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平臺,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哲學研究和哲學傳播的方式。」
《哲學分析》十年來屢創輝煌,江怡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6070後的編者作者是否成為了骨幹?
作為辦刊的初衷,潘世偉坦言,當初有個6070工程,就是想推一批60後和70後的年輕人到學術領軍崗位。創刊元老的韋海波就是這樣一位培養對象,在中山西路的社科院分部,他的悠揚頓挫的古琴聲,也像《哲學分析》的魔笛一般,吸引了一批同齡人到來,在此談天論地,約稿切磋,團結了一大批年輕的作者群。如今的副主編韋海波以創刊契機和穩健發展為核心詞總結了創刊十年的心路和成果。
「作為編輯團隊一直非常穩定,到這幾年才有所流動。」成素梅認為,面對一個如陳嘉明所讚譽的「起點高、視野廣、話題新」的學術雜誌,最大的凝聚力的是情懷。不僅是編輯部的年輕人脫穎而出,也帶動了整個哲學所各科室的年輕人,張志宏、施璇、趙琦、計海慶等都義務打工,也收穫「無形資產」。全程參與的韋海波告訴記者,「論壇初衷之一是促進國內哲學工作者之間的相互閱讀,而不是只閱讀洋人、古人;在討論前沿和跨學科熱點問題時,也側重跨專業的、代際間的、跨文化的討論。」這些都是一種無形資產。
會場後排的年輕的面孔來自哲學所各科室,雜誌陪伴著他們成長
早期約稿注重作者群的大咖性外,也非常側重培養潛力股。應奇在開完十周年慶祝會後,因記者的追問便情不自禁在澎湃上撰文《成為讀者——〈哲學分析〉十年》,栩栩如生地回憶約稿的種種情形和情趣,例如如何跨洋跨洲與另一位特約編輯黃翔組到韋爾默教授的紀念組稿。他告訴記者,諸如鄧曉芒等大佬搶稿遇挫後,他就及時「掃蕩」了一批在海外留學的博士和一批翻譯學者,當年在海德堡大學讀博、現在在上海交大哲學系副教授的陳勇就曾是他的目標對象。欄目《動態與書評》給了作者群中的年輕人很大的空間。
特約編輯應奇(右一)和黃翔(右二)和人民社編輯於力平,三人有著諸多的約稿故事
*為更高期許,我們可以走得慢一些
進入C刊後,雜誌的心態年輕更要體現在最初提出的「學術立身,質量辦刊」的辦刊理念,繼續堅持「追蹤哲學前沿,促進哲學對話,推動哲學發展,彰顯哲學智慧」的辦刊宗旨。成素梅告訴記者,目前雜誌也是採取國際通用的匿名評審制,「這裡,沒有為學年齡的長幼,只有學術價值的朝氣,那才是通向未來的希望所在。」孫向晨提出希望,未來十年哲學要面向世界、面向人類,在細化組織、專題研討上進一步,讓這塊上海哲學界的窗口再度躍升。鬱振華指出,巨(劇)變時代有一種哲學的饑渴。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學術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坦然面對古人和西人,從容發揮自己的才智。《哲學分析》應該以中外哲學名刊為榜樣,辦出自己的風格來。
面對學術共同體中同仁們對品味、原創性、學派的殷殷期許,十歲少年雜誌《哲學分析》的養父代言人童世駿笑言:雜誌可以走得慢一些。所謂慢一些是指在爭取各種引用率、榮譽的硬性指標上。慢是為了遵循學術發展規律,諸如哲學為中國社會快速發展樹立起相應的學術尊嚴,為了和例如紐約大學全美第一的哲學系充分交流後樹立起更高質量的學術深度和厚度。
特約編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中)和華東師大哲學系原系主任鬱振華(左),對雜誌深懷感情並寄予頗高期許
世界上第一本學術期刊是在1665年誕生,名曰《學者雜誌》,當年即誕生了第一本哲學期刊《哲學會刊》,在經歷過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首次在中國(北大)召開,在經歷了2020年新冠這樣的無國籍病毒的應對和思考,哲學又將擔負起原初的使命——對人和世界關係的思考,而走過十年的少年雜誌《哲學分析》必將凝聚更多中外哲人的思考,待20年回看時露出欣慰自信之笑。
2021年《哲學分析》的最新版式
文匯講堂工作室李念與講堂嘉賓陳衛平教授合影留念,滬上多位哲學領軍人物都曾做客文匯講堂,提升了城市文化的高度
作者:李念
現場圖片:周文強 部分來自主辦方PPT
編輯:李念 劉鄭寧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