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帶鵐(Zonotrichia leucophrys),是一種小型鳴禽,它們能夠在北美喧囂的大城市中生存。
但是,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噪音汙染迫使雄性白冠帶鵐不得不發出聲音更大、但是效果更差鳴叫,以便讓同伴聽到。
今年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導致了許多地區封鎖,在這期間,原本喧囂的城市安靜了下來。
近日,Science 雜誌發表了一項題為:Singing in a silent spring: Birds respond to a half-century soundscape reversion during the COVID-19 shutdown 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發現,在新冠疫情封鎖期,城市裡的鳥兒的歌聲恢復了數十年前它們在城市噪音較小時代的質量。歌聲比封鎖期之前小了30%,更重要的歌聲恢復了1970年代的頻率寬度。
封鎖期背景噪音較小和歌聲頻率跨度更寬,這意味著它們的聲音傳播給同類聽到距離是封鎖期之前的兩倍。這將幫助互相敵視的雄鳥互相躲避,從而避免爭鬥。
田納西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 Elizabeth Derryberry 和她的同事們對美國舊金山及其周邊地區的白冠帶鵐進行了超過20年的研究,並將它們的歌聲與1970年代做的錄音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交通量增加導致的噪音增加,這些鳥兒的歌聲的最低頻率隨之上升,以免被汽車的背景噪音淹沒,但是它們歌聲的最高頻率保持不變,這樣就導致它們之間的交流總帶寬減少。
對於許多鳥類而言,這種降級的歌聲在威懾對手和吸引雌性方面效果較差。
此外,鳥類在嘈雜的環境中不得不大聲鳴叫,由此產生的壓力會加速衰老並破壞其新陳代謝。
而且,噪音還會使它們聽不到自己的雛鳥的呼喚或同類的警告,這可能導致許多城市鳥類多樣性降低。
今年3月中旬開始,美國新冠疫情升級,許多地區開始封鎖,Elizabeth Derryberry 看到了一張空蕩蕩的金門大橋的照片,這在平時顯然不可思議。這使她想探究白冠帶鵐會如何應對這種突然安靜下來的情形。
研究結果表明,在新冠疫情封鎖期,白冠帶鵐的歌聲恢復了數十年前它們在城市噪音較小時代的質量。歌聲比封鎖期之前小了30%,更重要的歌聲恢復了1970年代的頻率寬度。
這表明鳥類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調整自己的歌聲/叫聲,這也意味著行為更靈活的物種能夠快速應對環境變化的影響。
但是,城市的交通終將恢復,噪音也會回來,新冠大流行帶來給這些鳥兒帶來的喘息機會是短暫的。不知道明年此時,它們的歌聲是否會再次改變,研究表示他們將繼續跟蹤。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23/science.abd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