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孩一哭鬧,陰囊或大腿根部(腹股部)會鼓起一個小包腫物,平臥睡覺或安靜時小包又消退不見了,家裡有「經驗」的老人說這是疝氣,因為孩子脾氣大,太愛哭的緣故引起的。那麼,真的是這樣嗎?疝氣究竟是什麼?真的是孩子哭出來的病嗎?
什麼是小兒疝氣?
疝氣是寶寶時期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疾病,多數見於男孩。如果寶寶的陰囊或腹股溝處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痛感明顯,並且疼痛蔓延至腰背、肋骨、肚臍甚至心口,此時撫摸寶寶還會發現寶寶手腳冰涼的話,就是小兒疝氣。而且這些症狀出現的時間無規律可循。
我們通常把疝氣叫做「小腸串氣」,通俗講就是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器官「不守規矩」發生了位移,如果恰巧「把關不嚴」的話,那些「出走」的組織就會在一個不屬於它的地方逗留。
小兒疝氣是怎麼形成的?
這主要是因為胎兒時期,男孩的睪丸是在腹腔裡,隨著發育,睪丸才會從腹腔轉移到陰囊,途中可帶動部分腹膜下移,隨之下移的腹膜稱為鞘狀突。
由於部分小孩出生以後,鞘狀突沒有閉合或閉合不全,形成了一個通道,腹腔的腸子或者網膜,甚至女孩子的子宮、卵巢,都可以通過這個通道向下移動,局部形成的包塊就是疝氣,臨床上以腹股溝疝最多見。
小兒疝氣是孩子哭出來的病嗎?
很顯然不是的!小兒疝氣和成人的疝氣是不同的,小孩疝氣主要是先天性的原因引起,而成人主要是後天性的原因引起。
從定義上可見小兒疝氣,首先存在一個沒有關閉的通道,才形成的一個疝氣,與哭鬧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為什麼有時候確確實實愛哭的孩子容易起包塊呢?
這主要是孩子哭鬧的時候,腹腔的壓力增大,把腹腔裡面的腸子向下擠導致的,不過前提條件是有一個通道才能擠下來,如果沒有這個通道的話,是擠不下來的,所以哭鬧不是致病原因。
哪些孩子容易得小兒疝氣?
第一種早產兒,有9%~11%的早產兒可能會得疝氣;另外一種是低體重兒,500g~750g低體重兒疝氣發病率60%。
小兒疝氣怎麼辦,該怎麼治?
由於嬰兒腹肌可隨身體的生長逐漸強壯,疝氣也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暫不治療,隨時觀察病情變化,疝塊突出發生墜下時,可用手輕輕將其推回腹腔,防止再次突出,發育中的腹肌還有加強腹壁的機會,使疝氣病有自愈的可能。
如果嬰兒在6個月以上疝塊的情況還未消失,而且逐漸增大,甚至有嵌頓的情況。說明疝氣沒有好轉,而且嚴重了,需要在2~3歲時,採取手術治療,可以達到根治效果。
小兒疝氣平時護理是關鍵!家長要儘量避免和減少疝氣孩子哭鬧、咳嗽、便秘和劇烈運動,並讓孩子注意休息。孩子平時儘量減少奔跑、久立、久蹲,並且要增加營養,多吃一些具有補氣功效的食物,年齡稍大後,應適當進行鍛鍊,以增強體質。
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方式有哪些?
針對小兒疝氣,醫生基本都是建議以手術治療,可以選擇開刀手術和微創手術,兩種方法損傷都是比較小的。開刀手術一般是開一公分左右的小口,而腹腔鏡是在肚臍位置打一個0.5mm的洞,然後在腹股溝的地方做一個0.2~0.3cm的穿刺孔,所以總的來說,兩種方法的創傷都不大。
兩種手術的目的都是為了結紮鞘狀突,但也有一些小區別,開刀手術是直接在局部的地方來找鞘狀突結紮,而微創方法能夠做到高位結紮,所以相對來說復發率較低,另外腹腔鏡可以看到兩邊,即另一邊存在有鼓包風險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兩邊都做。
能不能等孩子大一點再做手術?
手術指南裡面專門有一條涉及到年齡的問題,建議孩子長到半歲以後就可以做手術,有的醫院建議到1歲以後做,但如果是一旦發生了嵌頓,一般情況下一部分推不回去,要馬上就做手術,即使能推回去也建議不要再等,因為下一次可能會再次卡住。
當然有的時候根據具體情況,有的孩子營養比較差,發育比較差,可以適當往後推一點,但也不建議拖太久。
疝氣帶、外用貼,這些方法是否有效?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小,無法承受手術的疼痛,通常會問可不可以保守治療。其實如果是疝氣的話,一般不建議保守治療,不建議用疝氣帶或者外用貼,那也不是說疝氣帶沒有用,其實它的存在有它的道理,如果孩子還有其他疾病,如心臟病、腦積水,就暫時無法手術,可以暫時使用疝氣帶。
但是在用疝氣帶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哭鬧不安、四肢亂動,孩子太小表達不了的情況下,要看看包塊是不是比原來大了,是不是存在嵌頓的情況,一定要警惕特殊情況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