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得閒,天氣晴好,友人邀約去遊雍和宮吃素食。一看日曆,真是擇日不如撞日,適逢古歷十月十五,正是民間齋戒燒香的例日。於是早早起床,沐浴更衣,穿戴整齊,在和煦的冬陽照耀下,一路順暢來到雍和宮。
(「福慧慈緣」的素食館)
雍和宮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被認為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廟,也是全國規格最高的藏傳佛教寺院。它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曾是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為行宮,乾隆就出生在這裡。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這裡出過兩位皇帝、面積多達6.6公頃的「龍潛福地」,已在北京市區的東北角安然靜躺了300多年。時過境遷,不斷變幻的是紛繁的世事,而不變的是它那綿延不絕的旺盛香火。1961年雍和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被囯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1995年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掛牌成立。如今的雍和宮,融宗教活動場所、博物館和旅遊景點於一體,每天吸引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信眾。
時間如白駒過隙。屈指算來,距上次來到這裡一晃過去了30年。時光飛逝,故地重遊,宮殿巍峨壯觀依舊,豪情滿懷的青年變成了今天暮氣臨身的大叔。我暗自嗟嘆,隨著善男信女排成的人海長龍,在精緻的牌坊和宏偉的大殿中穿行。昔日皇家的威赫和帝王的榮耀早已隨香火飄散,眼前所見的是各色人等的摩肩接踵和香菸繚繞,耳畔所聞的是芸芸眾生的祈禱和祝願。兩個小時的走走停停,終於遊完了雍和宮的主要景點。我走向出口,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道旁的柿子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柿子,幾羽白鴿正歡快地盤旋在藍天……所見所感沒有絲毫冬日的蕭索蒼涼,有的是一派祥和寧靜的大好氣象。
(一念心性:泰汁百靈菇)
宮裡宮外的素食館人滿為患,一席難求。有賴同行小弟佛學院師兄的指點,我們來到一家名叫「福慧慈緣」的素食館。素食館位於故宮與王府井之間的錫蠟胡同深處,門面毫不起眼,門廳普普通通。進入館內,我原想呈現在眼前的,會是狹小空間裡的人頭攢動和鬧鬧哄哄,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周邊,這種場景再司空見慣不過。出乎意料,映入眼帘的卻是一個寬敞豁亮、窗明几淨的廳堂。顧客並不少,散落在偌大的空間裡,不鬧不吵,絲毫無損大廳的潔靜與清雅。沒想到京都最繁華之處,還有這樣一個鬧中取靜兼具雅致和莊重的神秘所在。一位身著淺藍旗袍,儀態端莊的服務員引領我們進入一個雅座,機緣巧合的是雅座名竟然與我們正在籌建的兩所學校同名!在「博雅」包間落座,不等玲瓏精美的素食上桌,那兩廂書櫃中整齊擺放的珍稀的經書寶卷,正牆上掛著的精美絕倫的巨幅尼泊爾唐卡,餐檯上燭火溫著的湯色澄黃的九品蓮花茶,屋角恰到好處立著的禪意巖柏……一切的一切組成豐富的精神食糧不覺已填飽了轆轆飢腸。
「一花一世界、」「君臨天下」、「紫氣東來」、「滅貪嗔痴 」一念心性」、「具真信願」、「禮敬諸佛」、「八功德水」、「六時吉祥」……一道道精心烹飪、用心取名、色香味俱全的素食擺在面前,就像一件件匠心獨運的藝術品,一時竟不忍心伸簪下筷,生怕破壞它們所蘊含的佛理禪意。進過以各類堅果和果脯充當素食的齋館,吃過以多種植物為食材原料製成雞鴨魚肉形狀的「素席」,它們與眼前的「藝術品」一比,我更不屑於前者的「濫竽充數」和「弄巧成拙」。因為」拿來」的東西顯然不能體現拳拳禪心,而以素仿葷的做法無疑是有悖於精妙佛義的。
(一花一世界:蘑竽餅)
「我原來在一個弘揚佛教文化的公益平臺做新聞部負責人,夢想著一輩子以文為友,以夢為馬,做夢也沒想到後半生的職業會和素食相關……」素食館女老總打開了話匣子。老總美名鳳英,與陪同我的童川先生是本家。她人如其名,端莊而知性,言談舉止很是得體。她祖籍湖北,早年畢業於華中師大,當過十年中學教師,與衡陽才俊鄧先生結成連理後,比翼雙飛創業京城,因為工作關係與佛結緣。兩湖本相連,又是湖南的媳婦,他鄉初識童總,卻似多年故知久別重逢,自然增添了許多親切。童總一邊如數家珍地介紹每道素食的由來,一邊述說著自己的經歷和素食館的故事。在這個充滿機緣的日子裡,在這片福慧充盈的空間內,我們不匆不忙,寧靜地用耳用心聆聽佛教文明所獨具的智者之音,從容地用舌尖用味蕾去感受素食裡裡外外所包含的多種況味……
印象最深的是那道匯聚了八種鮮美食材、取名「八功德水「的湯鍋。服務小妹輕手輕腳將一朵含苞待放的「九品蓮花」放入鍋面,在氤氳的蒸汽中,一瓣一瓣蓮花漸次開放,漂浮在黃燦燦的膏湯之上,隨著湯汁的翻滾而上下跳動,湯黃、菌白、枸杞紅、蓮花橙………真是美不勝收,嘆為觀止。聞之清香馥鬱,昏寐盡去,嘗之生津活液醒腦安神「,其色其香其味讓我真正領受到「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的八種祝福。
(八功德水:蓮花松茸蘑菇菌湯。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不同尋常的素食午餐過後,熱情周到的童總領著我們參觀了她的「地下深宮」———一個一千多平米的「禪宮」。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一間間簡約而不簡單的茶室,一件件用心而走心的文創精品……直覺告訴我,這一定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每一方寸之間,似乎都貯存著一種能量、一種凝重、一種加持………「福慧慈緣的前身是故宮的冰窖……它的前任老闆在這裡經營海鮮批發,沒多久身患絕症無法再繼。他感覺自己殺業太重才導致惡疾上身,希望有做善業的人接手。於是,計劃開素食館的我們,就成了不二人選……」果不其然,童總寥寥數語就道出了「禪宮」的由來。也許是往事只能回味,童總沒有提及素食館創業之初的艱辛,她所表露的只有眼前的彩虹和前路的光明。她不講我也知道,由一家生意興隆的海鮮市場轉型為小眾受用的素食館,她和她的團隊十多年走過的,一定是一條鋪滿荊棘的風雨之路。我堅信是她的善念加執念,才使風險化作了機遇,讓堅守戰勝了艱難,用創新贏得了發展,使今天的福慧慈緣得以成為首都為數不多、品位高雅的素食生活館。
當我握別鳳英女士,走出生活館時,萬家燈火不知何時已將街市點亮。陣陣寒風撲面,我恍若從蓬萊仙境重新回到人間。在回寓所的車上,我閉目沉思:無論你是否接受「殺業」「善業」的說法,無論你是否相信因果輪迴,無論你是否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恐怕都不能否定這樣一個結論:福慧慈緣素食源啟於佛緣善願,宗旨則是以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傳遞善。我想,當善被傳遞發散給每一個人,善對人們的實質性影響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和世界。那麼,常懷善心多行善舉,應該就是一切美好的開始吧。(庚子十月十六日晚於香山別院)
【作者簡介】
王超斌,湖南寧鄉人。曾用名王超文,筆名學海一舟、槐蔭堂少主、隱才、開博等。現任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喜作文習字、收藏文玩,時常品茶論道、遊歷錦繡河山。不求聞達於世,但得動靜相宜,頤養天年,無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