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乃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雖說在世界的信徒不及三大宗教,但在我國卻倍受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家諸多代表人物之一的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即是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真武帝君,蕩魔天尊。道教尊奉的職掌北方天界的重要天神,在民間有很大影響。
真武大帝的信仰源於古代的星辰崇拜和動物崇拜。中國古代的星象學家把太陽,月亮全天所經天區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稱為二十八宿。
據說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為淨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
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戰國以後逐漸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分別以四靈來命名,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是古人崇拜的「四靈」之一;而傳說中的羲皇即是蛇神。
宋代蘇軾在《彭祖廟》一詩中吟詠道:「跨歷商周看盛衰,欲將齒髮鬥蛇龜」。因此從漢代以來,龜蛇就作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徵而受到人們的奉祀。
道教吸收玄武信仰後,開初在神系中地位並不重要,《抱樸子》描述老子形象時說:「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只是一護衛神。後來吸收漢代緯書中「北方黑帝,體為玄武」的說法,加以人格化,成為道教的大神。
「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鬥七星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注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玄武七宿之中有鬥宿。道教重視鬥星崇拜,稱「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鬥過渡到北鬥。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鬥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禮記》載稱「前朱鳥,而後玄武」,朱鳥指的是南方七星,而玄武則是北方的七星,也就是北鬥七星。古人以為北極星是治天界的神,權力很大,因而在漢朝即頗受民間敬重,直到宋朝才將北鬥七星人格化。
宋朝天禧詔封「真武靈應真君」,元朝大德七年加封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初,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王位。傳說在整個行動中真武曾經多次顯靈相助。
因此朱棣稱帝後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在天柱峰頂修建「金殿」奉祀真武神像,由於帝王的提倡。真武神信仰在明朝達到鼎盛階段,宮廷內和民間普遍建立真武廟。
現在廟中供奉的真武神像,旁邊常塑有龜,蛇二將,另外也有塑金童,玉女的,據說是替真武大帝記錄三界中的功過善惡。據《月令廣義》記載,真武大帝的神誕日是農曆三月初三日。
龜為「四靈」:龍、鳳、麟、龜之一,蛇也被認為是有神性的靈物。北方玄武七宿遂被想像為龜蛇相繼之形。玄武與青龍、朱雀、白虎,同為道教的護法神,玄武是道教大神,被說成是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
歷代帝王封其為真君、帝君、上帝,步步高升。因為宋代皇帝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神宗時立為玄天上帝,這就是星神的人格化。
「玄天上帝」為道教崇拜的神祗,多奉祀在北極殿,或說是北極星的人格化。因為他居住北極,這是玄天上帝也稱為「北極大帝」的由來。
道書說在黃帝時,玄武脫胎於淨樂園善勝皇后,從母親左肋生下,長而勇,這位王太子不願繼承王位,出走學道。的紫元君所授秘法,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山修煉,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飛升,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為玄天上帝。
好了,道教:玄天上帝,亦是真武大帝,主掌人之生命壽夭就為大家分享到此,最後想說的是,不管佛教亦或是道教,我們更多的應該關注在學說上,畢竟偏激的看不慣個別門人,對自己來說無濟於事,但修心克己,不斷精進自己才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