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爬寵相關微信公眾號似乎都紛紛和一種叫做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的物種"槓上了"。而今天,小編元元要給大家介紹的卻是與盲蛇和蚯蚓都非常神似的蚓螈。但是,這種你可能從未聽說,且看上去介於蚯蚓和盲蛇之間的物種可能和蠑螈的親緣關係更近。
▲鉤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蚓螈是一種無足、蛇形兩棲動物的統稱,它們大部分的時間都隱匿在溼潤的泥土底下或溪流底層,這也使得它們成為了兩棲動物中最不為人所熟悉的物種。所有目前已知的蚓螈都被歸在蚓螈類(Gymnophiona)這個進化分支的無足目(Apoda)下。大部分已知的蚓螈都分布在東南亞、非洲和南美的熱帶地區。在我國,也有一種被稱為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的物種分布於雲南、廣西和廣東地區。但是,小編元元驚奇的發現,大多數所描述的蚓螈食物卻和鉤盲蛇高度重疊,也是以蚯蚓、蟲卵(螞蟻卵)和其它一些小型昆蟲為食。
▲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接下去,就讓#@BraveWilderness帶大家一起來到中南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一同探索這種你可能從未聽說的無足目物種吧!
▼
『蚓螈趣聞』
蚓螈是一種兩棲動物,目前已知的蚓螈有差不多200種左右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熱帶雨林,而其中的75%左右為胎生。
蚓螈看上去就像蛇和蠕蟲的混合體,而且它們的身上也有著類似蚯蚓一樣的環狀分段。但是,實際上這種表現形式只是皮膚組織上的視覺紋路而已。
蚓螈完全可以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它們的頭部不僅有較為明顯的眼睛和鼻孔,甚至還有一種極小的觸鬚。而這種化學感官器也可以幫助它們檢測到周圍是否有獵物出現的蹤跡。
兩百種蚓螈的體色都是這樣比較暗沉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蚓螈的體色隨不同種可能大相逕庭,有些是藍色的還有些就像版納魚螈一樣是亮黃色的,而視頻中的這條在燈光的照射下其實也略帶紫色。而這種體色可能是一種警告,因為蚓螈在前行的過程中會在身體兩側釋出粘液,這種粘液不僅可以幫助它們在泥裡順利前行,還具有一定毒性保護自己。
[胎生的]雌性蚓螈在繁殖後會和幼體一起生活來保護它們,為了更好的保護幼體,雌性蚓螈會在身體外面再產生一層皮膚組織,而幼體正是依靠食用這層富含營養和脂肪的皮膚組織來獲取成長所需要的養份。
某些蚓螈的體長可達一米,而有些卻不足十釐米,視頻中的這條蚓螈(Caecilia volcani)的身長也不足3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