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來自海洋的神奇大使」的海龜,由於天敵眾多,且受漁業捕撈、濱海開發及非法貿易影響,成活率極低,通常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海龜才能存活到成年。
    在惠州市惠東港口,一片面積達1400公頃、海岸線長達1000米而未曾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沙灘,被譽為「南海北部大陸沿岸唯一的產床」。日前,南方日報記者走進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保護區),該保護區的工程師陳華靈告訴記者,海龜上岸產卵,對於溫度、溼度、沙子的軟硬程度、聲音分貝都有嚴格要求。
    影響海龜產卵的自然因素
    惠東海龜保護區之所以會成為海龜的青睞之所,是因為保護區滿足了海龜產卵的各種條件: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為海龜產卵提供了適宜、舒適的溫度;沙灘帶沙粒徑為0.05毫米—0.2毫米,大小適中,沙質鬆散均勻,為孵化下的海龜蛋,提供了安全的環境。
    陳華靈說,海龜在每年的6—10月產卵,每次產卵數量為4—7窩,共500枚左右,龐大的產卵數量可以幫助它們規避自然滅絕的風險而得以繁殖,「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以數量取勝。」
    「海龜產卵需要嚴苛的自然條件,對溫度、沙子的軟硬程度、聲音狀況都有嚴格的要求。」陳華靈說。
    「首先是溫度。通俗地說,海龜的性別,與孵化時的溫度息息相關。」陳華靈告訴記者,海龜產卵最適宜的溫度是30℃左右。如若溫度高於30℃,那麼孵化出來的海龜大部分為雌性;如若低於29℃,則大部分為雄性。「6—9月保護區的氣溫,正好是海龜產卵所需的最適宜的溫度。另外,氣溫在30℃左右徘徊,也保證了海龜在大自然生態中的性別平衡。」陳華靈說。
    其次是沙質。陳華靈說,海龜對於產卵地的沙質有要求。如何判斷沙子的軟硬度是否適宜?陳華靈向記者介紹判斷標準:沙粒徑為0.05毫米—0.2毫米,溼潤的沙子既可以輕易捏成團,也能輕易打散就是最適合的沙子,「太硬會刮破海龜蛋外殼,太軟則無法起到保護作用。」陳華靈進一步解釋。
    聲音分貝也對海龜產卵有影響。陳華靈說,「它們產卵需要相對安靜的環境,但並不是完全寂靜的自然空間,而是聲音頻率相對一致的聲音環境,如海浪聲。」
    陳華靈告訴記者,海龜到保護區上岸產卵也與海龜的一個自然特性相關。即海龜的特點是,不管遊多遠,去到哪個海域,它們產卵時,總會遊回自己的出生地。
    而海龜保護區作為海龜傳統的產卵場,在這裡出生的現存海龜,也會回到這裡進行產卵繁殖,「也就是說海龜本身具有的對產卵地有較高忠誠度的特性,使得海龜保護區成為南海北部大陸沿岸唯一的產床」。
    人工繁殖要突破的難題
    保護區監測的數據顯示,近10年在保護區上岸產卵的海龜仍然在個位數之間徘徊。人工繁殖無疑成為恢復我國野生海龜資源的一項重要舉措。但陳華靈說,實現海龜人工產卵,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在合適的時間放養海龜」「如何尋找出存活率最高的海龜年齡」。
    人工繁殖無疑成為恢復我國野生海龜資源的一項重要舉措。儘管這項技術起源於國外,但目前這項技術在我國已越發成熟,「現在的孵化率已經達90%以上。」陳華靈用數據來證明這一觀點。
    「海龜人工產卵需要經歷幾個步驟。」陳華靈說,首先要挑選適齡、無疾病的親龜,這是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第一道難關。而這一道難關是無法以科技幹預的,它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培育的隨機性來決定。接下來由科研人員創造出適合海龜產卵的環境,例如光照、溫度、溼度等。
    陳華靈認為,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在合適的時間放養海龜、如何尋找出存活率最高的海龜年齡,對於這個難題的突破,保護區正在進行研究。
    記者在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龜館內見到了很多人工繁殖的海龜,種類以綠海龜為主。因為這些海龜常年與工作人員生活在一起,它們對於人類的防備心是很低的,而這也是保護區工作人員較為擔心的一點。
    「因為海龜常年生活在海灘處,距離人類活動較近,如果沒有較強的防範心,很容易被捕,安全難以保障。」海龜保護區一位工作人員說,據研究顯示,小海龜自出生以後的24小時內,死亡率在20%—40%之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會在放生之前,對海龜們進行模擬訓練,這個過程稱為「野化」。工作人員會模擬海龜真實的生存環境,向水池內放入食物、人類活動的殘餘,例如塑膠袋、垃圾等,還會放入海龜的天敵和競爭者,例如螃蟹、魚類等。工作人員也會模擬人類的捕撈動作,讓海龜擁有躲避防範的能力,更好地生存。
    上萬隻海龜攜帶「電子身份證」
    利用衛星追蹤海龜和在海龜體內植入晶片追蹤,是目前監測它們的生活狀態和洄遊路線的兩種方法,可以評估海龜與之前放養的母龜的生活習慣之間的差異,研究相關數據能夠對後續的海龜養殖和放生有一定幫助。
    為了在放養之後更快更準確地了解海龜的生活狀態和洄遊路線,養殖人員會用衛星追蹤器和植入晶片的方法,獲得相關信息。
    陳華靈介紹,海龜保護區自2002年開始就對海龜放養的情況進行跟蹤,所採用的技術以衛星追蹤器為主。衛星追蹤器現在的價格是2萬元左右,最長監測時間為6個月,可以監測海龜們生活所在地溫度和溼度的條件。通過這種技術可以評估海龜與之前放養的母龜的生活習慣之間的差異,研究監測所得的相關數據,能夠對後續的海龜養殖和放生有一定幫助。
    這種衛星追蹤器擁有較快的數據反饋速度,在海龜放生之後3—5分鐘之內,就能收回相關數據。至今為止,保護區共放生了10餘只攜帶著衛星追蹤器的海龜。它們帶來的數據是,海龜從保護區放生之後,往北洄遊可達日本,往南會到海南、越南、菲律賓等地。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植入晶片。「工作人員在放生海龜前,會在海龜體內植入晶片來對其進行跟蹤。」陳華靈說,海龜的晶片就相當於人類的身份證,「海龜養殖人員能夠通過這項技術得知海龜的產地、年齡、放生時間等信息,更好地進行保護和救助。迄今為止,從海龜保護區放生出去的,攜帶『電子身份證』的海龜數量已達上萬隻。」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黃進 唐子湉 彭奕菲 實習生 張堰軒
    策劃統籌:張志超 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