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秀恩愛竟是孩子成長的「良藥」,說得太對了!

2020-12-05 寶寶知道

父母秀恩愛竟是孩子成長的「良藥」,說的太對了!

前幾天,一個閨蜜打電話說要結婚了。我很不可思議,閨蜜一向眼高於頂,找男朋友完全是按照偶像的標準來。萬萬沒想到閃婚這種事竟然會發生在她身上!

我調侃道:這男的到底有什麼通天本事?不到三個月就把我們的女神搞定了!

隨後閨蜜給我講了個男友家的小故事,讓我感覺她的選擇是對的。

第一次拜訪男友家,說來唐突,快到家時男友才說沒有提前告訴父母,想給他們一個驚喜。雖然覺得不妥,但都到家門口了還是硬著頭皮進去了。

進了門,家裡非常乾淨整潔,還有淡淡的花香。男友說過,母親喜歡侍弄花草。

當她把目光移到陽臺上時,一幕畫面讓她略有尷尬:男友的父母坐在長凳上,母親的腳搭在父親的大腿上,父親正在給母親剪著腳趾甲。

看見閨蜜後,老兩口立刻站起來,高興地打招呼,似乎並沒有感覺絲毫的尷尬和不妥。他們的熱情溢於言表,讓閨蜜緊張不安的情緒很快得到了放鬆。

閒聊了一會,父親說下樓有點事。不一會功夫就回來了,手裡還拎了一大籃子菜,男友趕緊接過來。

這時候,母親的舉動再次吸引了閨蜜的眼球。她從衛生間拿來毛巾,很自然地給父親擦著額上的汗珠。

嗅著醉人的花香,望著恩愛的夫妻倆,閨蜜的內心不再是尷尬,而是滿滿的感動。

這樣的父母,他們把秀恩愛不自覺的融入了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中。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更懂得愛,體貼和包容,更有責任和擔當。

但在相對傳統的家庭來說,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過於親暱,似乎是件很害羞的事情。有時父母稍微親密的舉動被孩子看到,全家會尷尬很久。

其實,這種「尷尬」只是一層心理障礙罷了,一旦我們嘗試邁出一步,就會發現,爸媽之間的」秀恩愛」其實是滋養孩子成長的良藥!

1

父母秀恩愛,孩子更有安全感

父母相敬如賓、互敬互愛,給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爸爸愛媽媽,他們也愛我!

這樣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安全感,從而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信開朗。孩子渾身上下散發著正能量磁場,走入社會也能更快適應,更受歡迎。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父母總是惡語相向,銷煙不斷,那麼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處於一種焦慮自我懷疑的情緒中,沒有自信,會對以後的人際交往造成障礙。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會有很多的的顧慮,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從而很難適應和融入。

2

父母秀恩愛,孩子婚姻觀更健康

子女和父母的婚姻,往往具有某種相似性。孩子還小的時候,婚姻在他們心裡也許沒什麼概念,他們懵懂的心裡會有這樣的模糊的概念:婚姻就是爸爸媽媽的那種相處模式。

等他們慢慢長大,潛移默化中,他們就會把父母關係的好壞作為衡量婚姻的一種標準。這種標準對他們的婚姻觀產生著莫大的影響。

如果父母做的是一個好榜樣,孩子也會對婚姻充滿嚮往嚮往,懂得如何更好地經營婚姻,如何承擔家庭的責任。

相反,如果孩子從小看到的是父母痛苦的婚姻,他們很可能會對婚姻充滿恐懼,排斥婚姻。即使結了婚,大多數也不懂得如何與另一半相處,不由自主地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轍。

3

父母秀恩愛,孩子會更孝順

秀恩愛的父母,帶給孩子的直接感覺是:爸爸很喜歡媽媽,媽媽也不會經常對爸爸發脾氣,他們都很尊重對方!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有樣學樣」的過程,正因為父母給孩子做出了相敬如賓的表率,孩子才會耳濡目染,對待父母恭敬有禮。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時,為了表現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相互拆臺。「別聽你媽媽的,她頭髮長見識短,啥都不懂!」「別信你爸的,看他那懶惰邋遢的樣,學他能有什麼出息,我當年真是瞎了眼!」

結果在父母的相互詆毀中,孩子會覺得原來他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一個不尊重父母的逆子就這麼養成了。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90後父母只顧秀恩愛,不管身後提東西的女兒,路人:父母太不上心
    夫妻二人非常浪漫,在公共場合也喜歡秀恩愛,似乎還沉浸在熱戀中,常常忘記女兒的存在。女兒對父母的行為習以為常,早已習慣被父母這樣的對待。一天,在超市購物出來後,夫妻倆在前面走,女兒帶著自己的零食跟在後面,由於東西太多隻得停下來歇息。他們見孩子沒跟上,回過頭來看了一下又繼續往前走。
  • (說得太對了)
    (說得太對了) 2021-01-07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自尊心太強,說幾句就難過得受不了,父母該怎麼辦?
    文|淘媽不久前小雅的媽媽和淘媽傾訴:女兒剛上二年級,從小乖巧善於社交,但是女兒卻突然和同學打架了,老師說她家的小雅自尊心太強,希望家長能正確地引導。回家後媽媽這樣和小雅說「為什麼要和同學打架呢?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再生氣也不應該和別人動手呀。」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無孔不入的愛,滲透著孩子的生活,限制著孩子的成長,使他們成年後依然像個嬰兒般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為他們包辦一切。正是父母的過度關愛,讓孩子要麼一味索取、不知感恩,要麼一心逃離、渴望自由。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北大男孩王猛。」
  • 父母太過強烈的保護欲,只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孩子長不大
    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聚的時候就要卯足了勁的開心,等到散了呢,誰也別惦記誰。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再找新的開心。」父母和子女最終也都要離別。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愛是需要有分寸和尺度的。因為,父母在愛的同時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鄰居梅阿姨家有三個孩子,兩兒一女,女兒排行老二。
  • 孩子遇事退縮、缺乏自信心?父母做好3方面,讓孩子自信成長
    ◆ 孩子上臺發言時,只是站在臺上,低著頭,不敢看同學,說話的聲音也很小。 如果孩子生活中遇事退縮,出現以上情況,很可能是缺乏自信。 很多家父母忽略了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其實自信是孩子能力成長的支柱,也是打開孩子潛能的鑰匙。
  • 貓媽邊餵小貓吃奶,邊和貓爸秀恩愛,卻不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前兩天剛過了520,很多人都忙著秀恩愛,但有句話說得好:愛對了人,每天都是情人節。在萌寵界其實也是這樣的,最近有位主人在某寵物論壇上,曬出了自己家的一窩貓甜膩的照片,還配文:作為單身狗,這日子沒法過了,520不出門,在家也吃了把貓糧,走哪都有秀恩愛的!哈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越給孩子吃這2碗飯,孩子越沒出息,父母怪不得別人
    父母對孩子寵愛是一種本能,但是不得不說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要給予他們關愛,更加要懂得管教。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大人們全都圍著孩子轉,把孩子的喜好理所應當地當成全家人的喜好,那這顯然是溺愛無疑了。而溺愛就像是裹了層糖粉的砒霜,吃起來很甜,但是終究卻會害了孩子。
  • 面對孩子打小報告,父母的任務不是「法官」,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3、爭寵小孩子們在一起嘰嘰喳喳的,有的時候是極其在意長輩們的關注的,尤其是在二胎家庭裡,父母和哪一個孩子多說一句話都會引起另一個孩子的不滿,為了讓父母的目光多注意自己,這些孩子就會想到用告狀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目光,向父母傳遞自己的乖巧懂事。
  • 從動物最原始的善心解析《人狗奇緣》:陪伴是孩子童年的「良藥」
    我們經常強調說,陪伴孩子成長是一件非常重要,且要引起注意的事項,可無奈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壓力也隨著越來越大。在面對陪伴孩子時間少這件事情上,就有很多家長無奈的說:"想擁抱孩子就不能搬磚,想搬磚就騰不出來手抱孩子。"雖然說法比較打趣,不過確實是很多家長們所面臨的困境。
  • 爸媽當面秀恩愛,萌娃蹲角落懷疑人生:難道我是撿來的?
    這不,這幾天我就在網上看到了一對父母撇開孩子秀恩愛的視頻。視頻中,一對夫妻正躺在床上,丈夫一手摟著妻子,對著鏡頭笑得開心;而妻子可能是有點害羞,把頭緊緊地埋在丈夫的脖子處。這一看就是一對恩愛的小夫妻,甜甜蜜蜜的。但是鏡頭一轉,轉到了房子的角落,畫風突變。
  • 爸媽當面秀恩愛,萌娃坐角落懷疑人生:難道我是撿來的?
    這不,這幾天我就在網上看到了一對父母撇開孩子秀恩愛的視頻。 孩子一臉懵懵的,絲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猝不及防地被爸爸媽媽秀恩愛,餵了一口狗糧。 更加陽光、自信 父母關係和諧,說明這個家庭中的家庭氛圍是非常有愛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首先性格就非常陽光開朗,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訴求,也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 因為知道有父母做後盾,所以他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能表現出更多的自信。
  •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三次叛逆期,父母提前了解,心裡更有底
    經常有家長說,自己家孩子最近越來越不聽話,是不是到叛逆期了。其實,孩子是否處於叛逆期是有些規律可循的。 家長這個階段,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 孩子膽小害怕時,家長別只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重視兒子獨立教育的小張覺得兒子太過膽小很沒有男子氣概,就想好好鍛鍊一下兒子。早上送兒子到學校以後,小張對兒子說晚上放學自己回家,媽媽不會來接你。兒子拉著小張的手說「媽媽,我害怕,我不敢一個人回家。」小張安撫兒子說:「沒關係,別怕,媽媽相信你。」可是到了放學時間小張接到了兒子班主任的電話,老師說兒子不敢回家讓小張去學校一趟。
  • 父母常說這些口頭禪,孩子受益一生
    一句口頭禪,其實能夠反映出父母的情緒狀態、思想觀念,也能從中看出孩子未來的模樣:把「快點」、「慢死了」當口頭禪的父母,通常比較焦慮、急躁,這樣催出來的孩子可能更加拖延、磨蹭;總愛說「我還不是為你好」的父母,控制欲強,容易養出內心壓抑,負能量的孩子;常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的父母,要求高、對孩子的愛總是帶著條件,孩子多半不自信,膽小怯懦······有些話,帶著否定
  • 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長,打破「刻板效應」,父母別給孩子貼標籤
    文丨蹦蹦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聽過父母說一些難聽的話,比如直接認定孩子學習成績差,長大也不會指望有一番作為。這樣的話其實對孩子來說影響很深,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被這種話洗腦,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 偏見會限制孩子成長,父母應警惕「刻板效應」,善於發現孩子長處
    其實鄰居對孩子講這樣的話可能是因為一時心急生氣,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深的,對孩子來說自己最親近的家長總是對自己說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事無成的人,父母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家長對孩子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之前,這樣其實是一種"刻板效應"。什麼是"刻板效應"?
  • 孩子被起外號,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隨意敷衍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
    文丨C媽學堂媽媽,我今天被別的同學起了一個外號,我真的好生氣啊,可是我怎麼說他們都不願意停下來,特別是大家都在叫我的外號真的太尷尬了。當時我想告訴老師,可是又害怕老師不願意去訓斥其他的孩子,我也挺傷心的。同桌當時也在一旁叫這個外號,大家都不在乎我的想法。
  • 不想讓孩子吃虧,父母就要教會孩子「自私」,否則會活得很累
    每個孩子都父母的寶貝,都不希望孩子以後會活得很累或者是很痛苦。所以,父母就要教會孩子「自私」,雖然,自私這件事任何父母都不喜歡孩子擁有,因為,自私的性格很難融入到集體當中,但是身為父母卻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仔細,因為不懂得自私光會分享的孩子,為了會生活得很累,很痛苦。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