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中國博士發明神奇材料,靈感來自巴甫洛夫的狗|獨家專訪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縱觀自然界的各種生物體,不論是形貌結構、還是物理化學特性,都完美地適應著大自然的各種變化與挑戰。正如 DNA 的發現者之一、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 Francis Crick 說過的,「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而不是被設計的。」 那麼將其帶入到科研領域,又能給研究人員帶來怎樣的啟發?

來自芬蘭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 和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受到啟發,開始重新審視擁有不同功能性的仿生材料,並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人工材料能否通過某種方式,比如自我學習,產生適應環境的自我進化?

研究人員因此投入到對材料 「自我學習」 的研究,並開發出一種特殊的 「液晶網絡執行器」,這讓他們可以「訓練」 塑料片在光線的控制下行走。該方法的研究論文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 Matter 雜誌上,這是他們合成的執行器第一次根據其過去的經驗來 「學習」 新的技巧,而並不需要計算機編程。

動圖 | 正在 「行走」 的塑料片(來源:曾浩、張航)

這些由熱響應液晶聚合物網絡和染料塗層製成的塑料,被稱為 「軟致動器」,它可以將能量轉換為機械運動。在研究最初階段,執行器只能響應熱量,但通過將光與熱量相結合,它又學會了響應光。其響應方式很像人類捲曲食指的動作,當致動器被照射時,通過自身彎曲進行周期性的蠕動。它的「行走」 速度是 1 mm/s,跟蝸牛的步伐差不多。

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曾浩博士和張航博士都來自中國,目前在芬蘭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論文的另外兩位作者,分別是阿爾託大學的教授 Olli Ikkala 和坦佩雷大學的教授 Arri Priimgi。

DeepTech 和兩位中國一作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這項研究以及二人的學習經歷。

靈感源於巴浦洛夫的狗

此前,常規的記憶材料或者具有響應性質的智能材料,它們的性能都是人為設計的。換句話說,其記憶形狀、形變與否,是源於分子層面或結構力學角度的設計,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為控制。

但這種能夠 「自我學習」 的材料是如何煉成的?

曾浩告訴 DeepTech :「我們這項實驗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巴浦洛夫的狗的條件反射實驗。」

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是這樣的:狗在食物面前會流口水,但在一開始聽到鈴聲,不會有所反應。然而,當反覆地讓食物與鈴聲一同出現,狗會在腦海中將食物和鈴聲關聯在一起。之後,只要聽到鈴聲,即便沒有看到食物,狗也會流口水。

「如果將智能材料的各種響應(如形狀改變)類比於狗的流口水,而各種外界刺激(如光、熱),看成是對狗體現的食物和鈴聲。那一種材料能夠實現自我學習,就意味著它對原本中性的刺激產生了條件反射。」曾浩說道。

在他們設計的液晶網絡執行器中,材料的 「學習過程」 是基於染料的擴散而實現的:材料在加熱情況下會發生形變,在光照下則不為所動。但當加熱與光照並存時,附於薄膜一側的染料顆粒會快速擴散進液晶網絡(體材料)的內部,從而大大增強材料對光的吸收能力以及光熱效應。而單純的加熱或者光照都不會讓染料有明顯的擴散。於是,經過這種 「訓練」 之後,材料便獲得了對光的響應性——也就是習得了「條件反射」。

圖 | 通過關聯兩個刺激的經典條件執行器(來源:Matter)

坦佩雷大學的教授,也是本文的作者之一 Arri Priimgi 表示:「我們的研究本質上是在問一個無生命的材料是否能以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學習的問題。我的同事,阿爾託大學的 Olli Ikkala 教授提出了如果材料可以學習會意味著神秘?這引發了我們的興趣。」

「有許多人會說,我們把設計的這個自我學習的小軟體機器人比喻得太遠了。」 Arri Priimgi 說道,「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是正確的,因為與生物系統相比,我們研究的材料還很簡單並且有限。但即便是在他們正確的情況下,我們的研究和巴浦洛夫實驗的比喻也仍然成立。」

張航對 DeepTech 說:「傳統的軟體機器人大多都擁有對外界刺激的響應性,比如對光或氣壓等。但此類響應性一般不會隨時間的變化或自身的經歷而發生變化。我們的研究主要是讓材料擁有了通過條件反射獲得新響應性的能力,儘管此能力仍然非常的原始和簡單,並且在機理上與生物體的學習完全不同,但它的外在表現符合經典條件反射的邏輯。」

「而這正是我們的設計與之前相關研究的最大不同之處。」張航說,「我們預計擁有『自我學習』能力的軟體機器人,會成為該領域的下一個突破方向,並最終給人們帶來更加智能化的軟體機器人。」

圖 | 液晶聚合物網絡製成的人造巴甫洛夫狗(來源:曾浩、張航)

對於接下來的研究,他們表示下一步是要增加系統的複雜性和可控性級別,以便找到可以被生物系統使用的類比的極限。「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工材料的深層次仿生,以及軟體機器人的高度自動化。」曾浩說。

針對 DeepTech 關於其在應用角度的提問,張航表示:「從這種材料的特性來看,它能作為可遠程控制的可調軟微型機器人,未來會是生物醫學應用的理想材料。但就目前而言,這項研究還處於初級理論階段,距離實際應用仍有一定距離。」

對於下一步的研究,張航和曾浩有著類似的規劃:我們會繼續專注於發現更多更好的、能實現經典條件反射的材料體系。從長遠來看,擁有經典條件反射能力是使材料擁有真正複雜學習能力的第一步。而這些材料預計在未來能為我們帶來更加智能的、對環境有更好適應能力的、可自主學習並進化的機器人或其他人造體系。

二人的學習經歷

圖 | 曾浩博士 (來源:本人提供)

曾浩,本科和碩士均畢業於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分別在 2008 年和 2011 年獲得了光子學與技術的學士和碩士研究生學位。在 2011 年到 2015 年期間,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大學讀博士,師從 Diederik Wiersma 教授,也正是在博士期間,開始接觸到液晶聚合物人工肌肉材料,以及其雷射微結構加工技術的研究

在 2016 年,他前往芬蘭的坦佩雷大學並跟隨 Arri Priimgi 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 2018 年獲得了芬蘭國家學院博後研究員稱號。曾浩長期從事光控微型機器人的開發研究,力圖在光響應智能材料中實現複雜的自適應功能。

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芬蘭阿爾託大學的 Olli Ikkala 教授,也就被這個充滿想像力的、能 「自我學習」 的材料的研究設想所深深吸引。隨後,他便和 Olli Ikkala 課題組的博後研究員張航共同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最後在兩個課題組的共同努力之下,非常幸運地完成了在 Matter 上發表的工作。

圖 | 張航博士(來源:本人提供)

張航,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則畢業於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化學專業。他於 2017 年在位於亞琛的萊布尼茨交互材料研究所獲得了博士學位,研究課題為基於水凝膠的光碟機動軟微機器人。隨後,便在芬蘭的阿爾託大學進行博士後的研究至今。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等離子體納米顆粒的自組裝、可編程凝膠,以及軟機器人。一直以來,張航都對使用人造材料來實現各種不同的生物擬態和仿生功能十分感興趣,因此加入了阿爾託大學 Olli Ikkala 教授的課題組,從事在人造材料裡實現自主學習功能的研究。

相關焦點

  • 「巴甫洛夫的狗」的啟示
    焦點小屋堅持分享第1156天「巴甫洛夫的狗
  • 生理學之父——巴甫洛夫
    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在梁贊城一個貧窮的牧師家庭。他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依照傳統習慣,擺在他面前的生活道路是接過父親的衣缽,當一名牧師。但是,他拋棄了宗教留給他的前途,毅然選擇了研究科學的艱難道路科學的吸引力,最早來自書籍。
  • 巴甫洛夫與狗的30年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裝置圖狗開始回憶自己之前都幹了什麼,好像最開始是對吃的感興趣,一見到肉和骨頭,自己就開始流口水。「這當然說得過去了,畢竟我是一隻狗!」狗十分自信地說到,看來它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它也很認可作為一條狗的習性。然後過了那麼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是多久來著?」 狗好像記不清了。然後是那個討人厭的聲音,「真煩人!
  • 巴甫洛夫:靠「虐狗」虐出了諾貝爾獎,這個「虐狗狂人」不一般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巴甫洛夫雖是虐狗狂人,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殘暴虐待動物的人,他只是在狗身上進行實驗。我們在中學時代的課本上都看過巴甫洛夫和狗的故事:每次給狗餵食之前,都先搖動一個鈴鐺。久而久之,狗學會了把鈴鐺當作進食的前奏。後來,只要鈴鐺一響,狗就會開始流口水,不管接下來有沒有食物。
  •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①
    >視覺中國供圖「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取得的開拓性成就而榮膺他發現狗在看到食物或者吃東西之前會流口水,隨後在每次給狗餵食之前,都會給出搖鈴、亮紅燈等信號。在這些信號與食物接連出現幾次之後,他嘗試只給出信號而不餵食,結果發現狗雖然沒有看到食物卻依然會流口水——這種現象就叫做條件反射。這項研究自1901 年起,直到 1936 年巴甫洛夫逝世為止,35 年來巴甫洛夫一直專心從事條件反射實驗研究。
  • 行為主義之巴甫洛夫
    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教育心理學中的難點必然少不了學習基本理論這一部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對於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學習,難度首先來自於很多題目會考察大家對於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二是對於學習理論中出現的各個流派的不同代表人物,需要大家能夠進行區分。
  • 巴甫洛夫VS斯金納
    行為主義裡,包括,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小寶寶。而在學習過程中,又很容易把巴甫洛夫和斯金納混在一起。今天我們就來區分兩者。一、首先來看各自的實驗1.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狗進食的搖鈴實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
  • 考點總結—巴甫洛夫思想
    巴甫洛夫的思想作為教師考試的必考考點,且內容較多,能否準確把握該知識點關係到考生最後考試的得分情況。那麼怎麼準確的把巴甫洛夫的思想呢,中公講師將在此幫您進行釋疑解惑。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1.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狗進食搖鈴實驗)。
  • IEEE論文:中國研究人員用「巴甫洛夫的狗」調教人工智慧有了新方法
    IEEE論文:中國研究人員用「巴甫洛夫的狗」調教人工智慧有了新方法  黃琨 • 2019-12-11 14:02:39
  • 教育心理學中重要人物之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作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他研究的是有機體的應答性行為。他通過狗搖鈴實驗提出了他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對於巴甫洛夫我們需要掌握三個知識點:四個事項、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系統、兩大規律。(一)巴甫洛夫實驗的四個事項巴甫洛夫在給狗做實驗時,餵狗饅頭,狗吃饅頭時分泌唾液,這是狗的本能,我們把它稱之為無條件反射,對應的刺激(饅頭)稱之為無條件刺激。巴甫洛夫在餵狗饅頭時口袋有隻鈴鐺,每次餵饅頭時鈴鐺都會響,久而久之狗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狗後天學習獲得的,我們把它稱之為條件反射,與之對應的刺激(鈴聲)稱之為條件刺激。
  • 開學返校在即 你的人生是巴甫洛夫還是狗?
    著名巴甫洛夫與狗的實驗相信大家都知道。每次給狗送食物前都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只要鈴聲一響,無論是否有食物,狗都開始分泌唾液。因為狗已經建立起了條件反射,也就是響鈴等於食物。即使後來不再提供食物,狗聽到鈴聲依然會分泌唾液。
  •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教育心理學考查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其中包括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狗進食的搖鈴實驗以及該實驗下獲得的關於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且此知識點以選擇題為主進行考察。下面對這兩部分知識做一詳細闡述。
  • 巴甫洛夫的狗破壞了誰的「浪慢」?
    原標題:巴甫洛夫的狗破壞了誰的「浪慢」? 那麼,早洩到底跟巴甫洛夫的狗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破壞「浪慢」?別著急,我們來簡單複習一下巴甫洛夫對狗做了什麼: 正常情況下,對著狗搖鈴它不會流口水,而只會在餵食的時候流口水。這個實驗就是在給狗餵食的同時搖鈴,經過一段時間後,即便是不餵食只搖鈴,狗也會流口水。因為它形成了條件反射,認為搖鈴的時候就有飯吃,從而流口水。 問題來了,哪位同學有過手淫?
  • 教招知識點——巴甫洛夫與斯金納
    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有非常重要的兩個人物,巴甫洛夫與斯金納,巴甫洛夫做的實驗為狗搖鈴進食的實驗,得出非常重要的規律,斯金納通過迷箱實驗對學習進行了描述。這部分知識點多以客觀題的形式反選,多以理解類單項選擇為主,同時二者也會在多項選擇題裡面出現理論的區分。
  • 巴甫洛夫的狗和冒頓的響箭(八卦史記155)
    李大嘴 大嘴讀史生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巴甫洛夫的狗」。通過這個實驗,巴甫洛夫創建了條件反射理論:通過強化,使一些無關刺激也能引起腦神經反射。 巴甫洛夫的這個實驗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進行的。
  • 教育心理學備考指導之——巴甫洛夫「應答性行為」與斯金納「操作...
    今天中公教育任慧琴老師就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行為主義的兩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與斯金納,並對他們的理論加以梳理與辨析。巴甫洛夫的理論名稱為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的理論名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兩者都是條件反射理論,可是如何對它們進行區分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可以從斯金納對行為的分類中得到解答。
  • 巴甫洛夫與斯金納的對比
    巴甫洛夫與斯金納是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章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流派的重要考查人物,考查時多以客觀題形式進行。二者雖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流派,但是理論內容卻截然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巴普洛夫與斯金納的對比分析。1.理論名稱不同:巴甫洛夫的理論為「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的理論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 2019教師資格證筆試: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實驗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歷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教學考試中經常會考到的考點,這部分內容對我們的廣大考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尤其是對咱們大部分教育學、心理學的零基礎的考生們,所以在這裡希望通過對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實驗的介紹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地理解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理論。
  •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口訣記起來!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娃娃。"分別指的是什麼呢?它們指的是四位大咖所做的實驗: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試誤說,巴甫洛夫通過狗進食的搖鈴實驗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通過小白鼠的迷箱實驗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論,而班杜拉通過波波玩偶實驗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口訣記起來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娃娃。"分別指的是什麼呢?它們指的是四位大咖所做的實驗: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試誤說,巴甫洛夫通過狗進食的搖鈴實驗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通過小白鼠的迷箱實驗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論,而班杜拉通過波波玩偶實驗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桑代克的試誤說。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學習的三個基本規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