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香營鄉農貿市場出售的衣物沒有衣物材質和生產廠商等任何標識說明,過期近兩年的「豬肉絨」罐頭卻依然在照常銷售。今天上午,中消協發布《農村集貿市場調查體驗「回頭看」報告》,超過5成的消費者在農村集貿市場中碰到過問題商品。
報告顯示,2019年,假冒偽劣產品、虛假宣傳、過期產品、價格不合理、「三無」產品等仍然存在於市場。其中26.42%的消費者反映在市場遇到過「三無」產品,22.62%的消費者表示遇見過假冒偽劣產品,同比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0個市場中有32個市場存在「三無」產品,而2018年這一數量為24個,「三無」產品在市場上發生率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出現明顯的增長。
其中,「服飾」是「三無」產品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為32.08%;其次是「食品」,佔比30.18%;「日用百貨」和「鞋襪」佔比均為10.69%。比如,延慶香營鄉農貿市場某攤位出售的衣物無相關質量認證標識,對衣物材質、生產廠商無任何說明。
涉嫌過期產品卻仍在銷售,也是農村集貿市場存在的問題之一。其中,60個農村集貿市場中,存在涉嫌過期產品的市場有5個,佔比是8.33%,過期產品問題主要集中在食品等商品類別。比如,2019年9月20日,同樣在位於延慶的香營鄉農貿市場內,某攤位出售的一款胡蘿蔔舒化豬肉絨罐頭,食品上標註的生產日期為2016年11月1日,食用日期為2017年10月31日,將近兩年過去了,仍然作為過期產品在農貿市場進行出售。
本次調查體驗發現,假冒偽劣產品、過期產品、「三無」產品等問題還很突出,農村集貿市場仍然需要加大力度進行專項整治。為此,中消協建議:進一步強化政府部門聯動,打造消費者廣泛參與的互動監管機制,推廣設立農村集貿市場投訴服務窗口,推廣集中生產、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的農村集貿市場供應鏈體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張楠
監製:楊濱、張鵬
編輯:王海萍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