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為何不吃鯉魚,錦鯉:動我試試

2021-01-08 資深人士說文史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劇,是一部高度寫實的歷史劇,再現了千年前盛唐人民的生活場景,從建築造型,室內裝飾,衣裳服飾,插花藝術,面部妝容,珠寶首飾,胡人貿易,幾乎都是歷史的真實再現;從人物的配飾,工匠的刀具,花房裡的增溫系統,棺材店裡的唐三彩,以及倒出來的紅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又能體會到大唐的盛世繁榮。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更關注的是唐人的美食,劇照由雷佳音扮演的張小敬,從監獄出來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吃得雞頭白臉,三下五除二,哧溜,哧溜就吃完一碗,觀眾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香味,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美食,例如火晶柿子,大量的異域水果,葡萄酒,還有外來的胡人食品,胡餅,奶酪,駝蹄羹等等。

在肉類美食中,羊肉是主角,唐朝用羊肉做的菜餚很多,例如在燒尾宴(相當於滿漢全席的答謝宴)上,有通花軟牛腸(把羊脊髓和佐料灌注到牛腸中),羊皮花絲(羊肚切成細絲),紅羊枝杖(類似於烤全羊),五生盤(豬、牛、熊、鹿、羊肉製成的刺身拼盤),昇平炙(鹿舌和羊舌),錦裝鱉(羊脂烹飪甲魚),此外還有回湯武庫、渾羊歿忽、生羊膾等,現代人很少見到的美食。

俗話說,在菜餚當中魚是最大的官,無魚不成席,一場大唐的舌尖盛宴怎麼能少了魚肉?那麼唐人都是如何吃魚的呢?又是如何捕魚的呢?為何崇尚鯉魚(錦鯉)呢?我們先來了解下唐代的捕魚方法。

唐朝捕魚方法

唐朝的捕魚技術在前代捕魚經驗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捕魚方法和捕魚用具都有很大的進步,主要有獵捕:就是用木叉,弓箭,茅鏢等直接在水中叉魚,當然這隻適合在潛水區域;網捕:顧名思義就是用網捕魚,當然,那時候的漁網沒有現代的先進,網捕,捕魚量大,使用範圍廣。

《漁具詩》記載「大凡結繩持網者,總謂之網罟」「 大罟綱目繁,牽時萬鬐入,尚悔不橫流,恐他人更得」。

籠捕:就是用口小肚大,呈圓錐形的魚籠捕魚,材料多是由竹木編成的,適合在淺水區域捕魚;誘捕:利用聲音驅趕的原理,或布置「魚陣」等引誘方法捕魚。獸捕:利用馴化過的鸕鷀和水獺進行捕魚,當水流很急,水淺的難以下網時,常常採用這種方法。

《酉陽雜俎》記載「元和末年,有百姓,養餘頭,捕魚為業,無網罟之勞,而獲利相若,群獺藉膝,馴若守狗。」

藥捕:利用植物分泌的毒液來毒死魚群,捕捉量很大,這種方法不可取,是竭澤而漁的一種方式,不僅汙染水體,而且容易造成毒素在魚體中殘留,引起食物中毒;釣捕:就是釣魚,具有娛樂性的一種捕魚手段。

唐朝魚的養殖

有唐一朝,除了上述諸多的捕魚方法外,其養魚業也很發達,在唐朝以前,人工養魚的品種主要以鯉魚為主,到了唐朝品種擴展到青魚、鱅魚、草魚、鰱魚等等四大魚種。養魚的方法也有很多,魚池養魚,稻田養魚一舉兩得,還有天然河流,湖泊養魚等等。

魚的食用

民以食為天,對於吃貨來說最關心的莫過於魚的食用了,隨著唐代烹飪技術和廚技發展,吃魚的方法真是種類繁多,但無外乎主要有生吃和熟制兩種,先來了解下魚的生吃:

生吃魚肉法:做鱠(做膾),直接把魚刮鱗,去刺,去內臟後,切成細絲或者薄片,就是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其實在唐朝吃生魚片是一種時尚;或許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就是受唐朝影響的。

《齊民要術》「切膾人,亦不得洗手;洗手則膾腥。要待食罷,然後洗也。」

唐朝人製作生魚片時,是非常講究的,注重刀功,尤其強調切膾人手上不能沾水,否則生魚片很腥;雖然魚鱠對刀功技術要求很高,但生魚片在貴族和平民百姓中都是非常流行的美食。當然,用作生魚片的魚,根據各地區的情況而定,大多數選定鯽魚,但是在江南盛產鱸魚的地區,常常選用鱸魚做生魚片。

做鮓(鹹魚),魚鮓是平民老百姓最普通的菜餚,將魚做成鹹魚片,就是為了延長食品的儲存時間,醃製發酵後的鹹魚片,味道醇厚,口味上佳,深受人們喜愛,做法很簡單,就是將魚清理乾淨後,切成薄片,加上香料、酒、鹽巴等調料醃製起來。

魚肉熟製法,魚肉熟製作法非常多,有烤魚,也叫炙;蒸魚,跟蒸包子原理一樣,將魚用調料調製好後,直接蒸熟;有做魚羹湯,也叫羹;唐人做的魚湯喜歡放蓴菜,做法簡單,味道鮮美。

《齊民要術》蓴菜魚羹 「一鬥羹,一升水,多著加之,益羹;下鹽、菜、豉悉不得攪。」

這種蓴菜魚羹在唐朝非常受歡迎,很多詩句都有對魚羹味道的讚譽。除了以上吃法外,還有煮、炸、煎、烹、燒等方法。

唐朝的魚除了食用外,還有藥用和觀賞嬉戲用,有得魚藥用價值很高,《山海經》記載的異魚,可以入藥;《酉陽雜俎》記載鱔魚能治療白髮病;以現代的觀點看,顯然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但中醫原理提倡「藥膳合一」,魚在醫藥的用途上也得到了開發。

錦鯉沉浮鏡中天

唐朝國力昌盛,經濟富裕,生活水平高,唐人在閒暇之餘,也賞魚消遣,特別是在皇宮裡,觀賞魚更為普遍,唐玄宗曾在盆中養數頭魚,供人觀賞,五顏六色的鯉魚,色彩斑斕,生命力頑強,深受人們喜愛,這大概是錦鯉的來源。

這不由讓人想起宋代白玉 對錦鯉的讚美詩「玉萍掩映壺中月,錦鯉浮沉鏡裡天」,錦鯉被日本奉為「國魚」,其中早在唐朝錦鯉就已經成為觀賞魚了,並且被尊為「國魚」。

此外還有,《冊府元龜》記載「唐太宗於西宮,見魚躍焉!」《帝王部》「唐敬宗幸凝碧池,令兵士千餘人於池中取大魚,送入新池。」由此可知,唐朝後宮觀賞魚還是很普遍的。

但唐朝魚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鯉魚的地位崇高,禁止食用鯉魚,甚至野外誤捕的鯉魚也要立即放掉,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唐朝特殊的鯉魚文化。

唐人崇尚鯉魚,形成特殊的魚文化

唐人愛食魚,愛觀賞魚,但有一種魚是特殊的,不僅不能食用,食用是違法的,是要受到處罰的,這種魚備受唐室推崇,這種魚就是鯉魚。其實,鯉魚的地位在魚類中一直是很高的,在很早的時候,鯉魚被視為魚類之首。到了唐朝鯉魚備受皇室青睞,地位達到最高峰。

唐朝王室為了保護鯉魚,唐玄宗曾兩次下令禁止捕殺鯉魚,此外,為了避諱諧音「李」,甚至不能直呼鯉魚之名,鯉魚被唐室尊稱為「赤鯶公」,從此鯉魚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唐朝王室的聖物,為了鯉魚,唐王室甚至專門下了一個法令,那就是「禁鯉令」。

唐律規定,鯉魚不能被食用,意外被捕捉必須立即放生,如有人非法買賣鯉魚的,要處以六十杖的懲罰『當然,在唐朝中後期時,氣度雍容自信的朝廷,世風進一步開發,對百姓吃鯉魚這件事情,制行的並不那麼嚴格,沒有真正落實到位,民間食鯉魚,官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唐朝王室之所以崇拜鯉魚,除了諧音相似外,還與道教有關,我們都知道唐室李氏含有遊牧民族血統,是鮮卑族的後裔,為了能夠更名正言順地統治中原地區,為了得到漢族門閥士族的支持,李唐王室開始與道教創始人,與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攀上了關係,他們尊老子為始祖。

李唐王室之所以這樣做,一是攀上門第關係,得到中原地區門閥士族和大貴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神化道教,進而神化「君權神授」思想,為自己正本溯源,鞏固統治地位;同時,鯉魚身上還有許多神奇的傳說,例如「琴高騎鯉」和「子英騎鯉」得道成仙的典故,更為唐朝李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在道教中,鯉魚是聖物,乘鯉得道成仙是道士的畢生追求,唐朝王室在推崇道教的同時,鯉魚的地位愈加崇高,在唐朝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就拿軍事信符來說,漢代能調動軍隊的是虎符,而唐朝則變成了魚符。得到成仙的典故影響之後,鯉魚更是成了道教門徒信仰的聖物,在道教中乘鯉得道飛天就是成仙的標誌,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時,更加強了對鯉魚的保護和推崇。

《朝野僉載》記載「漢發兵用銅虎符,唐初,為銀兔符,以兔為符瑞故也,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以佩之。」

由以上資料可知,漢朝發兵用虎符,唐朝初年為兔符,後來又改為魚符,並特意製成鯉魚的形狀,鯉魚由此成為權力的象徵,同時也暗示著天下即為「李家天下」。

鯉魚在民間也備受推崇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王室推崇鯉魚,老百姓更是鍾愛有加,我們在唐詩中能看到很多讚美鯉魚的詩句,例如章孝標的「眼似真珠鱗似金」,方幹的「鯉魚縱是凡鱗鬣,得在膺門合作龍」,還有那著名的「得名當是鯉,無點可成龍」等等;鯉魚由於其光彩奪目的外形,端莊的體態,被視為信使、愛情、朋友、情人等象徵,常用來當饋贈禮物。

老百姓之所以崇尚鯉魚,還源於鯉魚躍龍門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王朝中,龍是天子的象徵,而龍為鯉(李)化,鯉魚被認為是龍子,因此,常常用來形容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的中榜者;鯉魚寄託著老百姓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

《水經注》記載「鯉也,出空穴,三月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由以上的史料可知,我國古代老百姓,對鯉魚能躍龍門,甚至化鯉為龍是深信不疑的,但必須努力去奮鬥,去拼搏,去爭取,如果躍不過龍門,那依然還是一條普通的魚,由此可知,魚躍龍門競爭力很大的,機會很小的,這與隋朝創建的科舉制度不謀而合。

科舉制度創建後,普通的老百姓要想入仕為官員,除了沙場徵戰立功外,就剩下科舉考試一條途徑,但科舉考試是非常難的,三年考一回,在成千上萬的考生中,錄取率也是極低的,有句諺語說得好,「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由此可知,科舉的難度之大,但是即使這樣,考生也要拼一把,一旦成功了,命運就改變了,從此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成為人上人。

結尾

有唐一朝,基於對鯉魚的崇拜,鯉魚已經是魚文化的主要載體,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在詩詞歌賦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對鯉魚的歌頌和描繪,不僅如此,民間關於魚的故事也很豐富,有夢幻型,鯉魚報恩型,鯉魚化仙型,這些與魚有關的飾物和傳說 ,流傳已久,已經構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鯉魚在唐代以後,就成了吉祥物,象徵著好運和快樂,魚躍龍門更是代表著唐人不畏艱辛,最終苦盡甘來,事業有成之意,一直激勵著勞動人民,奔向美好的前程。魚文化能夠在唐朝達到巔峰,除了魚的食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寓意。

「鯉魚」的「鯉」與唐朝創立者的「李」諧音,這個巧合是的鯉魚被唐室奉為神明,並且唐室還有養寵物的習慣,鯉魚極具觀賞性,在唐室的推崇下,以及民間流行的「魚躍龍門」的典故,使得鯉魚與「君權神授」思想相結合,進而融入到道教中去。

此外,唐朝極為推崇道教,幾乎將其定為國教,道教的創世人老子被唐室追封為先祖,而鯉魚就是唐室和道教之間進行無縫銜接的橋梁,並且道教文化與魚還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太極圖結構就是兩條黑白魚,其相互追逐,首尾相連,完美地詮釋了道家思想。

鯉魚化龍,乘鯉成仙的故事讓道教教徒深信不疑,鯉魚成為道教徒中敬仰的聖物,而龍代表天子,龍就是皇權的象徵,鯉魚化龍與李氏成帝寓意不謀而合,所以,李唐皇室需要推崇鯉魚,而在民間,鯉魚躍龍門意味著能通過科舉制度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科舉制度的成功率不高,但卻是底層民眾改變自身命運的上升渠道。

參考文獻:《新唐書》、《水經注》、《舊唐書》、《齊民要術》《唐六典》等。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有別名?我和千璽弟弟的十二時辰,千璽挨打記!
    《長安十二時辰》有別名?我和千璽弟弟的十二時辰,千璽挨打記!電視劇熱播至今,網上也湧現了多個地區的「十二時辰」,網友們也都腦洞大發,給《長安十二時辰》取了一堆別名,比如西安反恐24小時,刺客信條之長安,大頭帶你吃長安,西安二十四小時,西安一天的那點事兒,紅鳳凰傳奇之西安特案,其他倒是還好,那個大頭帶你吃西安是什麼鬼,確定雷佳音不會暴走嗎?
  • 長安十二時辰許鶴子的歷史原型是誰?許鶴子結局是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許鶴子的歷史原型是誰?許鶴子結局是什麼?時間:2019-07-04 07: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長安十二時辰許鶴子的歷史原型是誰?許鶴子結局是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應該說還是很不錯的,這部講述24小時內,拯救長安乃至整個大唐存亡的作品。
  • 胡風、和風、西風各歸其位,《長安十二時辰》擺正了大國文化心態
    中國不缺一部波雲詭譎的權謀劇,也不缺一部節奏緊湊的懸疑劇,但是像《長安十二時辰》這樣一部「活化」了出土文物、再現大唐獨有的時代氣象、喚起中國人文化自豪感的劇集卻很少見。本文以劇中出現的外國人為主線,輔以其他唐朝影視劇中表現的異域文明,淺論大唐之於今日中國的文化意義。
  • 《長安十二時辰》裡薄荷葉原型竟然是……
    文章來源: 吃貨研究所最近超火的國產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不僅所長的票圈裡各種花式安利,熱搜也是上了好幾條。這種情節緊湊、一秒都不捨得快進的良心劇,所長怎麼能錯過!但是好奇怪,明明我正跟著主角提著一顆心沉迷破案,怎麼看著看著就餓了呢!饞死人不償命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烤胡餅到底是啥?
  • 《長安十二時辰》:蚍蜉不可撼樹卻撼人心,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
    納蘭驚夢《長安十二時辰》收官了,儘管很多人覺得,它爛尾了。相較於前二十集左右的驚豔,《長安十二時辰》越往後,整體就開始越失控。馬親王構建起一個足夠宏大且驚世的局,但到最後卻撓撓頭告訴入坑的觀眾:「對不起,所有的精巧都是巧合。」
  • 長安十二時辰郭力士歷史原型是誰 郭力士歷史上是什麼官
    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其實是按照一些歷史上的故事來寫的,不過為了避免觀眾誤解,改了很多設定,例如郭力士也有原型人物。長安十二時辰郭力士原型是誰?長安十二時辰郭力士是什麼官?  長安十二時辰郭力士歷史原型是誰  郭力士原型是高力士。各個人物歷史原型結局對照表。
  • 看完《長安十二時辰》才知道,沒有一隻羊能完整地走出陝西!
    好久沒遇到這麼一個電視劇,能夠老少皆宜、男女通殺了,是的,我說的就是《長安十二時辰》——喜歡歷史文化的再也不用忍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時尚達人們能看到芙蓉冠、高髮髻、貌美的襦裙;而作為一個吃貨,上流君的注意力則被眼花繚亂的美食擠得滿滿當當的。
  • 「圖刊」逛長安,十二個時辰哪兒夠
    最近看表都在心裡換算,半小時是幾個時辰。是的,已經徹底淪為追劇黨的小編面臨嚴重睡眠不足,連續幾日把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惡補到最新一集。看著劇中的日頭日漸偏西,長安即將變成「不夜城」,不斷發出靈魂提問:年假是不是要請起來了。
  • 《長安十二時辰》隱藏劇情:郭利仕的來意,李必沒懂
    由雷佳音、易烊千璽共同主演,眾多實力派演員助陣的《長安十二時辰》低調開播了。儘管開播當天正逢「熱搜吃瓜日」,但坐擁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也不至於連一條熱搜都沒混上。可結果,不僅開播兩天以來一直沒上熱搜,而且獨播平臺首頁的推薦位也沒有放置海報。是沒人看嗎?恰恰相反,《長安十二時辰》已成為豆瓣當前熱度最高的國產劇。
  • 《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吃火晶柿子用的吸管,屬於什麼垃圾?
    《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吃火晶柿子用的吸管,屬於什麼垃圾?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爆的國產劇《長安十二時辰》,確實劇情精彩,情節緊湊抓人,人物演技在線,好評不斷。但是我卻被劇情裡面的各種美食所吸引,好吧,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吃貨。
  • 長安12時辰美食——火晶柿子,世界上四樣最軟的東西之一
    新劇《長安十二時辰》大家都看了木有?盛唐氣韻盡顯,畫面美得讓人窒息,而且裡面的美食也是亮瞎人的眼呀。雷佳音化身美食博主,吃遍長安美味。今天要說說劇中的火晶柿子,吃起來好精緻好講究呀!需要用小吸管兒吸著吃。
  • 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錯誤
    在2019年的國產歷史劇中,《長安十二時辰》是在還原歷史細節方面做得非常用心的一部,原著作者馬伯庸先生本來就有很高的史學素養,在寫作此小說時為了全面展示長安面貌,下了很多工夫;改編成劇之後,服化道方面與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合作,於設計上參考了大量文物,也使得觀眾耳目一新。劇集一上線便廣受好評,乃至有人認為它代表了中國電視劇的最高水平。敝人作為馬伯庸小說的忠實讀者,也得到了很好的視覺體驗。
  • 盤點|《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那些唐代硬科技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2019年,最熱的電視劇來了,就是近來一直霸屏的《長安十二時辰》。鑑於大家都在關注劇中的美食,美妝,美顏,那今天我們來聊聊劇中的硬科技!★ 唐代大數據——大案牘術靖安司最厲害的辦案武器——大案牘術,這個簡直就是那個年代的大數據分析。
  •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魚腸結局怎麼死的 魚腸是被誰殺死的
    長安十二時辰小說魚腸結局怎麼死的 魚腸是被誰殺死的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小說中,魚腸和龍波是一夥的,龍波為什麼背叛大唐?龍波救過他的命,但是最後魚腸還是死在了龍波的手裡,因為魚腸是一個不可控的殺手,龍波對他只有利用。》》》長安十二時辰更新時間什麼時候播出 每周几几點更新幾集
  • 《長安十二時辰》裡,曹破延為何要搶奪金魚袋?原來它有如此妙用
    隨著6月底《長安十二時辰》的開播,迅速颳起了一陣「大唐風」,大家的視線又被拉回到那個令人神往的大唐盛世。相信很多朋友對於劇中李必開場的自我介紹都有很深的印象,基本以半白話半文言的形式來展現,這是劇組為了進一步還原歷史原貌而想到的「點睛」之筆,當然整部劇中的亮點遠不止於此。
  • 不會畫動畫的漫畫家,做不了《長安十二時辰》
    今夏,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以精良的製作、嚴謹的考據還原了一個立體而真實的長安。而今劇集已經完結,故事中的各種謎題均已經揭開神秘面紗,最終豆瓣評分落在了8.5分。不知道大家看得是否過癮呢?《長安十二時辰》本次的電視劇改編,有著一個非常為人稱道的特色,就是其擁有著極為出色的分鏡設計。
  • 《長安十二時辰》火到國外!但古文臺詞卻要逼瘋英文翻譯?!
    要說最近有什麼大熱劇叫好又叫座,口碑和收視雙高,那一定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這部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自6月27日首播以來,口碑便一路飆升,在豆瓣上的評分上站穩了8.6的高分!觀眾和業內人士也都盛讚該劇精良的製作和絲絲入扣的故事情節。
  • 《長安十二時辰》首播好評,鮑小強換上唐裝依舊出彩
    和當年火爆全球的反恐題材劇集《24小時》一樣,《長安十二時辰》也將主要經歷集中在控制局勢維護平安的母題上。整體故事集中在一天一夜的十二個時辰裡,而且又因為牽扯到朝局,民族關係,以及人民安全等多個方面,敘事外在緊張,內裡也是張力十足。其三,這是軟糯的雷佳音變身硬漢的絕佳契機!
  • 盤點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出現的歷史文物
    最近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相信大家和小編一樣開啟了追劇,雖然沒看過原著,但是從細節 包括那些唐朝時的各個坊、服飾、飲食、文化、宗教。把古城西安推向了熱搜榜。《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成為熱劇,是因為他能將中國古代唐朝的歷史文化高度還原並推向世界,讓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國唐朝時期最繁華的城市——長安,並且在看劇的同時也讓大家學到很多歷史,還把一些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地演了出來。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珍貴歷史文物。
  • 「長安十二時辰」告訴你「油錘」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這是永興坊看到的「油錘」,說是「油錘」,我覺得就是平常吃的麻團,這樣叫大概是受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影響,覺著這樣叫自己是個長安人。「油錘」最早應該是兩頭尖、中間粗、包有餡料、形狀類似紡錘的糯米製品。它口感軟糯,但不沾牙,外酥裡嫩,甘甜香濃。雖是美味至極,但畢竟是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