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註:
在配資業務亂象和整治過程中,以恒生HOMS為代表的系統公司一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有人將配資業務所基於的軟體系統形容為此輪A股震蕩的「罪魁禍首」,而亦有評論認為,由於HOMS具有「工具中性」,因此無需對市場的劇烈震蕩負責。
可想而知的是,場外配資規模暴增絕然不是軟體公司單方面可為,而軟體公司也並非配資行業的主導力量,但仍不可否認的是,軟體公司並非是以旁觀者,而是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出現在配資鏈條中的。
配資軟體公司是利益相關方,不可自外
據筆者了解,在HOMS、銘創等軟體公司拓展業務時,其增設二級分倉、程序化止損等與場外配資有關的功能,均成為營銷推介內容。而在配資業務規模擴大後,該類公司也從中賺取與配資規模相匹配的「佣金」作為軟體服務費。
以配資平臺PPmoney披露的銘創軟體收費數據為例,銘創的使用費高達0.6‰,且為雙向收費,即銘創從中一次交易中賺取的佣金比例或可高達1.2‰。這一價格已是多數券商交易佣金的2-3倍。
這也意味著,軟體公司的服務費收入是直接與配資規模相掛鈎的。而在這一利益捆綁的現實驅使下,配資軟體既有動力,也有能力為場外配資提供便利,甚至對場外配資的真實數據進行隱瞞。
事實也正是如此——部分軟體商為方便配資公司開展業務,還對軟體系統進行了定製化改造。
一方面,部分軟體商不惜違反證券帳戶實名制原則,開設二級虛擬帳戶機制,促使更多不滿足兩融交易或信託產品購買資格的中小投資者投入了場外配資的懷抱。
另一方面,部分系統還嵌套了「循環借貸」功能,即在已配資客戶未用盡資金的情況下,將閒置資金再次配給其他客戶,但並不對前者進行告知。該設計在違反商業倫理的同時,也加劇了信託單元的不確定性。
在前述利益捆綁的現實下,將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軟體商稱為具有「工具中性」的中立者或旁觀者,想必是欠妥的。
此外,亦有業內人士將場外配資失控的主要責任歸結於肆意追加槓桿投資者的貪婪。然而,一個投資者保護執行過剩,而投資者教育開展不足的大環境下,這一說法雖然有理,但卻無力。
監管需「追上」網際網路技術對證券業務的應用
軟體商、配資網站並非證監會可管轄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所以在配資業務清查的早期,監管層所能要求的,僅是單方面叫停證券公司與配資軟體商在交易埠接入環節的增量合作,而這恰恰折射出當下監管局限性的尷尬。
一方面,在網際網路與證券交易的融合趨勢下,監管層註定無法切斷第三方系統與證券公司的連接,另一方面,在對證券交易系統相關功能及背後問題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其相應的監管節奏也容易陷入被動。
對此,監管部門需及時「追上」網際網路技術對證券業務的應用與改造,並進一步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設。一個可以改變的預期是,在證券帳戶分倉機制可以保留的前提下,分倉帳戶必須確保實名制,同時,其交易數據需向中登公司等監管部門進行報送。
此次配資活動的野蠻生長也絕非偶然,其只是網際網路技術和軟體系統向傳統金融領域滲透所帶來行業生態變化的冰山一角。
如若不能將與資本市場有關的網際網路技術納入證券監管範疇,並在證券監管領域相應配備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未來的監管工作勢必還將面臨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