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石門頌》、《郙閣頌》是始造刻於我國東漢時期的摩崖刻石,被後世人並稱為「漢三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三頌之一的《西狹頌》的書法特徵。

摩崖原貌

《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黃龍碑》。地址位於今甘肅省成縣天井山,是建造於中國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的一處隸書摩崖石刻遺蹟,據考證,此刻石由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仇靖書丹,工人在崖壁摹刻。石刻摩崖高220釐米,寬240釐米,題額「惠安西表」用小篆寫成,正文陰刻20行共385字,主要講述的是李翕的出身、家世、德行修路過程以及民眾對其功德的頌揚。
其書法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用筆
西狹頌上承篆書,所以帶有濃厚的篆書味道,被人稱「結體在篆隸之間」,但是具有典型的隸書特徵,蠶頭燕尾。點橫撇捺的寫法都是隸書化的寫法;用逆鋒入筆,形成或方或圓的入筆形態,以方筆為主輔之以原筆;相較於乙瑛碑和禮器碑比較突出的燕尾,西狹頌的燕尾已經比較含蓄內斂,在整個字和全作中都不會太顯眼。
二、字形

石門頌

西狹頌結字寬博,方正飽滿,線條樸實厚重而不粗狂,內外部空間勻稱,所以字形舒而不散,平而不板,給人以一種堅若磐石穩如泰山樣的厚重質感。
三、線條

書法藝術是一種線條藝術,所以一幅作品的好壞從線條質量便可以窺探一二。西狹頌的線條古樸豐腴,凝重勁挺。它的線條多為兩頭粗中間較平緩,整體中心穩當,更顯厚重之感,如上圖的「無」字比較明顯;燕尾基本上以圓狀為主,且用筆之力似乎在起筆處就開始蓄集,然後長長挑出,而收尾處或上挑,或平出,或內聚,或外拓,手法變化多樣,姿態各異,均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漢隸三頌是學習隸書的絕佳範本,豐富的用筆、凝重的線質和古樸稚拙的字形都是我們今後獨立創作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