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盛開,寫意端州。12月6日至15日,張際才中國寫意山水畫冬季訓練營(第四期)在廣東肇慶順利結束。
在十天的緊張學習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27位畫友懷著對山水畫藝術的熱愛,齊聚一堂,學練結合,從理論到實踐,從技法到理念,從寫生到創作,對現代寫意山水畫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與強化訓練,收穫滿滿,華麗變身。很多學員們說,第一次參加這種別開生面的系統性學習訓練,觸動之大前所未有,張際才老師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山水畫藝術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美術教育者,講解、示範到位,生動有趣,手把手親自指導,學員們的進步變化之快,讓大家感到驚奇;回去之後要好好練習,進一步提升繪畫水平,將張老師獨特的現代寫意山水畫藝術傳承發揚。
導師張際才在最後的總結中說,從有法到無法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訓練營僅僅是個開始,希望大家回去繼續勤奮練習,打好基本功這一基礎,「師古人,師造化」,廣泛吸取前人的營養,搏採眾長,融會貫通; 同時要熱愛生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深入生活,作品才能有時代氣息,生活氣息。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多讀文學、哲學書、練好書法,關心社會,做一個既有傳統文化修養,又有現代眼光的畫家。
肇慶學院美術學院梁善院長到訓練營作開營講話。
一、潘孝超(本期班長 安徽省民革書畫藝術院秘書長):
參加這次訓練營講實話很激動,第三期本來就要來的,因為工作安排不過來,這期終於成行。我的家庭很早就與書畫結緣,舅舅就是一位著名的北方畫家,我自小喜歡畫畫,曾到中央美院跟王琦老師進修過版畫,從事繪畫幾十年了,但我畫的是北派山水,前幾年到海南創業,看到南方的山水很秀美,與北方的山水大不一樣,也想畫,但不知如何入手,特別是南方山水的雲煙、植被不知如何去表現,一畫往往就回到原來傳統的北派山水畫法上去了。
自從看到張老師嶺南派山水之後,我非常激動,張老作品中的那種淋漓盡致,構圖、用水、用墨、意境,畫面的那種主次關係、層次感,能讓很多普通人都能走進畫面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深深震撼了我,於是我下決心到訓練營跟張老學習,那怕是學到他一點皮毛對我也受益非淺,也值了。來到訓練營之後,看到張老師的原作,筆墨的那種高度比網上看到的更加精彩,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我想這就是我學習的地方。
訓練營十天下來,大家都收穫很多,變化很大,最讓我們敬佩的是,張老師這種對藝術的奉獻精神,對藝術的追求精神;訓練營相當於公益性的教學,張老年紀這麼大也不叫助教,非得親自手把手教,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全部教給你,就怕大家學不會,這是最值得我輩後生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老師的教導,加倍勉勵自己,像張老師一樣一步一步培養自己在藝術道路上的偉大品格,傳承弘揚山水畫藝術,奉獻社會。
潘孝超習作
二、朱彧(河南南陽,書畫家,本期副班長):
我早幾年也是零碎地學了一些傳統的山水畫,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我非常贊同老師關於中國畫寫意精神的觀點,來之前對這個問題作了認真的思考,還寫了一篇小文,表達我對傳承寫意精神,實現自由創作的想法。
來到訓練營後,經過張老師的現場調教,真正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包括最基礎的用筆用墨;傳統國畫山水多是中鋒用筆,到張老師這裡,筆根、筆尖、筆肚都可以用上,中鋒、側鋒、錯鋒,這些原來根本就沒有限制,可以靈活運用,這在我以前是不敢想像的。而且老師教得特別的仔細,潑水潑墨,大膽地畫,這些都讓我為之敬佩。特別是平生第一次到真山真水去寫生,讓我觸動很大。
古人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回去後我將沿著這個正確的方向堅持下去,把中國畫寫意精髓傳承好。
朱彧習作
三、周明海 (江西):
張老師有兩個東西震撼了我,一個是他作品中的那個意境,那就是我夢中的故鄉啊;一個是他以樹入畫,樹在他的作品中佔據很大的份量,這在金陵畫派中是比較少見的(我生活在南京)。
我是一位高中美術教師,以前我畫花鳥多,山水一直想學,但十張有九張失敗,畫不起來,最難就是水墨用法,找不到有效方法。訓練營的十天,經過老師的點撥,讓我明白了很多水墨的道理,也開始找到水墨的感覺了,我交的這張習作,可以說是我畫山水畫的一個轉折,我來學習的目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達到了。
周明海習作
四、田春和(天津):
在來學習之前,我畫畫是比較拘緊的,這個毛病一直改不掉,通過訓練營的強化學習,特別是張老師筆、墨、色運用的方法,感覺自己放開了不少,在以前我是絕對不敢這麼去畫的,現在用色、用筆方面已經大膽多了,雖然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增強了敢畫的信心,回去後要繼續學習張老師教的這套方法,提升繪畫水平。
田春和習作
五、王雪平(陝西):
我原來是畫小寫意的,這次學習了很多張老師大寫意的方法,所以在我的匯報作品中,融入了張老師教的大部分技法,效果看起來還可以,比如我畫的樹、山石、點景,雖然還不是很滿意,但達到了我這次來學習的目的。
在訓練營聽老師講課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個字:不要怕。回去後我將沿著這個方向繼續畫下去,在遵守法度、規律的基礎上,爭取畫得更加瀟灑自在,在學藝的道路上,敢於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和自由世界。
田春和習作
六、韋經長(廣西):
這十天的學習內容,比我上大學四年所學的東西還要多,以前我學國畫走了不少彎路,沒有系統的學習,畫得也很拘束。訓練營從最基本的技法、畫理開始,到最後寫生、創作,讓我第一次系統的進行了實踐,觸動很大,特別是老師叫我們放膽去畫的鼓勵,讓我不再拘束,最後二天畫的習作被老師和學友高度肯定,使我重拾畫畫的信心。
韋經長習作
七、趙政民(深圳):
在我二十七八歲擔任縣委宣傳部長期間,我就開始喜歡繪畫藝術,經常看展覽,也請過很多名家來辦展,也一直喜歡畫畫。退休這幾年我學過攝影,也學過一些國畫山水,特別喜歡張老師的山水畫風格,這次是慕名而來拜師學藝。
訓練營十天,是第一次系統地、全面地學習了寫意山水畫技法,雖然沒有像其它學友一樣碩果纍纍,但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構圖,皴、擦、點、染這一整套方法,回去後將好好練習,跟定張老師了,明年還要來參加訓練營。
趙政民習作
八、藍華新(廣州):
我原來是學畫國畫花鳥的,也會畫一點山水,但就是畫不深入,畫面進不去;因為喜歡張老師的風格,這次來訓練營轉學國畫山水,感覺進步很大,特別是造型能力方面感悟很深,更加準確也更大膽畫了,下次還要來學習。張老師高尚的畫藝,將鞭策我繼續努力,傳承老師的山水畫技法。
九、譚耀永(廣州):
我是做企業的,一直喜歡國畫,但我是零基礎。這次來訓練營學習,感覺自己是從幼兒園讀到了大學,第一天講實話,我是有點想打退堂鼓,壓力太大了,後來慢慢有了感覺,張老師是位非常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鼓勵我,尤其是老師說:「不管它,放膽去畫,不行撕了再畫過就是了」,這句話對我觸動太大了!最後這幅「畢業」作品,是我的第一幅成品,我非常滿意,以後我就畫這種畫了!
藍華新習作
十、謝偉軍(廣東東莞):
有些話我已經在我寫的一篇感想中說過就不重複了,要說收穫,
這次收穫最大就是學會了畫紅畫,張老師是位非常負責的老師,在點評我的習作中,不斷提醒一些關鍵細節,生怕我們忘了,比如他反覆提醒點硃砂之前一定要打好墨稿,注重構圖、動勢,這點讓我十分感動!
十一、林世紅(遼寧):
我平時是寫字的,畫畫沒有拜過師,也是因為特別喜歡張老師的大寫意山水,這次終於能找到訓練營,南下學習特別激動。通過十天的學習,學到了不少張老師的水墨用法和造型方法;心理明白了,但還是畫不好,回去後要繼續努力練習。
朱光華習作(海南)
十二、徐永強(安徽):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雖然大學讀的是美術史,和畫畫有關係,但一直沒有系統地學過畫,這方面的藝術愛好一直沒有放下,平時喜歡畫一些鋼筆畫、水彩,特別喜歡水墨畫,因為中國水墨是重要的傳統藝術,很想學,所以參加這次訓練營很幸運也很開心。
開始幾天有壓力,因為雖然之前畫過水彩,但這是二個完全不同的形式,轉換特別困難,聽了老師的講解之後,雖然好像道理心裡明白了,但手不聽使喚,尤其是水與墨的掌握,很難;但還好痛苦了幾天之後,通過與學友的交流、老師的點撥,我從小畫入手,對水墨關係、畫面層次關係等,慢慢有了感覺,也能獨立創作了,回去後,要加倍努力,繼續提升水平,向張老師和學友們匯報。
徐永強習作
十三、王俊才(內蒙):
我非常喜歡畫畫,這之前喜歡畫漫畫,也想轉行畫國畫,但因為宣紙、筆墨掌握不好,沒有自信。這次來訓練營學習,壓力很大,白天上課很緊張,課堂畫的不滿意,晚上回宿舍繼續畫,早上四五點就醒了,有些習作我反覆畫,有的畫了三四遍,反覆揣摩老師教的方法,經過幾天的痛苦磨練,加上老師的精心指導,終於找到了畫國畫的感覺,也有自信了。
最後我用一首打油詩表達我的心情:
花甲之年學國畫,千裡迢迢又南下;
導師親自把手教,不虛此行收穫大。
王俊才習作
十四、董志剛(甘肅):
我以前是畫國畫山水的,但沒有入門道,瞎摸索,沒人指導,只學了一些皮毛,這次訓練營得以系統的學習,解決了我之前一直想不通的各種問題,比如筆墨的關係,樹的畫法,雲霧的處理方法,特別是對景寫生的方法,讓我印象尤深。還有張老師的盡心教導,特別讓我感動。
羅長青習作(廣州)
十五、惠大君(江蘇揚州):
我是從事外貿工作的,我學的是油畫,從小也喜歡畫畫,工作後沒認真的畫過,但一直喜歡搞藝術,去過很多國外的美術館、博物館參觀,也經常參與一些國際性的展覽,接觸過很多大畫家。我認為我們純粹的傳統山水畫是好東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一般畫面比較黑,在國際藝術市場上很多人包括很多中國人,都不太喜歡,但中國畫講究意境,講究寫意,如果把色彩與中國畫傳統的東西結合起來,可能會更加有魅力,將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在世界流行起來,這也是文化自信、文化復興的表現。
惠大君習作
張際才老師的彩墨寫意,他的應物象形的點皴法,我認為非常獨特。像畫樹的方法,前人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告訴我們很清楚了,但前人的東西很容易禁錮思想,很難創新,打破不了,比如你仿古,仿來仿去,始終走不出前人的圈子。古人與現在的人審美不一樣,現在已經是21世紀,將來我們還要引領世界,所以我們要尋求突破。張老師的點皴法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實用的突破點,它是根據畫面形象的需要靈活運用,可以變化成六七種方法,點出不一樣的韻味,不拘泥於某一種成法。
張仁彬習作(山東)
二是隨類賦彩的彩墨渲染法,張老師的作品之所以呈現各種韻味,就是它特別的用水、用墨法和潑水、潑墨、潑彩法,不僅是墨分五色這麼簡單,它們的因果關係非常重要,需要好好體會。一個點皴法,一個渲染法,這是我認為張老師與其它畫家不一樣的地方,回去後我將把這二種技法研究得更加透徹。
短短十天,收穫很大,感覺良好,古人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拜師學藝,起點要高,張老師是當之無愧的大畫家,大格局,他的藝品人品,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