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場大夢醒來。
74集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以下簡稱《那年花開》)日前收官,以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與觀眾告別。
自8月30日開播,這部傳奇大戲陪伴了觀眾一個多月。戲裡人生戲外唱,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牽動了無數觀眾的內心。連續39天收視冠軍,雙臺收視率破2%,單臺破3%;騰訊單平臺播放量突破106億,最高單集播放量4.2億;連續登上熱搜榜37天,相關熱搜92個,共上榜162次。《那年花開》,成了這個秋天令人難忘的螢屏往事。
劇播完了,周瑩的故事還留在街頭巷尾裡。《那年花開》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幕後故事?一部熱播大戲的出現,凝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浮躁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打造一部口碑收視俱佳的好戲?
該劇導演丁黑、總製片人暨華視娛樂總裁趙毅向我們一一道來。
因為有了「傳奇」兩個字,創作才鬆了綁
人物工作室:《那年花開》播出期間,話題熱度一直未減,方方面面的反饋是否符合最初的預期?
趙 毅:播出數據讓人開心。從社會層面來看,這部劇獲得了比較好的口碑,這是一件溫暖的事情。多少年沒有聯繫的小學同學告訴我,一直在追這部劇;周邊的朋友也反饋,各種年齡的人都在看這部劇。這讓我更為驚喜。有一位網友就留言說:看《那年花開》,讓我學會用坦然的心態面對愛與人生。連我們這部戲出現裡的茯茶、甑糕、西鳳酒都受到大家的歡迎,據說茯茶和甑糕都賣脫銷了。吳家院子現在是紅色旅遊基地,之前每日的參觀人次只有幾十上百,聽說現在每天破萬。這種無形的影響力、社會效應、社會口碑,讓我們非常榮耀。
人物工作室:丁黑導演是陝西人,作為家鄉題材的《那年花開》也寄予了您對陝西人、陝西文化的理解,創作中如何處理地域文化特色與更廣大觀眾審美的關係?
丁 黑:地域的特質和色彩,我們更多是從精神層面去展示,再加上一些典型性有特色的元素,不是完全從寫實的方面去複製。我想,精神層面是在整體故事包括周瑩這個人物身上所傳達的一種精神:陽光、樂觀,信仰正義、信仰善,回歸人的本性。陝西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一直崇尚這樣一種精神。這些在人性的層面也是可以產生共鳴的。
我們希望這部劇既是陝西的,也是全國的。因為現在電視劇以年輕觀眾為主體,他們有一些收視習慣,從視覺、劇情、情感發展上有自己的特色,我們一直努力讓地域特色更好去服務整部戲。所以,這部戲定的基調是「女性傳奇勵志劇」。
人物工作室:周瑩是一個歷史人物,這部戲也是依據周瑩的生平改編而成。在創作時,你們是怎麼把握 「傳奇」這兩個字的?
丁 黑:傳奇,給了這部劇一個很好的註解。我們編劇時一直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比如,在視覺上,我們尊重整個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風,基本造型的基調上取材北方的一些元素,包括陝西的吃食、建築、風俗等。但又不完全複製,秦尚黑,與今天的審美有些衝突,我們就從精神層面上尋找那種分量感,但視覺上讓它明快起來。分量並不等於沉重,它是一種有分量的力量。力量是什麼呢?光明的東西才有力量,因此畫面比較流動,比較明快。
在建築風格上取一些地方的元素,又有大膽的改造,內外景虛實結合。特別是服裝化妝這一塊,我們既採納了歷史的元素,又有今天的審美,這方面做的特別有突破。都是因為有「傳奇」這兩字,我們才可以鬆綁。我們要是把這兩字變成寫實或者純現實主義,可能很多東西就經不起推敲了。
趙 毅:我們的創作是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的結合。希望讓更多的年輕觀眾了解到周瑩的故事或者秦商精神。今天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和閱片量,不限於國內或國產,他們的審美和心中的叛逆非常清晰。把導演、編劇和主創團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獲得年輕觀眾的認可,才會有更多的發酵和傳播。
丁 黑:跟不同的人交流需要不同的語言,如果語言過於生澀,過於修飾,一般人可能聽不懂,或者不願意去聽,必須以他們願意接受的語言方式。這就是我們故事的傳播方式。
而最根本的是,把一部好作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經濟效益和收益放在首要位置,這樣才能做出好作品。我們所有這些表達需要資金支持,目前陝西的古蹟舊宅已經很難提供一個拍攝的地方,公司卻願意投入巨大的資金,在山西、無錫、上海、橫店搭了很多景。
我們現在所做的,無非是想回歸創作的本質
人物工作室:確實是,不論大家對劇情和人物的喜好如何,《花開月圓》的製作精良是有共識的,從布景到演員服裝服飾,既有歷史質感又讓人耳目一新,葉錦添的加盟賦予這部戲較強的美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