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是我們最常見也最討厭的動物,特別是秋天到了,蚊子變得更加瘋狂,咬人又疼又癢,想消滅它卻有找不到它,讓人難以招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蚊子其實是素食動物,只有特殊時期才會有一部分蚊子吸血。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防範蚊子,被叮咬後又如何緩解痛癢呢?
蚊子在地球上存在了2.2億年之久我,在恐龍時代就生活在地球上,它們曾經吸食恐龍血,想像一下,巨大的恐龍搖動尾巴,拍打蚊子的景象,是不是特別滑稽。史前蚊子數量並不是特別多,直到人類開始了農耕時代後,蚊子迎來了進化的高潮,灌溉所需的溝渠是蚊子繁殖的重要場所,而溝渠附近隨處可見得人和牲畜為蚊子提供了充足新鮮的血液。如今地球上已經有幾百種蚊子。
我國主要的蚊子有三類:按蚊、伊蚊、庫蚊。按蚊再室內和野外都有存在,是最毒的蚊子,每年由它們傳播的病毒最多,特別是瘧疾病毒。伊蚊主要生活在野外,俗稱花蚊子,有時候也出現在室內,吸血後逃離,通常在紗窗上可以抓到吸血後的花蚊子,在野外,花蚊子很多,可以追著咬,很難防範。庫蚊,主要生活在室內,晚上睡覺,耳朵邊發出「嗡嗡嗡」聲音的主要就是它,其顏色較淺,即使聽見聲音也很難發現它。
由於農藥、化肥等現代農業技術的使用,青蛙、蜻蜓、蝙蝠等蚊子的天敵數量減少,特別是青蛙,曾經「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熱鬧景象,如今已經不常見了。
青蛙數量銳減,帶來的是蚊子數量的增加,青蛙吃蚊子,蝌蚪吃蚊子幼蟲。青蛙從出生開始就為消滅蚊子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說,在非洲某些地區有一種美食就是「蚊子肉餅」,是由五十萬隻蚊子做做成的,蛋白含量很高,很受當地人歡迎。
其實,並不是所有蚊子都吸血,公蚊子對血液並不感興趣,它們主要以花粉、植物液體為食物,從這點來看,它們對自然界是有益的。很多人平時也會有疑惑,在野外,很多蚊子腹中空空,十分消瘦,不知道它們如何生存,現在明白了吧,它們有一部分也是素食動物。
母蚊子只有在交配繁殖後才會吸血,它們產卵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鐵,而血液是提供這一切最快的途徑,一隻蚊子一次需要吸血三分鐘左右,而一生中它們只吸血一次。
蚊子是高超的吸血大師,它們吸血的過程堪稱高超的外科手術,我們通常發現,蚊子咬人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等感覺到又疼又癢的時候,蚊子已經吸完血離去了。
蚊子有一根常常的針,其實這不是一根針而是六根,包括上下顎、唇、舌等,吸血時候,先用帶鉤刺的上下顎分開皮膚,同時注入唾液麻痺皮膚感官,等吸血後,離開之時,麻醉感消失,人們才發覺自己被咬了,此時,已經於事無補了。
蚊子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傳播疾病,蚊子可攜帶80多種疾病,包括瘧疾、腦炎、C肝等傳染性很高的疾病,在非洲,瘧疾是蚊子傳播最廣的疾病之一。
蚊子對畜牧業的危害也很大,在內蒙古草原,夏末秋初蚊子集中的時候,正是牲畜長膘的時候,成群的蚊子讓牲畜群變得暴躁,不得不逆風奔跑以擺脫蚊子,消耗大量體力。在美的一個地區,颶風過後很多水塘積水嚴重,適合蚊子繁殖,人們發現蚊子數量暴漲,隨後,當地一些野生動物居然被蚊子咬死了。
另外,生活在非洲的原始部落有一種刑法就是蚊子,他們將罪犯綁在樹上,然後成群的蚊子會叮咬他,直到失血過多而亡。
據衛生組織統計,蚊子每年致死約75萬人,近年來,隨著衛生水平的提高,蚊子致死人數居然更多,有逐年攀升趨勢,2015年致死人數高達83萬,主要是由於蚊子數量增多,傳播疾病人數增加,雖然死亡率下降了,但人數反而增加了。
有科學家曾經使用基因手段對公蚊子進行改造,使他們不能繁育出可繁殖的後代,大量培育的這類公蚊子被滅絕放飛野外後,當地蚊子種群數量銳減。但隨之而來的是生物鏈的破壞,以蚊子為食的蝙蝠?鳥類、昆蟲?青蛙等數量隨之減少,又進一步影響到了部分植物的授粉等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最後不得不停止該實驗。
由此可見,蚊子雖然讓人討厭,但採用科技手段進行幹預並不可取,大自然的自然規律是有道理的。
預防蚊子叮咬主要可以從幾方面入手。
蚊子是我們深惡痛絕的小蟲子,但人們又拿它們沒有太多的辦法,只有保持好家中及個人衛生,同時做好防護,才是預防蚊子叮咬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