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好故事
秉 心 邵彩雲
馬傑是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一名年輕的外科醫生。2001年大學畢業後,他便在這家傳染病醫院工作。從手術臺上的實習醫生,到可以從頭到腳做手術的成熟外科主任,他經歷過六七千臺手術。「回憶這些手術,有的恍若流星一閃而過,有的卻在腦海中深深銘記。」馬傑說。
說起做手術,不能不提我的老師李志強
南寧四醫院的外科最初是1997年建立的,和婦產科同一病區。1999年8月,四醫院找到李志強,希望他能來幫助發展外科,李志強沒考慮太多就答應了,從部隊轉業到了地方。轉眼21年過去,南寧四醫院有了綜合外科、傳染病外科和獨立的婦產科,全院直接從事傳染病外科工作的醫護人員近百名,外科(綜合外科和感染外科)床位數編制100張,可以展開130張。在結核病、HIV/AIDS(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愛滋病)外科治療方向達到區內先進水平。李志強說:「21年,我帶的隊伍沒有一個『逃兵』。」不僅沒有逃兵,還帶出了愛滋病外科主任、「白求恩式好醫生」鄧建寧、年輕的外科主任馬傑等人,還有一個優秀的外科團隊。
對外科醫生來說,完全照書做手術是不行的,遇上好的老師、同行,眼見為實,手把手教,才能練就手術臺上一息之間定乾坤的膽氣和技術。
馬傑至今還清楚記得,剛到醫院工作時李志強帶他做的第一臺手術。
那是一名中年男性患者,患慢性結核膿胸。因為長期的病變,患側胸廓已經塌陷畸形,走路時都是佝僂著胸。醫生決定給他做胸膜纖維板剝除術。
手術前一天,馬傑再次翻看了教科書,感覺好像還蠻簡單的。誰知道手術做起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胸膜纖維板有兩指厚,硬邦邦的,一點間隙都沒有,完全不像手術圖譜畫得那麼輕而易舉。李志強對馬傑說,仔細去找還是能找到解剖層次的,碰到困難的地方要懂得迂迴。他一邊說一邊示範,「只見他靈巧的雙手如抽絲剝繭一般,一塊塊病灶被切下來,塌陷的胸廓慢慢復原,萎陷的肺復張了,手術順利完成。」
一晃十幾年過去,這一幕仍歷歷在目。當年的懵懂少年已經像他的老師一樣去教年輕醫生。
手術中遇到大出血,我告訴自己不能慌
傳染病外科沒有條件分科太細,他們大多數需要具備從頭到腳的手術能力。而在手術過程當中,因為傳染病的慢性炎症而導致粘連普遍較嚴重,大出血的風險要高於普通病人。
隨著手術技術不斷發展,手術出血量越來越低,普通病人肺部手術一般出血300-500毫升,結核病人通常都會上千。
馬傑遇到一個肺結核咯血的病人。他的右肺上葉有一個巨大的空洞,寄生了麴黴菌,反覆咯血。那時候馬傑剛剛出師,開始獨立做肺葉切除手術。手術中發現,胸膜機化粘連、肺裂發育不全、肺門血管攣縮、肺門淋巴結鈣化……
擺在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難題,馬傑一步一步、小心謹慎地克服這些困難。開始分離肺動脈……因為反覆結核感染,血管很脆,沒有彈性。突然,血管撕裂了!出血量很大,一下就有幾百毫升,淹沒了整個術野,血壓開始下降。
「我頓時慌了。我一邊下意識地壓住出血的部位,一邊冷汗直流,怎麼辦?」
主刀醫生碰到這種危急的情況,一定不能慌亂。這是李志強醫生反覆叮嚀年輕外科醫生的話。
「我深吸一口氣,逐漸鎮定下來,按他教我的方法,阻斷出血、暴露術野、修補血管裂口。血終於止住了。接下來的手術過程比較順利,手術結束我才發現手術衣已經完全被冷汗浸溼了。」
除了治療,還要儘可能給患者一些信心
醫學的發展有效延長了病人的生命,手術刀之外,患者的信心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保證。這是四醫院的人文傳統,在採訪當中,幾乎每一位外科醫生都會這麼說。這幾乎就是他們拿手術刀的信念。
「我也會為愛滋病病人做手術。2019年我接診了一位患食管癌的愛滋病男性病人,50多歲,因為長時間無法正常進食,人很瘦。查出來愛滋病後,妻子跟他離婚,孩子和其他親戚也都不理他,可以說是眾叛親離。他一個人輾轉多地前來要求手術,沒有一個親屬陪伴。我告訴他,因為免疫力低下,手術的風險很大。他說,我得了這個病,家裡人又都不理我,要是不能手術我不如死了算了,醫生,我相信你。我默然了,一時找不到安慰他的話。手術如期安排,完成得很順利。術後第一天,我把手術情況告訴他,他原本空洞的眼神頓時煥發出了神採。因為沒有家人陪伴,全科的醫生護士對他格外照顧,他自己也很堅強,術後第二天就遵照醫囑在護士協助下,忍著20多釐米長切口的疼痛,帶著三根引流管下床活動了。」
馬傑說,這個病人術後恢復很順利。出院那天,他握著馬傑的手,嘴唇囁嚅半天,只說得出「謝謝」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