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3 16:35
2015年,家有股民經歷冰火兩重天,快牛到股災。尤其下半年滬指創多月新低。2016年首個交易日,熔斷機制亮相震驚資本市場。金融市場波詭雲譎,債王格羅斯上周表示,當下全球市場情況似與電影《大空頭》如出一轍,如此悲觀言論且不談,看看不久前聖誕上映的《大空頭》是怎麼回事?
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皮皮陸
華爾街,紐約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東河的一條大街道。卻以「美國金融中心」舉世聞名。
這一個詞早已經超過街道本身,成為整個美國經濟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金融市場、機構代稱。
《大空頭》的故事,就發生在2007年的華爾街,幾位籍籍無名的小人物,卻洞察到美聯儲、美國財政部及華爾街金融大鱷都不曾覺察的市場泡沫,將賭注押在美國金融市場行將崩潰上,美國信貸風暴席捲,危機爆發,他們在做空的冒險之路上賭贏了。
次貸市場繁榮、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在這樣烈火烹油的背景下,還能保持質疑,的確是眼光犀利。
《大空頭》四大男主
布拉德·皮特
《大空頭》:眾人獨痴他們保持懷疑
瑞恩·高斯林扮演一個把40億美元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一位獨眼基金管理人,史蒂夫·卡瑞爾則飾演華爾街世家出身的史蒂夫·艾斯曼,身家億萬;布拉德·皮特扮演康沃爾資本的本·霍克特。
這部電影,可以稱奧斯卡級別卡司的群星大戲,智商指數極高。頗有意味的是,這些金融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小人物」,幾乎個個性情乖張。
書中首出場的人物是史蒂夫·艾斯曼,不修邊幅,桀驁不馴,「那些希望看到艾斯曼流露出順從和尊敬表情的大人物的如意算盤總是落空,反而常常在與他的交鋒中收穫打擊和震怒。」
麥可·巴裡是實誠「boy」,他在婚介網站徵婚,誠懇描述自己為「醫學院畢業,只有一隻眼睛,社交能力不佳,尚欠助學貸款14.5萬美元」。
李普曼有一種識破陰暗動機的特殊能力。有人向母校捐了2000萬美元,感覺自己做了無私貢獻而意氣風發,此時李普曼會第一個問人家「你之所以給他們2000萬美元,是因為那是用你的名字給那座建築物冠名的最低限額,對吧?」(小編語:好刻薄。)
富貴險中求,假如艾斯曼們一次賭輸,則灰飛煙滅,這也是一場押上全副身家性命,不成功便成仁的操盤。
所謂空頭,就是投資者和股票商認為現時股價雖然較高,對股市前景看壞,預計股價將會下跌,於是將借來的股票及時拋出,待股價跌至某一價位再買進,以獲取差額收益。採用這種先賣出後買進,從中賺取差價的交易方式,叫做空頭。
人們通常把股價長期呈跌趨勢的股票行情稱為空頭行情,空頭行情股價變化的特徵是一連串的大跌小漲。
《大空頭》首張海報,大量美鈔沉入海底,意味深長。
導演亞當·麥凱在影片中主要描寫了按揭貸款,對於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複雜的經濟因素,沒有太多解釋。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忽略了華爾街為何那麼多人未預見危機來臨的原因。
《監守自盜》:人性不會變
想了解2008年金融海嘯的真相,或許可選擇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獲獎影片《監守自盜》。整部影片幾乎是一篇經濟學論文。
導語:冰島政府破產的經過和深層次原因,導演矛頭指向美國投資者、借貸市場和金融衍生品。
第一部分「怎麼搞成這樣」。梳理歷史上的美國經濟政策、相關法律條文,破解經濟危機產生的基礎是經濟、法律、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偶然」。
第二部分「泡沫」,第三部分「危機」,大環境下人們的私慾膨脹,金融大鱷在泡沫和危機中致富,這些泡沫從「金融產品」、「金融衍生品」和「貸款及次貸」中產生。即使危機後,金融界人士和經濟學家採取種種救市措施,然無濟於事。
第四部分「責任」,誰該為金融危機買單。影片甚至給了中國農民工諸多鏡頭,告訴我們,他們才是金融危機的「替罪羊」。
最後一部分「情況有多糟」。經濟危機的破壞性確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糟。
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通過一個混混職位高升後破壞規章政策的故事展開。追訪全球金融界精英、政客、財經記者,甚至公開業內和學界貪汙腐敗的背後真相。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多國陷入金融危機,損失高達20萬億美元,數以百萬計人加入失業大軍,甚至喪失家園……
寫下「華爾街必讀兩大巨著」之一——《股票作手回憶錄》的傑西·利弗莫爾,是個出色的股票投資人,他說「華爾街不曾變過。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有變。」
這話和這本紀錄片放到當下,是否也會有發人深省的功用?
《竊聽風雲》系列:沒有金剛鑽終究別攬這瓷器活
金融市場翻雲覆雨,似乎都和普通人相距甚遠,那是精英和大亨們的遊戲,也是智慧超群探險家的樂園。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普通如你我,突然有機會探聽到市場的巨大秘密,從中大發一筆橫財。這種誘惑實難拒絕的吧?
這系列誕生之初,香港股市大熱,與之相反電影創作市場相對黯淡。咖啡館裡鄰座大談股票生意,大概與現在咖啡館裡常聽人大談P2P、電商的熱度是差不多的。
「帥古」古天樂飾演的楊真講,「幾十年都規規矩矩,只一次就搞得渾身臭烘烘的」,大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市井港版翻譯。
《竊聽2》涉及1973年香港股災為代表的香港股市風雲,從1968年到1973年,香港股市經歷了一個漫長「牛市」,全港人沉浸在股票生財的夢中,甚至很多人辭職專門炒股。當時政府再三提醒民眾過多民間資本流入股市,易引發股市泡沫。當年全港股市暴跌,數以萬計股民頃刻間傾家蕩產。能在這場股災中倖存,確實需要頭腦和理智。
不講劇情了,人物心態卻是略微能感受的。畢竟比起遙遠的華爾街精英身份,這些實實在在的中國人物角色,很可能會是你我。
別指望在電影和書本裡就能學會做空、盈利、大發橫財的本事,也無非是希望在頭腦發昏的時候,我們能從別人的手段、境遇中,學會清醒面對的能力。
剛剛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段子:
「等我股市解了套,我就跟你結婚。」
她聽完心裡咯噔了一下,她想,這大概是最委婉的訣別。——年度最佳微小說。
14526741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