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員們在「京少聯賽」比賽中。本版供圖/北京市足協
北京市足協聘請的青訓總監大平城在賽場考察。
《人民日報》日前報導的一則新聞引發各界關注:面對中超俱樂部的試訓邀請,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的7名高三學生均選擇參加高考,沒有一人走上職業足球的道路。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負責青訓工作的北京市足協副秘書長陳長紅介紹,這也是北京足球乃至中國足球青訓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基層教練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培養足球的青少年後備人才,教練員的數量和質量至關重要。2019年北京市各級別教練註冊人數為3550人,陳長紅表示:「我們先要解決『有沒有』的數量問題,按照計劃,我們希望明年將註冊教練人數提升到4000人。」從明年開始,市足協將通過繼續教育等方式來提高教練員的質量。
儘管外界一直質疑退役球員少有投身青訓一事,但陳長紅認為可以理解:「北京一共5家職業足球俱樂部,其實每年退役球員的人數很少,而且很多退役球員的第一選擇是留在自己俱樂部任職。」職業球員與基層教練的收入有著天壤之別,在幾次分流之後,能從事基層教練工作的退役球員人數就更少,即使是最初參加甲A聯賽的二十多名北京國安球員,目前在青訓一線工作的也僅有寥寥幾人。這一情況與制度變更也有關係,陳長紅透露:「以前老一輩的球員是怎麼培養出來的?他們都是體校教練培養的,當年每個體校都有兩到三名退役球員,但現在時代不同了。」
為了彌補質量上的不足,北京市足協2018年聘請了日本籍青訓總監大平城,因為「日本足球的特點適合北京足球的發展理念」。大平城不僅給教練員上課講述先進足球理念,還在為北京足球整理各年齡段球員的培訓指南和思路,目前他已經整理完成12歲以下球員的培訓方案。
陳長紅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位日籍青訓總監的工作強度非常大,每天不是去考察,就是在整理教案,「他對工作真的是任勞任怨。我問過他:『你沒覺得這個工作很苦嗎?』他說:『沒有,我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幫助北京足球追上日本。』」
足球人口
上學還是踢球是道選擇題
2015年以前,北京市足協註冊的足球人口基本以職業俱樂部的球員為主,當時對青少年足球人口的統計註冊情況尚不規範。這一狀況近幾年得到改善,今年參加京少聯賽的6至17歲在冊運動員達到10782人。儘管相比以往有大幅提升,但陳長紅透露:「和足球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相差太多。在考察時了解到,日本僅千葉縣6至16歲的足球註冊人口就有4萬多人。」按照教育部的統計數字,目前校園內有32萬人常年參與足球活動,但這僅是普及數字,而非足球註冊人口,兩者截然不同。
中國足球青訓工作者面臨的最常見難題是來自孩子家長的提問——「我為什麼讓孩子踢球?」背後的潛臺詞則是「足球特長生能上好學校嗎?」強身健體、培養集體意識在現實的升學面前並沒有那麼強的競爭力。陳長紅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小學階段,很多孩子願意參加校隊訓練,到初中,踢球孩子的數量就會大幅下降。以往的流失率是百分之三四十,現在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就像人大附中那7位高三學生一樣,大部分孩子的最終選擇是上學。陳長紅表示:「一邊是好大學,一邊是中超俱樂部,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上大學,何況選擇進入職業足球俱樂部也要面臨著成材率等風險。」當上學和踢球不再是二選一的單項選擇題時,這一問題可能才會得到解決。
青訓中心
有些問題需要合力解決
在現實情況下,為了更好搭建中國足球的塔基,中國足協2018年推出了青訓中心制度,這一制度的概念是擴大青訓人數基數,在這一基數上選拔出高水平的小球員,每個月在青訓中心接受三到四次的提高訓練。到目前為止,全國的青訓中心已達到二十家。北京市足協則在與教育部門合作,推進「五八一六滿天星」計劃。
陳長紅介紹,「五八一六」是市足協對於青訓中心推進的方案,即建立五個市級、八個大區級和十六個區級青訓中心,教育部的「滿天星」計劃則是在學區內設立訓練中心,孩子們可以就近接受提高訓練。雙方合作之後,青訓中心的推進進程將會更為順利。「目前我們已經建成了兩個市級青訓中心,其他的也均在推進中。從現在的情況看,到2025年全運會時,我們每個年齡段可能都會有5支球隊,能比現在的選材面要多得多。」
目前市足協要解決的是青訓基地建設的問題,到現在為止,北京市青訓還沒有自己的大本營。即使在全國範圍內,擁有青訓基地的也僅有江蘇、上海、成都和武漢等地,然而在德國,青訓中心的數量則超過了360家,差距一目了然。
在陳長紅看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合力,「這不是僅靠投入或是行業協會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政府和各部門的整體布局。
採寫/新京報記者 周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