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滸傳》、《紅樓夢》等古典小說,經常會看到「篩酒」一詞。
對於「篩」字,現在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看法認為是過濾酒,即過濾到酒中的雜質,讓「濁酒」變成為「清酒」,提升飲用時的口感;
一種看法認為是加熱酒,就是把常溫的酒,燙熱了喝。有過燙酒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樣可以提高「酒勁」,但古人這樣做的目的卻並非如此;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篩酒」就是斟酒的意思,也就是倒酒的過程。
其實,這幾種解釋都不全面,它們都只說出了「篩酒」在某一個時間段的涵義。而這個時間段的劃分,就是中國古代釀酒工藝的不同階段。
因為釀酒工藝的發展,所以讓「篩酒」這個詞產生了不同的含義。
1、過濾酒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酒不是今天的市面上那些純糧白酒,而是用水果自然發酵而釀製出來的酒。
而後來,人們開始用曲釀造出來了榨製酒,比如說黃酒。而在元朝前後,經過對釀酒工藝的改良,人們終於發明出了蒸餾酒工藝,也就是所謂的「燒酒」。從此開始,人們就開始飲用度數比較高的白酒了。
所以說,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人們說飲用的酒,多是榨製酒。
榨製酒一般是由酒糟和酒液混合在一起的。人們在飲酒時,需要先用一種帶網子的篩子,對這種酒進行一番過濾,從而得到清亮的酒,這個過程就可以叫做「篩酒。」
2、加熱酒
榨製酒經過上面的過程,雖然酒糟等固體雜質被濾去了,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酒裡面仍然含有不少有害的化學物質,比如甲醇。
當然,當時的古人對這些化學物質是沒有理性認識的,他們只是憑藉著經驗等感性認識,要對榨製酒再次進行一些無害化處理。
而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加熱,讓甲醇等有害物質得以揮發出去,最後就得到了可以直接飲用的酒。
3、斟酒
看了上面的過程,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難道古人每次喝酒,都要經過如此繁雜的過程嗎?」
不是的。在《紅樓夢》第63回裡,有這樣一句話:「兩個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篩酒」,他們篩酒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立即喝,而是先把酒篩好並存儲起來,已備府裡的人飲用。
而到了元朝及以後,由於蒸餾工藝的發明,這個時候的白酒,就已經不需要再過濾或加熱了,但是「篩酒」一詞,仍然被保留沿用了下來,成為了斟酒的意思。
比如,在清朝小說《醒世恆言》中有:
「小廝捧過壺來,斟上一杯, 雙手遞與父親, 然後篩與自己。」
再比如,在《水滸傳》中,對潘金蓮與武松飲酒時的場景,是這樣描寫的:
「那婦人慾心似火,不看武松焦躁,便放了火箸,卻篩一盞酒來,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盞,看著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
很顯然,這裡的「篩」字,就已經不是過濾或者加熱的意思了,而是跟「斟」一樣,是倒酒的意思,也就是斟酒。
綜上,說「篩酒」是「過濾酒」、「加熱酒」或「斟酒」,其實都不全面。隨著釀酒工藝的發展,這個詞的具體含義也跟著發生了變化,但最後,它成為了「斟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