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心聲,字是心畫。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展」近日亮相,52件歷代佳作以時間為軸,勾勒中國千年書畫簡史。其中既有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也有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
展廳裡,近10米長宋人《輞川圖卷》和任仁發《飲飼圖卷》等宋元真跡首次全部打開展出,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劉墉等名家書畫齊輝。同時,一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的文房用具點綴展出,不僅顯示了文房用具與書畫創作的密切關聯,而且豐富了展覽文物種類。
為何從近萬件館藏古代書畫名品佳作中遴選出這52件展出?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主任陳煜說,不以「名氣」定勝負,作品有機會亮相的前提是本身有意義,內容有意思。「中國古代書畫絕非只有《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等幾幅,觀眾如果只盯住所謂的『明星』展品反而容易錯失很多優秀作品,就如同到羅浮宮只看《蒙娜麗莎》是一種遺憾一樣。52件展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可以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來中國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值得細細品鑑。」
觀眾從一件件作品面前走過,看到的是筆墨千年,感受到的是中國書畫千年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古代書畫展」為國博常設展覽,但受到古書畫文物特性的制約,所有展品的展期都不會過長,有些早期珍貴文物露臉的時間僅為兩三個月。國博表示,將通過定期展品輪換、改陳設計等方式,推動館藏文物不斷走出庫房、走上展線,努力做到常展常新。
繪畫簡史
【宋代】多以山水為題,花鳥畫追摹自然,人物畫注重傳神。
【元代】「文人畫」興盛,強調筆墨與意趣。
【明代】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全面發展,地域畫派湧現。
【清代】追求筆墨情趣,風格技巧多變。
書法簡史
【宋代】突破晉唐餘韻,注重個性特徵和抒情寫意,逐漸形成「尚意」書風。
【元代】古典書風出現,書法還與「文人畫」緊密結合。
【明代】繼承宋元帖學而蓬勃發展,姿態愈加豐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清代】以帖學的逐漸衰落和碑學的乘勢崛起為趨勢。
展廳入口,一幅長卷鋪開,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20景一一亮出真容。畫面上,雲谷蔥翠,雲山飛動,山水樹石皆筆力雄壯。
宋人《輞川圖卷》上的這20景堪稱最難得一見的「景點」,每次開放時間不超過3個月,之後會「閉關」至少兩三年。
如此珍貴的名畫,卻是一幅「三無」作品——不僅沒有作者署名,而且前無引首,後無題跋。國博專家認為,這是以唐代王維《輞川圖》或者其他宋人所繪臨摹王維《輞川圖》為藍本摹繪而成的。
現實生活中,輞川位於今天陝西省藍田縣,唐代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就蓋在這兒。王維晚年隱居於此,並寫出了「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名句。
王維不僅住在輞川,還花錢重新構築點綴「藍田別墅」,並邀請好友裴迪四處遊玩,給各處景點寫下一篇篇「導覽詞」。據統計,兩人一共留下了吟詠輞川景物詩20首,並在清源寺牆壁上繪製《輞川圖》。同時,根據《宣和畫譜》記載,御府收藏王維繪畫126件,其中有多件描繪的是輞川景色。
如今,近十米畫作全卷展開,一詩一景對應,觀眾可以移步換景。
展廳裡,有一條最「驕傲」的魚——朱耷所繪《遊魚圖軸》。圖中大面積留白,上部繪製一尾瘦魚,魚的脊背濃墨貫穿頭尾,魚眼一筆圈成橢圓形,靠近上眼眶處以重墨點睛,是其典型的「白眼向人」畫法。畫面下部有幾叢水草,兩條小魚嬉戲其間,更顯出上面瘦魚的孤傲高冷。國博專家評價是「畫面構意造型新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為何這條魚翻著白眼?恐怕要從作者的生平說起。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堪稱「電視劇都不敢這麼編」。他出生時帶著光環,是妥妥的皇家血脈,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兒時的朱耷,據說8歲能吟詩作對,十來歲就可以提筆畫青山了。不過剛到青春期,朱耷的人生就迎來了180度大轉彎——明朝覆滅,一夜之間,「前朝貴族」變成了「亡命之徒」。
也是因為這些,隱居山林的朱耷選擇在書畫中寄託自己。他曾經留下這樣的獨白:「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在顛沛流離了二三十年後,朱耷回到出生地南昌,畫風也更加「不羈」。也是從那時候起,他的畫面上,小鳥、小魚都喜歡「翻著白眼」,一幅「愛看不看」的模樣,每一幅都仿佛是來自清初的「表情包」,令人忍俊不禁,而畫面上的大範圍留白也給人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對於這種畫風,有專家解讀,朱耷坎坷的命運影響著他的人生觀及藝術創作思想,其繪畫作品中多寄託著對清王朝的痛恨,對明王朝的眷戀之情。尤其是他將自己強烈的主觀意識融入畫中,注重魚、蟲、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現,以象徵手法表達隱晦的寓意。
文天祥留下的丹心絕唱,耳熟能詳。然而這位南宋名臣的墨寶卻鮮少有人看過。據統計,目前流傳下來的文天祥作品僅有3件,此次展出的《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即為其中之一。
這件作品是文天祥38歲時所書。通篇用筆多側鋒,筆力迅疾,流暢俏麗,一氣呵成。有人將這件作品,與文天祥同年所書《木雞集序》並稱雙璧。
大書法家趙孟頫當媒人,會說點啥?展廳裡就有一件《行書致張景亮信札冊》,這是趙孟頫寫給外甥張景亮的家書,裡面主要講的是代濮潤之子向景亮的女兒求婚的事兒。信裡說,想替濮潤的兒子求娶景亮的女兒秀姐,濮潤的態度「勤勤懇懇」。他的大兒子年紀稍微大了點,小兒子與秀姐年齡相當,「於理亦可許之」。信裡還提到「望付下草帖」。這裡的「草帖」就是俗稱的「八字」。
除了內容有趣,這封信更是堪稱趙孟頫中晚年行書上乘之作。書札以碧色紙寫就,整體較為隨意,富於變化,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古代沒有攝像機,很多重要畫面要靠畫師妙筆記錄。一幅弘旿創作的《閱武樓閱武圖卷》就記錄了乾隆二十八年,乾隆皇帝在西郊閱武樓閱武的真實場面。
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年間,曾經多次舉行閱兵。每一次儀式都是按照一定規模進行,官兵、器械、旗幟、槍炮等各有定數。很多歷史細節,就是通過畫家們的紀實作品留存下來。
多說一句,從畫家弘旿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也是皇家子弟,和乾隆一樣是康熙的孫子。
歷代帝王中,精於書畫的不在少數。他們大多從小接受「精英」教育,揮毫潑墨不在話下。此次展覽中就湊齊了宋明清三朝4位皇帝的書法繪畫作品,箇中優劣還待觀眾品鑑。
宋高宗趙構亮出的是一件《草書七言絕句團扇面》,上面抄錄了白居易《絕句代書贈錢員外》詩一首,通篇行距疏朗,用筆圓勁,清秀中寓老練。末行左側鈐「德壽」朱文葫蘆印。這位南宋開國皇帝在書法方面用功甚勤。他禪位太子、退居德壽宮後常用的印就是「德壽」朱文葫蘆印。因此,可知展出的扇面為其退位後所書,為晚年佳作。
擅長繪畫的明宣宗朱瞻基展示的是《三封老喜圖軸》。畫中,一隻喜鵲回首立於湖石之上,3隻蜜蜂盤旋其上,石頭後面襯著修竹、蘭草。該畫粗中有細,勁健中含有工秀。
康乾祖孫同題之作被擺在同一個展櫃裡——兩人分別用楷書和行書抄錄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冊。其中,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而乾隆皇帝對趙孟頫十分欣賞,兩人書法一個「崇董」,一個「尚趙」。康熙楷書穩健老成、筆致敦厚,雍容閒雅中不失圓轉柔美;乾隆行書則筆畫秀麗、端莊圓潤,雄武之風已經不如康熙。 本報記者 劉冕
觀展提示
■時間:長期陳列(每周一閉館)
部分展品展期約3個月
■地點: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
■票價:免費
時間:至3月1日
地點:北京自然博物館
亮點:本次專題展覽共展出500餘件珍貴的蝴蝶標本、300餘幅精美圖片以及豐富多彩的蝴蝶文化展品。
展覽從「關於蝴蝶」、「蝴蝶秘密」、「蝴蝶世界」、「蝴蝶文化」四大板塊,以生物學、社會學等角度,立體解讀蝴蝶的神奇和奧秘,為觀眾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蝴蝶世界和五彩繽紛的蝴蝶文化,帶領觀眾開啟奇幻又神秘的探索之旅。
本報記者 李祺瑤
時間:至3月29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7、8、14號展廳
亮點:肖像畫,在中國古代稱為寫真或傳神寫照等,是東西方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
展覽選取肖像畫藝術作為「上合組織」成員國交流展的主題內容,並藉此建立一個藝術家的學術對話平臺,加強「上合組織」各國藝術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體驗和互動。參展的藝術家多達八十餘位,涉及兩大洲的七個國家。其中,中國和俄羅斯參展的藝術家數量最多,年齡差距也比較大,作品的多元性更明顯。參展作品包括馮遠的《遠山—拉哈屯的父老鄉親》、劉巨德的《舞蹈家》以及國外藝術家創作的《孔子》《山地少女》《父親肖像》等。 本報記者 任敏
時間:至1月19日
地點: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
亮點:展覽上,40餘幅書法作品亮相,作者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陳建國。他曾策劃、組織並主編了古籍善本《中國歷代帝王翰墨選》《館藏歷史人物手札選》《米芾書法精粹》等文獻圖書。
此次展出作品均是陳建國近兩年的新作,包括條幅、鬥方、扇面等多種類型。有專家認為,陳建國書法以「二王」為宗,取米芾、黃庭堅之勢,以「逸」為主要創作特點,線條品質高、行筆節奏自然悠揚,控制到位,縱橫捭闔,灑脫爽勁,揮灑自如,既有對書法傳統的堅守,又有理性創新。
本報記者 劉冕
(原標題:《輞川圖卷》和《飲飼圖卷》等52件佳作勾勒中國書畫千年簡史
難得一見
宋元真跡首次全部打開)